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 找规律 》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探索规律”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主要体现之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找规律》的第一课时,主要为直观图形的形状、颜色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借助的铺垫有:简单几何图形的认识、美术智能及生活经验。本课的学习能为将来“循环”的理解奠基,也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生活中有规律事物的美感和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设计理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喜欢的森林联欢会为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规律”—“寻找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初步感受运用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并通过实践活动自主设计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发现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并能用语言描述出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彩色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规律。
1、创设情境:熊兄弟带我们去参加森林联欢会。用跑步号令“121”引入,让学生发现有重复的地方,初步感知规律。
2、引出课题:像这样按一定顺序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就是规律,生活中有很多有规律的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活动中感受规律,从无意识感知中发现知识的衍生。)
二、观察交流,发现规律。
(出示主题图)1.观察主题图,小组讨论:
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是怎样排列的?2. 汇报交流:
随着学生回答教师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学生每回答一组后,教师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加深对每一组规律的理解。引导学生表述规律:哪几个图形为一组,一组一组重复排列。3、理解规律的含义。
像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这样,按颜色或形状,几个为一组,一组一组重复出现了几次,就是有规律的排列。
4、阅读书P85例1,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利用有趣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概括,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联系生活,欣赏规律。
1、欣赏生活中的规律。(课件演示)
2、学生举例:欣赏了规律的美,你能发现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吗?
(设计意图: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规律的美。通过欣赏,可以让学生感知到在我们身边有些事物是有规律的,有规律的事物是很美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激趣练习,应用规律。
1、对应练习:找规律,涂一涂。
2、口答:气球挡住什么图形?
3、游戏:动作接龙。
4、判断:(有规律的 打√ ,没有规律的打×。)
(设计意图: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此环节我设计了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不同梯度的练习题,循序渐进,促使学生建构知识。)
五、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小小设计师:贴出有规律的图形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六、总结评价,延伸知识。
1、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用掌声表扬自己,并且让自己的掌声变得有规律。)
3、师总结:规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的享受,只要大家用心观察,多动脑筋,一定能创造出更多的规律,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自己,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课堂气氛不断升华,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认真的付出得以肯定,感受学习的快乐。)
七、课外作业。
?1、设计美丽的手帕。
2、找出家中有规律的事物,讲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设计有趣的作业,让学生开拓思维、动手实践。)
〔板书设计〕
找规律
〔教学反思〕
“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数学课堂应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挥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本课我以学生喜欢的森林联欢会为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规律”—“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归纳规律” —“运用规律”,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初步感受运用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概括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规律。
一开始,以学生喜欢的森林联欢会为素材,用跑步号令“121”引入,让学生发现有重复的地方,初步感知规律,接着引出课题。从生活中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我认为这部分上得比较满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活动二:观察交流,发现规律。
出示主题图,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表述规律:哪几个图形为一组,一组一组不断重复排列。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有各种不同的排列规律,使学生充满好奇心,增加学生探索的心理,想弄明白的心情,使学生专注于学习中。
活动三:联系生活,欣赏规律。
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规律,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规律的美。通过欣赏,可以让学生让学生感知到我们身边有些事物是有过滤的,有规律的事物是很美的,同时让学生找我们身边的规律,从而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活动四:激趣练习,应用规律。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此环节我设计了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不同梯度的练习题,循序渐进,促使学生建构知识。“涂一涂”、 “口答”、“游戏” (这个拍手游戏,其实不仅图形、图案的排列有规律,声音、动作也有规律,让学生接着老师的节奏拍,学生自己也设计一个有规律的动作或声音。)、“判断”让学生在动手探究中理解规律练习学生掌握比较好,特别是用多媒体的演示能激起学生的学生兴趣,感觉学生兴致比较高。
活动五: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这个活动我设计了:小小设计师,贴出有规律的图形。这部分教学,学生
的积极性比较高, 首先,小朋友基本上都能自己用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形,自
己创造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活动六、总结评价、延伸知识。
让学生总结,对自己表现满意的,用掌声表扬自己,,并且让自己的掌声变
得有规律。学生回答的准确性也很好,但可以增加一些学生的语言表达方面的要
求,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得到锻炼,这样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规律.
说明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调整,得到最佳教学效果 。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将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