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0-23 21:0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古代纳谏除弊、修明政治的道理。
3、学习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领会并运用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法 引导法、讨论法、讲授法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学生借助注释①理解题目、了解《战国策》。(学生齐读)
三、读通课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四、读懂文意 借助注释和学习资料翻译课文(同卓互译、互相纠正)
1、抽生翻译、学生纠正
2、分类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特殊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五、品味赏析。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六、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的邹忌是个怎样的人?
结果: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忠于国家,有勇有谋,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齐王是怎样的人?
闻过则改,虚心纳谏,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邹忌的善于辞令和齐王的贤明是构成这次进谏成功的必要因素。
七、拓展延伸
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但有更多的谏难、纳谏更难的事例,请你举出这样的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与大家交流。
八、板书
妻  私——宫妇左右  王
邹忌讽谏 妾  畏——朝廷之臣  王 王之蔽甚矣
客  求——四境之内  王
  受蒙蔽   受蒙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袁有贵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