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本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教案)(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本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教案)(1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04 18:08:45

文档简介










《题西林壁》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会“壁、侧、缘”三个字词,注意区分形近字“璧、测、喙”;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的观察能力。(出示六色方柱体,用魔方即可)请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蓝!绿!白……
师:老师听到同学们说了很多种颜色,那谁能告诉我,到底是哪一些同学说对了呢?
师:好,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同学们都说对了!因为每个同学坐的位置不一样,那他所看到的老师手中的方柱体的颜色也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谁能给大家说说?(指名学生说)
师:非常好!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其实啊,这个小道理在北宋时候就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通过他的一首古诗告诉过人们。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想!)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会会他,《题西林壁》(板书课题、作者:苏轼)。
二、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题西林壁》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写在庐山上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请同学们看古诗下的注释,这里的“题”是“题写、书写”的意思;“西林”就是指“庐山上的西林寺”;“壁”就是“墙壁”的意思。连起来题目的意思就是“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好,咱们一起来读两遍题目。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圈画出不会读的字。
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
侧:cè 庐:lú 缘:yuán
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
4、请学生范读。
5、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
6、全班尝试背诵古诗。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五、分组自学,理解美
(一)、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探究诗意:
(指名学生回答后明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板书)
横看是怎么看呢?(引导是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的意思)庐山是南北走向,所以横看就是从东西看。
侧看:侧面看,从山的南端或北端看。
2:作者从这些角度看庐山的景色是一样的吗?诗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这些景色的不一样?(不一样 “各”字!)
3、好,咱们一起大声把这两句诗读一读,把他们不一样的感觉给读出来!(齐读)
4、好!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去看庐山,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讨论,举手回答)(引导学生从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展开联想)
5、同学们真的很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诗中所说——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平时写景作文中可以试着这种写作方法。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6、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练说,指名。因为自己身在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7、大家想想,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有,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
这叫做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8、那同学们,如果我们想看清地球的真面目,我们应站哪看?是在地球上看吗?(不是,应该在太空。)
非常好,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就曾经看到了地球的真面目,而我们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众笑)。
(二)、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汇报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七、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八、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运用古诗填词作曲这又为我们学习古诗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渠道。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诗意了然于胸。]?
九、默写古诗
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学生板前示范,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
 既积累了语言,又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了训练?
十、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十一、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泳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西林寺
坐落于庐山北麓 ,为庐山北山第一寺。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墙壁的诗。
作者
苏轼(1037-1101)
号“_____________ ” ,被世
人称为“_________ ”。___
代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
苏东坡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东坡居士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通顺
有节奏
有感情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连绵起伏的山岭
巍然耸立的险峰





横看



侧看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
侧着看,庐山 ;
从远处望,庐山 ;
从近处看,庐山 ;
从高处俯视,庐山 ;
从低处仰望,庐山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真实的全貌


识:知道
缘:因为
(我)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赞美庐山景色雄奇壮观
角度不同 结果各异

观察事物、处理问题
要客观全面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