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R版 七年级下
河中石兽
第二课时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道理。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填写下表:
合作探究
人物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僧 原地水中 没做任何思考 不可得
僧 顺流而下 以为顺流下矣 无迹
讲学家 原地沙下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失败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二)深层探究
1、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合作探究
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
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作出准确判断。
合作探究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合作探究
4、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学生畅所欲言: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4、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合作探究
搜集有关实践出真知的名人名言。
【交流】
1.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3.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毛泽东
4.力行而后知之真。 ——王夫之
5.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
6.经验是永久的老师。 ——歌德
7.实践是思想的真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
拓展延伸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课后阅读《阅微草堂笔记》
课后作业
中考链接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非木柿 如是再啮 ?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后特征为洛阳令 ?
C、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
D、山门圮于河 果得于数里外 ?
B
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C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4)一老河兵闻之( )
5)至石之半 ( )
6)求之下流,固颠( )
7)然则天下之事…… ( )
这件事
代词,代石兽
代词,代讲学家的观点
代词,代石兽
代词,代石兽
助词“的”
助词“的”
4、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讲学家的观点
石兽
5、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
(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C
B
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C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D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语文科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交流点拨】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填写下表:
人物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僧 原地水中 没做任何思考 不可得
僧 顺流而下 以为顺流下矣 无迹
讲学家 原地沙下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失败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二)深层探究
1、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作出准确判断。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4、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学生畅所欲言: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4、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三、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实践出真知的名人名言。
【交流】1.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3.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
4.力行而后知之真。——王夫之
5.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萨迪
6.经验是永久的老师。 ——歌德
7.实践是思想的真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课后阅读《阅微草堂笔记》
五、中考链接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B )
A、是非木柿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后特征为洛阳令
C、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 果得于数里外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这件事 )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代词,代石兽)
4)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观点)
5)至石之半 (助词“的”)
6)求之下流,固颠 (代词,代石兽)
7)然则天下之事…… (助词“的”)
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C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4、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讲学家的观点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石兽
5、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c (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 B (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