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学会两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教学设计:
一、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二、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可怜:值得怜悯。
⑵长安:代指都城汴京。
⑶江晚正愁余:愁,使……悲愁,使动用法。
3.背诵默写《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三、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句中加点的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
2.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的意思?
提示: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3.“山深闻鹧鸪”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
板书设计:
菩萨蛮 · 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行人泪 忧民
愁 望长安 忧国
遮不住 言志
PAGE
--1--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 -----一个降落伞包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周恩来同志在飞机遇险时,把自己的降落伞包让给叶挺的女儿的感人事迹,赞扬了周恩来同志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品质及对革命后代的深切关怀。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周恩来同志让伞包的经过,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反映周总理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教学这篇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生动的词语,结合画面想象当时的情形,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和高尚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周恩来同志临危不惧、
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
4.学习通过具体的语言、动作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卡片等。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共有9个,其中,“翱”“恩”均为韵母自成音节;“狱”是整体认读音节;“搏”是圆唇音,教学时,应指导学生读准确。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僵”“甸”“迅”这三个字字形较难掌握,可引导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进行记忆。“挣”字是个多音字;“坠”字是翘舌音;其他的字可联系熟字
或用部件组合法记忆。
2.朗读指导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将自己置身于文中描写的场景去感受体会,以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指导读第2自然段时,要体会小扬眉的高兴心情,读出愉快的感受;在指导读飞机遇险的段落时,要抓住“猛然”“厚厚的”“冻僵了似的”“沉甸甸”等词句,要读出情况危急、令人担忧的心情。
3.阅读教学
本课的教学程序可以这样设计:
激疑导入→初读探究→合作评议→朗读感悟→总结创新。
(1)激疑导入。
新课伊始,教师根据语文的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疑:飞机遇险了,情况怎样?该怎么办?结果呢?当学生处在这些疑问中,教师由此导入新课。
(2)初读探究。
在初读课文阶段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①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特别是“降落伞包”的作用。并把课文中表现周恩来同志临危不惧的地方画下来。学生边默读边思考以上问题,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悟周恩来同志的高尚品质,为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作铺垫。
(3)合作评议。
这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的合作过程。学生把自己初读课文的情况带到小组中交流,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互为解疑,互为促进,产生良好的互动作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抓准思维点,引导学生读、画、思、议,从而自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如:第3自然段课文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当周恩来同志听到哭声后,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用“▲”在文中画出有关词语。②这又说明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画边议,教师辅以点拨,抓住描写周总理的动作、语言的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中领悟出周恩来同志在生死攸关之际,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可贵精神。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小扬眉此时的内心想法,感受周总理对晚辈的关爱。
(4)朗读感悟。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个别朗读、集体朗读、引读、评读、录
音范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的朗读训练。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并与作者的感
情产生共鸣,且读出感情。
4.活动提示
(1)“读一读”。这一练习提供了10条词语,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可先引导学生熟读这些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然后再练习书写,以加深印象。
(2)“读一读,比较下列各组词语有什么不同”。这一练习提供了数量词及数量词的两种叠词形式,即ABB式和ABAB式。数量词的叠词表达的是复数的含义,极言其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语境感受体会。
(3)“结合课文及提示,填一填,你体会到了周总理怎样的高尚品质?”这一练习可在教学中进行。表格分成“遇险前”“遇险时”“脱险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给出了周总理和小扬眉的各自表现,第二阶段需指导学生填出:周总理:临危不惧,让出伞包,鼓励小扬眉;小扬眉:急得大哭,不知所措。脱险后大家的表现是“一片欢腾”。从遇险时周总理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在生死攸关之际,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可贵精神。而小扬眉的表现,更加衬托出周总理对晚辈的关爱。脱险时,“机舱内一片欢腾”。从“欢腾
”这个词,感受飞机上的人们为周恩来同志高贵品质所倾倒的情景,激发学生关
爱他人的情感。这一练习对于突破教学重点、领悟课文中心具有重要的作用。
5.课时安排:建议3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表现周恩来同志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那么如何从文章的表述中体现出这一精神,学生们说起来、体会起来会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从具体人物的动作、语言来反衬人物的性格和品质的表达方法上入手,例如文中第五自然段遇险时周恩来同志的动作、语言,可让学生反复读,并画出后小组加以讨论,体会周恩来在生死之际舍己救人的可贵品质。
相关资料
1.时代背景
本课描写的事情发生在1946年1月27日,周恩来同志从重庆飞回延安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当时正在重庆召开的中国政治协商会议上的斗争情况。为了赶回重庆出席31日政协的闭幕会议,周恩来同志不辞劳苦,29日又启程从延安飞往重庆。但由于途中气候变化,飞机只好在西安降落,滞留一夜。1月30日上午,飞机从西安起飞去重庆,同机的除周恩来同志的随行人员和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的同志外,还有叶挺将军的11岁小女儿扬眉。她是去重庆迎接她爸爸出狱的。飞机在进入秦岭山脉上空时,遇到寒流,飞机处于极端危险之中。后来,飞机冲出冷气团的包围脱险了。由于考虑到在当时的天气情况下,飞越秦岭有困难,飞机又返回西安。当天下午,飞机冒着浓雾,从西安飞到重庆。
2.周恩来简介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投身于五四运动。1920~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同年8月,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他和毛泽东同志等一起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周恩来同志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时期,长期驻在国民党政府所在地重庆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并领导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同国民党政府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抗战胜利后,和毛泽东一起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1946年底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47年随毛主席转战陕北,参与解放战争的领导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同时还担任党和国家许多重要职务。周恩来同志为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贡献出毕生的精力。他的崇高品质和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永远留在人民心中,他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衷心爱戴。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76年1月8日9时57分在北京医院逝世,终年78岁。周恩来逝世后成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治丧委员会。根据总理生前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