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五联盟七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我们是母亲孕育出的,母亲是伟大的,我们的生命起点就是在母亲的( )开始的.
A. 卵巢 B. 输卵管 C. 子宫 D. 阴道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期,人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显著变化。下列有关青春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出现第一性征 B. 身高突增,开始智力发育
C. 性器官迅速发育 D. 男孩比女孩早进入青春期
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往往需要静脉注射葡萄糖。这是因为葡萄糖( )
A. 能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B. 是人体重要的备用能源物质
C. 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
D. 能促进人体受损细胞的更新
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 )
A. 口腔 B. 胃 C. 小肠 D. 大肠
李华同学平时不爱吃水果和蔬菜,结果导致他的牙龈经常出血,原因是他体内缺乏( )
A. 维生素A B. 维生素B C. 维生素C D. 维生素D
下列每组两种消化液,均能同时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是( )
A. 胰液和肠液 B. 胃液和肠液 C. 肠液和唾液 D. 胃液和胰液
蛋白质在消化道内最终分解为( )
A. 甘油 B. 脂肪酸 C. 氨基酸 D. 二氧化碳和水
用纱布包着面团放人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反复揉挤,纱布内原来的面团变成一种黄白色的胶状物质,水也变混浊了,从纱布中渗出的白色物质以及纱布上黏着的胶状物质分别是( )
A. 蛋白质、淀粉 B. 淀粉、蛋白质 C. 脂肪、蛋白质 D. 维生素、淀粉
在A、B、C、D4种食品中铁、钙、维生素C、维生素D含量各不相同,若某同学只以其中的一种食品为主食,则最易使他患佝偻病的食品是( )
A. A、 B. B C. C D. D
小徐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如图所示,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①因具有血红蛋白而显红色
B. ②具有吞噬病菌的功能
C. ③有细胞核
D. ④能运载血细胞等
如图是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金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图,请根据各血管中血液的流动方向判断甲血管是( )
A. 小动脉 B. 小静脉 C. 毛细血管 D. 不确定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 )
A. 心脏 B. 动脉 C. 静脉 D. 毛细血管
与左心室相连的血管是( )
A. 肺动脉 B. 主动脉 C. 肺静脉 D. 上下腔静脉
下列血管中流着动脉血的是( )
A. 上腔静脉 B. 肺静脉 C. 下腔静脉 D. 肺动脉
甲、乙、丙三人一起外出运动,丙受重伤急需输大量血,丙的血型为B型,甲为?O型,乙为AB型,可以给丙输血的是( )
A. 甲 B. 乙
C. 甲、乙都可以 D. 甲、乙都不可以
某同学测定的肺活量,三次数值分别为2600mL、2750mL、3100mL.该同学的肺活量应记为( )
A. 3100?mL B. 2750?mL C. 2600mL D. 2817mL
血液流经如图所示的结构时,血液中气体成分的变化是( )
A. 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B. 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增多
C. 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减少 D. 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增多
当人吸气时,胸腔大小的变化和肺泡内的气压变化分别是( )
A. 胸腔变大,肺泡内气压变小 B. 胸腔变小,肺泡内气压变小
C. 胸腔变大,肺泡内气压变大 D. 胸腔变小,肺泡内气压变大
如图是人体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箭头①表示二氧化碳穿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B. 箭头②表示氧气穿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
C. 箭头①表示肺泡中的全部氧气穿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毛细血管
D. 箭头②表示二氧化碳穿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
下列测量人体体温的部位中最接近人的实际体温的是( )
A. 腋窝 B. 口腔 C. 直肠 D. 足底
二、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如表是某同学为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记录。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1 2 3 4 5
蛋糕碎屑或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适量蛋糕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有无唾液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 a 2mL唾液
是否搅拌 搅拌 搅拌 不搅拌 搅拌 搅拌
温度 37℃ 0℃ 100℃
加入碘液 +
(1)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蛋糕的消化作用,应选用______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2)加入碘液后,不呈蓝色的试管是______。
(3)上表中为了探究“温度对馒头有消化作用”,a处应填入______。
(4)如果选用1、4、5号试管进行实验,其探究的问题是______?
(5)1、2、3号试管隔水加热的水温为什么是37℃?______。
图为膈肌运动模型及肺内气压变化曲线。请仔细思考后作答:
(1)图甲所示实验装置中,序号______模拟人体的胸廓。
(2)图甲模拟的是人体在______(填吸气/呼气)时膈肌所处的运动状态,此时膈肌的状态表现是______(填收缩/舒张),胸廓的上下径变化是______。
(3)图乙所示的呼吸运动状态和图丙曲线______(填ADB或BEC)段相对应。
(4)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还未呼气的一瞬间是图丙坐标系中的______(填A/B/C/D/E)点,此时肺内气压______外界气压(填大于/等于/小于)。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解:卵细胞和精子都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分化、发育等生命活动。只有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才标志着新生命的起点。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胚胎,胚胎进而形成胎儿。因此人的生命起始于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内结合成受精卵时。
故选:B。
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胚胎,胚胎进而形成胎儿.因此人的生命起始于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内结合成受精卵时.
此题是基础性的题目,较容易.明确新生命起始于受精卵.
2.【答案】C
【解析】
解:A、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错误。
B、进入青春期人体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突增和体重增加,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人体的代谢速度加快,智力发育从儿童期就已经开始了,错误;
C、在青春期以前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几乎停滞,青春期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显著,正确。
D、女孩比男孩进入青春期早1-2年,错误。
故选:C。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和发育的黄金时期,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发生很大的变化,据此解答。
熟练掌握青春期的发育特征,做这题的关键是理解青春期发育的显著特点
3.【答案】A
【解析】
解:A、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走路、学习、呼吸等都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大部分是由糖类提供的,葡萄糖是糖类的一种,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往往需要静脉注射葡萄糖,是因为葡萄糖能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大部分能量,正确;
B、脂肪是人体重要的备用能源物质,错误;
CD、蛋白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促进人体受损细胞的更新错误;
故选:A。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熟记六大类营养物质对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缺一不可。
4.【答案】C
【解析】
解:小肠之所以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小肠的结构特点相适应的:小肠很长,约5~6m,小肠内壁上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故选:C。
营养物质的吸收只在人体消化系统的部分消化道内进行.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能够吸收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维生素和全部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大肠是形成粪便的场所,能够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其他的消化道基本上没有吸收功能.
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内表面积大、壁薄.
5.【答案】C
【解析】
解: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如图:
??? ?维生素种类 ???????????????? 主要功能 ?????????? ?缺乏症
????? ? 维生素A ?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 ?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
????? ?维生素B? ? 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 神经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脚气病
??? ?? 维生素C ?? 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强抵抗力 ? 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 维生素D ?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 ?佝偻病、骨质疏松
牙龈经常出血的人是坏血病的表现,是体内缺乏维生素C造成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可多吃。可见C正确。
故选:C。
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
要注意掌握维生素的作用,可结合上面表格中的内容来比较记忆。
6.【答案】A
【解析】
解:A、肠液和胰液的消化液里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对淀粉和蛋白质、脂肪都能进行化学性消化,A正确;
B、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化学性消化,不能消化淀粉和脂肪,B错误;
C、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对糖类进行初步的化学性消化,不能消化蛋白质和脂肪,C错误;
D、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化学性消化,不能消化淀粉和脂肪,D错误。
故选:A。
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能够消化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的消化液必须含有多种消化酶.
唾液和胃液中只含有单一的酶,肠液和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
7.【答案】C
【解析】
解: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
故选:C。
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此题考查了蛋白质的消化过程:蛋白质在胃内进行初步消化,进入小肠后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
8.【答案】B
【解析】
解:面团中含丰富的淀粉,其次还含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如将面粉团用纱布包起来,放在清水中反复揉挤,纱布内原来的面团变成一种黄白色的胶状物质,水也变混浊了,水中主要含淀粉,滴加2滴碘液溶液变蓝,证明有淀粉;纱布上黏着的胶黏物质是蛋白质。
故选:B。
在我们所吃的食物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如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等,据此答题。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种子成分的验证实验。
9.【答案】D
【解析】
解:A、食物A中含钙、维生素D较多,不会导致人患佝偻病,A错误;
B、食物B中含钙、维生素D较多,不会导致人患佝偻病,B错误;
C、食物C中含钙、维生素D较多,不会导致人患佝偻病,C错误。
D、食物D中含钙、维生素D较少,若长期以食物D为主食,会导致患佝偻病。D正确;
故选:D。
这是一道识图题,图中用坐标的方式给出了四种食物所含有的部分营养成分.人体缺乏维生素D时易患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因为维生素D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即使食物营养中含有钙,但由于身体缺维生素D最终会导致缺钙,使得幼年患佝偻病,因此补钙的同时一定要补充维生素D
正确识图是做好此题的关键.
10.【答案】C
【解析】
解:A、①为红细胞,数量最多,其内富含含铁的血红蛋白而显红色,A正确;
B、②为白细胞个体最大,能够吞噬病菌,有细胞核,B正确;
C、图中③为血小板,个体最小,没有细胞核,C错误;
D、④就是血浆,其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D正确。
故选:C。
在观察血涂片时,视野中个体最大的是②白细胞,高倍的显微镜下可见它里面含有细胞核;①红细胞,最多,而且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视野中几乎看不见③血小板,因为它的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④血浆,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知道血细胞中三种细胞的数量关系为:红细胞最多无核,白细胞最少有核。
11.【答案】B
【解析】
解: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里面的血液流动比较快;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里面血液流动比较慢;毛细血管是连通与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之间的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从图中血液流动方向看出甲血管由分支流向主干,因此是静脉;乙血管由主干流向分支,因此是动脉;丙血管是连通与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之间的,因此是毛细血管。
故选:B。
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连通与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之间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关键:血流方向是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
12.【答案】D
【解析】
解:毛细血管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最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极慢,数量最多,利于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所以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故选:D。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类.三种血管的比较:
血管类型 概念 功能 分布 管壁特点 管腔特点 血流速度
动脉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把心脏中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 较厚、弹性大 较小 快
毛细血管 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进行物质交换 数量多,分布广 非常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很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最慢
静脉 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的血管 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 有的分布较深,有的分布较浅 较薄,弹性小 较大 慢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掌握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毛细血管.
13.【答案】B
【解析】
解:心脏的结构如图所示:
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故选:B。
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只有心房与心室是相通的,心脏的左右是不相通的。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心脏各腔与血管的连接。
14.【答案】B
【解析】
解:由血液循环途径可知:上、下腔静脉是体循环的静脉血管,流静脉血;肺动脉与右心室相连,也流静脉血,肺静脉内流动的血液是经肺泡和毛细血管进行了气体交换之后的血液,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到肺泡中,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里的血液中。所以肺静脉内流动的是含氧气较多的动脉血。
故选:B。
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中,动脉里流的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是静脉血.肺循环中,动脉里流的是静脉血,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
理解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完成后血液成分的变化.
15.【答案】A
【解析】
解:输血的原则是同型相输,输血前还要做交叉配血实验。已知丙的血型为B型血,失血过多需输血时,应该以输B型血型的血为原则,也可以为丙提供O型血。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输血的原则是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例如:正常情况下A型血的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AB型血的人输AB型血。在没有同型血而情况又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O型血;AB型血的人,除可以输入O型血外,也可以输入少量的A型或B型血。但输的时候要慢而少。
关于输血原则的问题,平时同学们比较感兴趣,同时也会牢牢记住相关知识,容易做好此类题目。
16.【答案】A
【解析】
解:测量肺活量时,为了减少误差一般测三次,取最大值。因为肺活量是肺的最大通气量。所以“某同学测定的肺活量,三次数值分别为2600mL、2750mL、3100mL”,该同学的肺活量应记为3100?mL。
故选:A。
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这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机能活动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是衡量肺的功能的重要标志.
肺活量取最大值,测量胸围差时,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尽量减少误差,处理数据取平均值.
17.【答案】A
【解析】
解:血液循环途径如图所示:
? 从血液循环途径图中看出,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流经如图所示的结构时”,血液中气体成分的变化是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故选:A。
(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2)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会利用血液循环图来分析解答问题。
18.【答案】A
【解析】
解:平静吸气时,膈肌与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升,膈顶下降,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下降小于外界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成年人平静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下降回位,引起胸腔前后径、左右径及上下径均减小,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升高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因此,成年人平静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升,膈肌收缩,胸廓的容积扩大,肺泡内气压变小。
故选:A。
呼吸运动是指胸廓的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呼吸肌的舒缩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相交替的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肌主要有膈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腹壁肌等呼吸肌。
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泡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使肺内气体排出肺泡。
19.【答案】D
【解析】
解:A、肺泡与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时是氧气进入毛细血管,二氧化碳穿出毛细血管,所以①是氧气,A错误;
B、肺泡与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时是氧气进入毛细血管,二氧化碳穿出毛细血管,所以②是二氧化碳,B错误;
C、在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中并不是全部氧气进行交换,C错误;
D、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如图箭头②表示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D正确。
故选:D。
如图是人体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
可见血液中的②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肺泡中的①氧气扩散进入血液。
熟记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原因,肺泡里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都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20.【答案】C
【解析】
解:体温测量主要指标有三部分:分别是口腔温度、腋下温度和直肠温度。最接近体温的地方是直肠温度。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容易测量,所以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正常人的口腔温度为36.7~37.7℃(平均为37.2℃),腋窝温度为36.0~37.4℃(平均为36.8℃),直肠温度为36.9~37.9℃(平均为37.5℃).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的温度,但测量不方便,因此大多采用腋下和口腔测量。
故选:C。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最接近体温的地方是直肠温度.
平常应识记一些常识性的基础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1.【答案】1和3 ? 1号试管 ? 2mL唾液 ? 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有影响吗 ? 在37℃左右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解析】
解:(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小组设计了三组对照实验:1号试管和2号试管,变量是唾液;1号试管与3号试管,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1号试管与4、5号试管,变量是温度。因此,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蛋糕的消化作用,应选用1号试管与3号试管对照,该组实验的结果表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助于淀粉的消化。
(2)如果选用1号试管和2号试管唯一不同的量是唾液,可以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1号试管中含有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是1号试管。
(3)上表中为了探究“温度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实验的变量是温度,除了温度变量外,气体条件均相同,所以a处应填入2mL唾液。
(4)如果选用1、4、5号试管进行实验,实验的变量是温度,所探究的问题是: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有影响吗?
(5)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和低温都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人体内酶的活性最高,这说明在37℃左右酶的催化作用最强,因此实验过程中应将装置放在37℃的水中进行水浴,原因是模拟人正常的口腔温度37℃。
故答案为:(1)1和3
(2)1号试管
(3)2mL唾液
(4)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是否有影响?
(5)在37℃左右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3)消化酶的特性:一、专一性:一种特定的酶只能催化一种特定的底物 二、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其他无机催化剂要高 三、酶有个最适温度(或者范围)。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的实验。
22.【答案】③ ? 吸气 ? 收缩 ? 增大 ? BEC ? B ? 等于
【解析】
解:(1)图1中,①玻璃管代表的是气管,③钟罩代表的是胸廓,②小气球代表的是肺,④橡皮膜代表的是膈肌。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2)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图甲表示吸气,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景和左右镜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
(3)图乙表示呼气,BEC段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则表示呼气,肋间肌,膈肌舒张,胸腔体积缩小。
?(4)图丙所示,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相等,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差为零。所以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中的B点。
故答案为:
(1)③
?(2)吸气;收缩;增大
(3)BEC
(4)B; 等于
(1)①玻璃管代表的是气管,③钟罩代表的是胸廓,②小气球代表的是肺,④橡皮膜代表的是膈肌。
(2)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吸气呼吸时膈肌胸廓肺的状态和正确的识图。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