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导学案
学习目标(1分钟)
说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说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3、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教学重难点:
1.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案 学案(ABCD级)
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学(AB级识记、15分钟)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回顾上节课的关于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与食物网的相关问题
(二)、检查预习(A级识记、5分钟)
1、___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2、作为____的绿色植物在_____中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以绿色植物为食的_____动物通过摄食获得有机物,同时获得___,这些能量可以用于草食动物的___,___,____等生命活动。
3、肉食动物捕食____时,部分能量就转移到____体内,供肉食动物的各种____利用。
4、动植物死亡留下的遗体被___分解,有机物中的__也就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5、在生态系统中,__是沿着___依次流动的。
6、当能量顺着食物链逐级传递时,每一个环节都要把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一般说,一个环节只能把所获能量的约____传递给下一个环节。也就是说,能量在沿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逐级___。这样,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量___,储存的能量也___,就形成了_____的生物体数量与能量的关系。
7、组成生物体的_____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就是生态系统的_____。
8、_____和_____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
(三)、提问(B级理解、6-9分钟)
出示图片资料,提问:
1.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何方?这些植物怎样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2.动物如何获得生命活动的能量?
二、解析(CD级理解分析、15分钟)
(四)、梳理(C级理解分析)
提问:1.能量如何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中流动?即流动的途径是什么?
2 .各种生物是否可以固定它们所获得的全部能量?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什么?
4.越到食物链后端,生物数量怎样变化?
(五)、探究(D级理解分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是由地球提供的。地球为什么能为生物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物质呢?
分析碳元素是如何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
1、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是怎样进入到生物体的?
2、与生产者比较,消费者获得含碳化合物的方式有什么特点?
3、生物体哪些生命活动可以使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得到补充?
4、碳在生态系统中是怎样循环的?
三、反馈(CD级巩固提升、15分钟)
练习(CD级巩固提升、1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狼吃羊,羊吃草”可以看出,狼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狼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A.狼 B.羊 C.草 D.光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 )
A.反复循环的 B.单向运动的
C.逐级递减的 D.逐级递增的
3、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 )
A.羊 B.禾本科植物 C.狼 D.鼠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起始点是( )
A.生产者固定太阳能 B.消费者捕食植物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尸体 D.太阳照射生态系统
5、以下四幅图表示的是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比例关系,每幅图最下面的一层为生产者。若要表示“草 → 蝗虫→ 蟾蜍→ 蛇”食物链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最合理的图是( )
6、假定在一个草原中,由草原、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 )
A.迅速上升 B.缓慢上升
C.保持稳定 D.上升后有下降
7、根据生态学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量最少,人们应采取下列哪一种食物结构( )
A.以禽类、蛋类食物为主 B.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
C.以谷类和植物蛋白为主 D.以牛、羊等肉类为主
8、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生物体内化合物中的碳,变为二氧化碳的过程不是通过(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生物的呼吸作用
C.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D.化石燃料的燃烧作用
9、科学家发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浓度从1959 年的 315 ppm 转变至 2000 年的 370ppm。下列哪项可能是导致这改变的原因( )
A. 野生生物的灭绝 B.植被遭受破坏
C.臭氧层的损坏 D. 全球气温增高
10、从物质循环的观点看,人体中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 )
A. 食物中的碳 B. 有机物中的碳
C.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D. 土壤中的碳
(二)完成教材P78“思考与练习”1——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