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 学会十二个生字。认读一个字。
2. 知道“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知道买矛和盾的人为什么会哑口无言?为什么想偷铃铛的人“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3. 理解两则寓言的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有语气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电脑辅助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两则寓言的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两则寓言的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
查阅资料:查阅有关寓言的资料
第 1课时
教学要求:“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理解本则寓言的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有语气朗读课文。
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想了解的内容就该是课堂上优先讲解的内容,尊重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且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 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
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
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
(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
2.用“只要……就……”造句。
3,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4.背诵《掩耳盗铃》这则寓言。
第 2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知道买矛和盾的人为什么会哑口无言?为什么想偷铃铛的人“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2.理解两则寓言的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有语气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故事。
1.激发兴趣:谁能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自相矛盾”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
2.提示:谁能将四个字的解释连起来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二、读懂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引导:你觉得卖矛和盾的人可笑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孩子们自己读课文,小组讨论:
孩子们说自己的想法。
三、激发兴趣:既然他的矛什么盾都戳的穿,包括他手中的盾吗?既然他的矛什么盾都戳不穿,包括他手中的矛吗?
引导:那个人为什么会哑口无言?
引导: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表演。
引导:这个人什么也没有卖出去,他回家怎样对家里说?请你和你的小伙伴一起演演。
孩子们自准备,自由表演,指名表演。
提示:我们表演的真有意思,谁能用笔把它写出来?
第 3课时
教学要求:学会十二个生字。认读一个字。学会十二个生字。认读一个字。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掩耳盗铃》和《自相矛盾》的故事?
孩子们讲一讲。
二、自学生字:
1.衔接语:请你自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音节。
2.提示:请把你读的不准的字音向你的小伙伴请教。
3.引导:这些朋友谁能读准他们的名字?
出示:夸口 锐利 坚固 铃铛 发觉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 哑口无言
4.提示:谁能把这些生字用你的方法记忆?
学生按要求记忆生字。
三、练习:
你能自己完成吗?
寓( ) 买( )
遇( ) 卖( )
锐( ) 捂( )
说( ) 悟( )
演( ) 盗( )
掩( ) 姿( )
愉( ) 零( )
偷( ) 令( )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