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我和春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写“壤、鞭”等8个生字,会认“跷、逆、寓”三个生字;理解并积累“漫不经心、聚精会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注意积累优秀的对联作品,并学习在生活中运用对联,丰富人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搜集对联,了解关于对联的知识。
2.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3.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关于对联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文章,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对联的知识,从中接受熏陶。
2.体会作者对春联的喜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那内容,理解文中对联的意思,并谈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童年时期对春联的喜爱,感受春联是怎样融入作者的生活的。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出示谜语)大红纸上写大字,左一条,右一条,书幸福,写吉祥,家家门上寄希望。 你贴这扇门,我贴那扇窗,全家上下喜洋洋。 (打一春节用品)2.了解春联的由来据说五代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们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长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不止是辟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春联。3.师:春节快要到了,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和这喜庆的场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春联的魅力,看一看春联和作者有怎样的渊源?(板书课题:我和春联 生齐读)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注意“壤、琢磨、呛”等字的读音。2.作者介绍黎汝清,男,作家。山东博兴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长篇小说《皖南事变》获1988年华东文艺图书奖一等奖及全国第二届图书奖金钥匙奖,《黄洋界上》获全军第三届文艺新作品一等奖,电影文学剧本《长征》获1988年华表奖、第二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3.检查预习(1)指名读文,解释疑难。(2)出示认读生词,指名朗读。踩高跷 逆水 寓意 穷乡僻壤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春节过后开学了,作者上学时发现,学校大门口有一副对联,读过之后就被吸引住了,经过老师的讲解,作者对春联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后来,不但给家里写对联,作邻右舍都叫写。对对联的喜爱和收集,使作者后来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5.注意留意文中和时间推移有关的词句,试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写童年的爱好对人生道路的影响。第二段(2—8):我逐渐对对联产生兴趣。第三段(9—20):写我认春联——品春联——写春联——搜春联的过程及从中体会到的乐趣。第四段(21)再次写童年的爱好对人生道路的影响。6.再次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出示中心问题:朗读课文,谈一谈春联是怎样一步一步融入“我”的童年生活的?画出有关语句,作批注。2.四人一小组活动。3.集体交流。 (1)学习文章第二部分,思考:我是怎样爱上春联的?生:那是二年级寒假过完的时候——连老师站在身后也没有察觉。二年级寒假过后,开学时在校门口两侧看到一副对联,第一次深深吸引了我。 师:同学们怎样理解这副对联的含义呢?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反复朗读对联。 师总结:这副对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学习就像逆流行船不前进就会倒退;人的心就像在广阔的草原上跑马,很容易放荡开去,但很难收回。从而劝诫人们,学习要有恒心,要有毅力。齐读三四自然段(2)师:老师是怎样给我讲解的呢?指名读5、6、7、8自然段生:老师表扬了我的勤学好问,并且给我讲了许多关于春联的知识,让我从小对春联产生了浓厚兴趣。过渡:在老师的鼓励、表扬下春联第一次深深的吸引了我。它又是怎样融入了我的童年生活呢?(3)学习第三部分学生朗读9——11自然段。生:我从一副对联中感悟到了学习必须勤奋刻苦的道理,老师又从另一副对联中给我讲解了有关对联的知识。师:作者感悟到勤奋刻苦是学习的必由之路,同时也了解了有关对仗的知识。师:作者由认春联到在老师的引导下品春联,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下开始写春联,那么我又是怎样给邻居们写春联的?齐读这几段。生朗读12——17自然段。生:十岁那年,在父亲的鼓励下我开始尝试写春联,也得到了老师的支持。生:老师告诉过我,对联寓意要好处于对二大爷家两位老人的了解,我写了: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师:对联给两位老人带来了幸福和快乐,作者的心理也充满了喜悦,说明作者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师:怎样理解“我”抄录的这些对联的含义? 指名理解说明。 (4)学生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和时间推移有关的句子,体会儿时对春联的喜爱和收集对自己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指名读最后一段 师:开篇简洁明了,表明自己的看法,结尾回应开篇,表明“儿时对春联的喜爱和收集,与我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是大有关系。”开头结尾相呼应,是文章结构更加严谨,主题更加鲜明。三、拓展阅读,了解常识。1.师: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了对联,谁能说一说对联的特点是什么?生结合课文加以体会。2.出示学生课前搜集的对联进行朗读联系,并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四、小练笔春节到时,请你写一副对联。五、师总结:本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从喜爱对联到创作对联的历程,表明春联一融入作者的童年生活,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春联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想、说的愿望。学生能够大胆发言。激发学生课外搜集的愿望,拓展知识面。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既在了解课文内容又锻炼表达能力。不能操之过急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学习。学生各抒己见,能够弹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