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括号》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小括号、知道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2.让学生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初步尝试用符号进行教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方法。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具有初步的符号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能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也有很多类似的生活经验:一个数要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先加起来,再一次减掉。这节课就是利用这种生活经验,引出对小括号的探讨与学习。
教学准备:课件、星星
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口算 4+3+3= 10+5-2=
9-3-4= 10-3+7=
让学生讲出加减混合两步式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的。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出示主题图。并让学生描述图意。
再现情景。老师用星星板演图意和问题。引导学生列式。
同位互说后指名回答。并说出运算顺序。
10-2-3=5
8
2. 还有其他方法吗?(用“先算一共剪掉几个,再算还剩几个”的思路)。
① 让学生先说出思路,老师板演算式:10-2+3
② 让学生思考讨论这样列式可以吗?能先算2+3吗?
(三)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1. 补充完整算式:10-(2+3)
2. 小括号的作用:改变运算顺序。有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 板书课题“含有小括号的算式”。
4. 强调书写格式和口述计算过程。10-(2+3)=5
5
(四)对比“10-2-3=5”和“10-(2+3)=5”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
(五)看书第74页。并读关键句。
三.巩固练习
(一)对比练习
12-5+4= 14-9-3=
12-(5+4)= 14-(9-3)=
观察每组算式,找出相同与不同,并猜想答案会相同吗?
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3. 小结:数字和运算符号都一样,而结果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呢?所以计算时,我们要留意算式的运算顺序,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二)练一练
12-(3+5)= 5+(2+4)= 6+(9-3)=
15-(10-6)= 16-(3+3)= 14-3+5 =
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并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做加减两步式时要注意什么?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请改正。
11-(9-2)=0 ( )
2
18- 5+2 = 11 ( )
7
9+(4+5)=18 ( )
9
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小结:以后自己可以当自己的小老师,做完题目要进行检查。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小括号
10-2-3=5 10-(2+3)=5
8 5
反思:
小括号以前是二年级下册的知识,现在新教材改编在一年级下册,在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编排的。学生完全有能力掌握,且笑苦熬好的出现可以增加试题的变化,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
教材编排是用连续减去两次星星,我觉得可能用在购物的场景会比较好。贴近生活实际,且也学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明妈妈做饭时发现没酱油了,给小明10元钱,买一瓶5元的酱油,剩下的钱可以给小明3元买冰激凌,最后剩下的钱是多少元?学生很兴奋地去买东西,算钱。大部分学生列出的算式是10-5-3=2(元),我就引导,去商店买东西一般是怎么付钱的呢?冰激凌和酱油是在同一个店里面买的。售货员是怎样找钱的呢?很快就有学生说,哦,要先算一共要花多少钱,售货员才好找钱给我们。于是大家都说一共是要8元呢,这个8元是怎么来的呢?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是用3+5合起来的。那能不能用一个算是表示呢?于是就有矛盾10-5+3,这样列式是先算什么?而题目是要先算3+5,怎么办好?顺势就引出小括号,从而学生明白小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小括号,所以我又适当增加了买其他东西的场景,练习的时候就用书本上的剪星星,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吃东西场景。在练习的时候,强调为什么要用小括号,要先算什么,加以巩固。这当中学生也知道了小括号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一样,有着自己的作用和意义。最后我还把括号比作老奶奶,过马路的时候让老奶奶先走,学生就能更加形象地记忆住了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