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教学目标】
1、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和影响,了解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2、通过对四大发明的介绍及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3、今天的“一带一路”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发的主要举措,对比古代中国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使学生对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对外友好交往的辉煌成就怀有自豪感。
【教学重点】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2、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
【教学难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问题: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设计意图: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科技成就突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讲授新课:
教师: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四大发明享盛誉
第二部分中外交通促交流
展示:第一部分——四大发明享盛誉
出示《金刚经》残卷图片 雕版印刷术
学生思考其缺陷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预习课本第59页至第60页第一段的正文部分,完成表格中的问题:活字印刷术时间、发明者发展传播影响学生预习完成表格中的问题后,教师提问并总结。
2、教师出示泥活字版和排版方式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活字印刷的工序,然后教师总结。
3、教师通过出示相关图片展示活字印刷术的演变发展史,
4、教师通过出示活字印刷术传播路线图加深学生对活字印刷术传播路线的记忆。通过传播路线图教师引导:地图上的世界很小,真实的世界很大。那么,世界这么大想不想去看看?(学生:“想”。)如果我们去看世界时,尤其到没有路标的野外,同学们需要随身携带什么呢?(学生:“指南针”)好,我们接下来学习一下指南针、火药的应用。自然导入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预习课本第60页最后一段至第61页的正文部分,完成表格中的问题:指南针火药发明应用传播影响
2、教师出示战国司南模型、宋朝水罗盘、今指南针图片以便学生了解指南工具的发展演变。
3、教师出示突火枪、元代火铳图片以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火药武器的发展。
4、知识拓展:在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曙光最早照亮世界的东方。从公元1001年至1500年,在世界重大的科技成就中,中国占58%。
——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
思考:宋元时期科技取得了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经济、民族和继承等方面分析)
教师总结:封建经济的繁荣发展;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和吸收外来文化;继承前代文明;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等。
5、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地理大发现图片及材料:朱彧在1119年写成《萍洲可谈》一书,书中写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是世界航海史上使用指南针航海的最早记录。想一想:指南针用于航海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的交流与发展。宋元时期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其交通发达从而促进了红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导入第二部分中外交通促交流。
第二部分——中外交通促交流。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1、教师出示元代中外交通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62页第1-2段正文和元代中外交通图,标注出陆上交通的特点。(学生预习标注)
教师总结:古代丝绸之路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元朝建立了四通八达的的驿站;元代的陆上向西可通往波斯、阿拉伯、俄罗斯等欧洲国家。
2、教师通过图片及文字讲解什么是驿站及其作用影响。此外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4页课后活动第2题,以便学生能够古今结合,认识元代的急递铺与今天的特快专递(EMS)。
3、教师出示元代中外交通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62页第3段至第63页第1段正文和元代中外交通图,标注出陆上交通的特点。(学生预习标注)教师总结:(1)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2)元朝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3)宋代与中国有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
4、教师指导学生找出中外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繁荣。
5、拓展延伸与新闻链接,由宋元时期的海路交通转向今天的一带一路,说明一个国家只有开放交流才能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