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林海 1(长春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林海 1(长春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0-23 14:27:00

文档简介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学会两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教学设计:
一、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二、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可怜:值得怜悯。
⑵长安:代指都城汴京。
⑶江晚正愁余:愁,使……悲愁,使动用法。
3.背诵默写《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三、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句中加点的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
2.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的意思?
提示: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3.“山深闻鹧鸪”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
板书设计:
菩萨蛮 · 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行人泪 忧民
愁 望长安 忧国
遮不住 言志
PAGE
--1--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林海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解题
  1.导入课文。
  2.解题。
二、初读课文
  提出阅读要求:
  1.把不理解的词语抄出来。
  2.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把它们写在课文旁边。
  3.了解课文写作的顺序。
  读后请同学们讨论课文内容,教师小结:本课主要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目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作者联想到木材和社会主义建设关系,联想到林场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三、学习第一小节
  1.齐读,思考:“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读出感情的变化。
四、总结
五、作业
  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跟你们一起学习了林海。
    (板书:林海)
  2.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写了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以及作者的联想等几个内容。并且学习了第1小节。第1小节写了什么内容呢?
    (板书:大兴安岭 亲切、舒服)
  3.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作者深入林中和联想的部分。首先,我们来学习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
    (板书:景色、联想)
二、学习第二小节
  1.生快速地阅读第2小节,问: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板书:岭)
  2.生默读第2小节,问:哪一句写了作者看到“岭”?
  3.理解“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句子。
   ⑴ “疾驶”什么意思? “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说明什么?
   ⑵找出“看不完”的句子,“看不厌”的句子。并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板书:多、温柔)
  4.指导朗读“多”“温柔”的句子。(板书;喜爱)
  5.过渡:课文第2小节,作者描述了岭“多”“温柔”的特点,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我们是这样学习的:
   ⑴找出第2小节景物(岭)及其(多)(温柔)特点的句子。
   ⑵品读(多)(温柔)特点的句子。
   ⑶体会文中(喜爱)的感情。
    出示幻灯片:
    学法:①找出重点词句;
       ②品读重点句子;
       ③体会文中感情。
三、学习第3~5小节
  师:出示图片,配乐范读第3~5节,生看图欣赏。
  师:生轻声读第3~5小节,把句、段读通顺、流利,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1.学习第3、4小节。
  ⑴默读第3、4小节,问:看到了什么景色?(板书:林)
  ⑵品读第3小节:
  ①理解“目之所及”的意思。(板书:绿)
  ②理解第3句,弄清两对反义词的用法。
  ③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比赛读)
  ⑶品读第4小节:
  ①写了哪些林?(板书:如海)
  ②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并体会2个反问句的用法。
  ③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引读)
  ⑷过渡:课文第3、4小节,作者描述了林之大──“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林中有波浪──“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林中有浪花──“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可见,林之大之美,只有“海”才能与之相比。我们是运用这种方法学习的:找出重点词句, 品读重点句子 体会文中感情。
2.自学第5小节:
   ⑴品读“多”“美丽”的句子。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花鞋。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⑶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女生读) 
⑷过渡:这里,我们和作者主要欣赏了兴安岭“林”“花”的特点,作者写的非常美!下面请同学们再有感情读一读3~5小节。并根据老师提示选择一小节背一背。
3.指导背诵:
   ⑴学生练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作者深入林中欣赏了岭、林、花,这么诱人的景色怎么不令作者浮想联翩呢?
四、学习6、7小节
  师:快速阅读6、7小节,用横线画出作者想到的句子。
  1.学习第6小节:
   ⑴指名生说。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空洞”什么意思? “并不空洞”呢?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板书:建设)
  2.学习第七小节:
   ⑴指名生说。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邦”什么意思?“兴国安邦”呢?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板书:兴国安邦)
  ⑶过渡:同学们,作者描述兴安岭真美!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听,感受感受大兴安岭的美!
五、学生练说,体会感情
六、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运用“找出重点词句、品读重点句子、体会文中感情”的方法,理解了兴安岭景物特点和作者联想的内容。仔细的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作者把满腔喜爱之情蕴含在文字的字里行间,写得生动、形象。我们应该学习作者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林海
岭 温柔
林 绿
花 美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