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灵童学校六年级语文限时训 编制人:语文组 审核人: 执行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9年5月
能力
书写
8—14课篇章结构限时训
班级 姓名
8.各具特色的民族
一、篇章整体
本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
和 内容,让我们了解了 ,感受到了 。
9.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重点句段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你从这一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答:
。
2、父亲含糊地回答“我”,是因
。
3、“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三个方面:
。
4、“轻易”在课文中是 的意思,父亲不肯轻易离开北京的原因是:
。
5、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这是对父亲 的描写,“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说明
,“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 ,“慈祥”充分体现了 。
6、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描写父亲神态的句子是:
。
(2)“伟大的力量”指的是 。
(3)法庭上,父亲脸上的表情为什么是“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的?
答:
。
二、篇章整体
1、李大钊同志的被难日是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作者是 ,文章写于 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 周年。
2、本文是一篇回忆录。作者采用 的叙述方式回忆了李大钊从被捕前到被害后的情景,除开头外文章是按 的 顺序来叙述的,展示了革命先烈 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 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 之情。
3、本文的写作方法:(1) 。(2) 。① 。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是 。② 。例如“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与下文“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相照应。再如,“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与下文“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相照应。这样写的好处是
。
10.灯光
一、篇章整体
1、本文的作者是 其主要作品有 等。
2、题目含义:“ ”
。
3、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塑造了战斗英雄郝副营长的伟大形象,热情歌颂了 ,说明了 。
4、本文的表达顺序是 。课文开头(前两个自然段)和结尾写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11.为人民服务
一、重点句段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1)这句话中,“完全”是说 。“彻底”意思是 ,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 。
(2)、结合你知道的事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是西汉文学家 说的,其中“固”的意思是本来,“或”的意思是 ,“于”的意思是 。在文中引用此句,间在说明
。
3、(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行。(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 )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 )一定会兴旺起来。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这一段话中前四句话的意思是:
。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 。
(3)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 ,接受任何人的正确批评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 。
(4)为什么要采用“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呢?(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
4、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
。
二、重点问题
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
,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
,二是
,三是
。
三、篇章整体
1、《为人民服务》是一篇 ,是 于
在 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2、本文悼念 ,讲述了 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 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敌人。
12.一夜的工作
一、篇章整体
本文通过记叙作者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目睹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
。
13.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重点句段
1、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1)请在文中用“ ”画出描写小女孩外貌的句子,再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
(2)作者在全文中多次写到“大年夜”,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
。
2、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1)小女孩起初为什么不敢抽出一根火柴?最后又为什么抽出了一根火柴?
答:
。
(2)这段话运用了 的写作方法。写出了幻象中的美好和现实中的悲惨,凸显了 ,表达了
。虚写部分见画波浪线的句子,实写部分见画直线的句子。
3、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联系前文内容,写出对这句话的理解:
。
4、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
两个“曾经”指的是
。前一个“幸福” 说 ;
后一个“幸福”是说 。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
,感受到
。
二、篇章整体
1、课文是 作家 的一篇 ,他的作品还有: 。
2、本课还讲述了 的故事。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 ,因为 ;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 ,因为 ;第三次擦燃火柴,她看到了 ,因为 ;第四次她擦燃火柴,她看到了 ,因为 ;最后擦燃整把火柴,她 ,因为 。
3、本文揭露了 ,表达了作者
。
4、文章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作家巧妙的表达方法: 和 交替进行, 和 更迭出现。
14.凡卡
一、重点句段
1、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1)凡卡的爷爷会收到信吗?为什么?
答:
(2)如果凡卡的爷爷收到信,凡卡的命运会改变吗?
答:
。
(3)课文以凡卡甜美的梦境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
二、篇章整体
1、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
等。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
2、课文主要写
事。揭露了
,抨击了 。
3、本文线索: 。
4、本文写作方法: 。
(1) 、 和 三部分穿插起来写,讲述了凡卡的悲惨遭遇。插叙的内容是:① ;② 。
(2)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表达方法。 与
形成内容上和情感上的对比,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凡卡内心的痛。
(3)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 ,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 和对黑暗社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