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5 古诗二首(二)(北京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5 古诗二首(二)(北京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0-23 19: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古诗二首(二)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 学会12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柴zhài”),认读1个字。
2.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默写两首古诗。
3. 看注解、查字典了解诗句的意思,能想象是诗歌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描绘的情景。
过程和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讨论等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背诵和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查阅资料: 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河南)人。诗多写身世之叹和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也写反映离乱之作。文笔简淡,意趣闲远,形成冲淡洗炼之风格。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 。有《刘随州诗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1课时
教学理念:
在朗读的基础上启发想象,了解诗句的意思,进入诗句的意境。课文的两首古诗都是山水诗,描绘了两组画面。教学中,不仅要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更要想象、说说从诗句的描绘中看到了哪些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说不到的地方,可及时出示投影、多媒体课件,展示诗句描绘的画面。这样做,对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和兴趣 都有益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我们来回忆一下学过古诗中有哪些是描写山水的呢?说一说,你能背一背吗?(孩子们接诗诵)
二、明确学习的内容:《鹿柴》、《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介绍: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鹿柴》、《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三 学习古诗《鹿柴》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一)《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提示:自己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提示:谁能给大家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3.指导解词连句知大意。
  (1)提示: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  
(2)提示: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引导:展开想象,悟诗情。
 (1)提示: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引导:请大家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三、作业: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打算给自己留点什么作业?
第 2课时
教学要求:
学会12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柴zhài”),认读1个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理念:
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始终处于乐于学习的境界中,让他们感受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过程:
一、自学诗中的生字:
同学们,王维和刘长卿很希望你们能像学习他们的诗那样,学习诗歌中的生字,你能做到吗?
孩子们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 ,不要多加“彡” 。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
二、指导背诵和默写两首古诗。
提示:我们练习朗读,比一比谁能有语气地背诵下来?。
引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孩子们背诵: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默写古诗
三、激发兴趣:
如果你们能够把诗默写下来就更好了,谁行?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