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单元质量检测(一) (A卷 学业水平达标)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________的说。
②“习近平挥棒打虎,群众路线系列3”动漫的________,引起了众多网民的热议,认为这是“宣传片的典范,形象生动”。
③现在“种花”,如果没有优良的花卉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即使有再好的气候和再廉价的劳动力,也无法带来产业的快速提升。所以科技进步、资金投入与产业效益________。
A.简捷 面世 息息相关
B.简洁 面世 息息相关
C.简捷 面市 休戚相关
D.简洁 面市 休戚相关
解析:选A 简捷:侧重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简洁:侧重(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根据语境应用“简捷”。面世:指作品、产品与世人见面;问世。面市:(产品)开始供应市场。根据语境,应用“面世”。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结合语境,应用“息息相关”。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广大新闻工作者常年坚守岗位,夙兴夜寐,坚持用妙笔和镜头记录祖国发展的成就,讴歌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
②《西游记》英译为《猴》,《红楼梦》俄译为《红色阁楼里的梦》,结果韵味全失,这种译法简直不可理喻。
③在央视举办的研讨会上,面对众人褒奖,电视剧导演曹慧生不赞一词,只顾埋头记录大家的意见。
④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处于震源中心的比芒村瓦釜雷鸣,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也变得伤痕累累。
⑤真正聪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能见微知著或是管窥蠡测,他们能够正确预测事情的发展状况,或是发现某些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
⑥《中国在梁庄》以真实而辛辣的笔触,展示出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民的生存百态,可谓力透纸背。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选B ①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使用正确。②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使用错误。③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使用正确。④瓦釜雷鸣:比喻无才无德的人占据高位,煊赫一时。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使用错误。⑤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使用错误。⑥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或文章深刻有力。使用正确。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企业和学校联合办学,企业希望学校早一点了解他们的工艺过程,还把部分学生和老师请到他们的企业实习。
B.美国“好奇”号火星车配备的火星样本分析仪对火星岩石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样本中含有对生命至关重要的氮、氢、氧等化学成分。
C.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完成了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老人与海》,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文学性。
D.当前各级政府要完善公务消费、预算编制和审计、绩效考核以及监督问责等全方位的制度建设,切实遏制公款消费的各种违规违纪现象。
解析:选B 本题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表意不明,“部分”修饰的是“学生”,还是“学生和老师”,不明确。C项,偷换主语,应在“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前加主语“这部作品”。D项,搭配不当,“完善”与“建设”不搭配,可删去“建设”。
4.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是一个非常有操守的人。________所以他在20世纪早期就强调了人的个性,强调社会变革和人自我价值潜能的释放。
①鲁迅一生更多的时间,是把矛头指向文人墨客,
②他觉得那些表面上公允、合理的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
③鲁迅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
④当年鲁迅的这种姿态,我觉得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心态。
⑤他讽刺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闲人,
A.④①③⑤② B.⑤②①③④
C.④⑤②①③ D.⑤②③①④
解析:选A 在所给的语段中,第④句话是总说,应放在句首,以便使“这种姿态”承接前文的“非常有操守”;①③为一组,谈鲁迅对“文人墨客”“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的态度;⑤与①③构成并列关系;②与后文衔接。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春节,小李给老师拜年:“您的高足叩问老师金安!”
B.我只是畅所欲言,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C.家里的事情你不要担心,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D.家长在儿子的婚宴致辞中说:“祝愿夫妻二人永结秦晋之好!”
解析:选B A项,“高足”是称呼别人学生的敬辞,用来形容自己不合语境。C项,“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多用于求人相助时的客气话。D项,“秦晋之好”泛指两家联姻,放在此处不合语境。
二、阅读鉴赏(34分)
(一)课内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6.试分析文中加点虚词“才”“况且”“竟”“偏”的表达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实际上也是对语言的鉴赏,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品出话里的“话”来。
参考答案:才:突出林黛玉标致得少见。况且:表示语气的递进,强调林黛玉的气质。竟:强调林黛玉的气派是因袭了贾母的衣钵。偏:有本不该的意思。这几个虚词运用得体,既赞扬了林黛玉的美貌、气质,又讨好迎合了贾母的心意,还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可谓一举三得。
7.王熙凤又“携”又“拭”的动作,是否表明她对林黛玉有真情?为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只要明白了王熙凤的良苦用心,就找到了题目的答案。
参考答案:没有。因为从这段文字的描写看,王熙凤的一切举动都是以贾母的情绪、心情为纲领的。她夸林黛玉的美貌、气质,实际上是为了讨好、迎合贾母的心意。她热情地“携手”,悲痛地“拭泪”,完全是为了应酬场面、应付贾母,没有什么真情可言。
8.用简要的文字概述这段文字写出了王熙凤的哪些性格特征。(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王熙凤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显示了她性格的一个侧面。短短几句话,表面上是称赞林黛玉的风姿,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真是面面俱到,圆滑之至!提到黛玉母亲的去世,立刻假哭起来,但一听到贾母的责备,立即又转悲为喜,赤裸裸地表现了她的善于逢迎和做作。拉着黛玉问长问短,又询问下人对黛玉的安置情况,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待客热情的表白来炫耀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和威仪,另一方面又是为了在贾母面前表现她对黛玉的关切。
参考答案:聪明能干,巧于说话,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喜欢弄权,在美丽和善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和狡黠。
9.作者为什么安排王熙凤迟到一步?(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安排王熙凤迟到一步,是作者对人物出场的艺术处理。
参考答案:这是作者精心的艺术安排。因为王熙凤在贾府以至小说情节中都很重要,要想在一个场面上集中揭示她的多面的性格锋芒,就不能把她的出场安置在贾母接见黛玉的场面上,因为那样不仅会由于贾母和黛玉骨肉相见的悲痛,腾不出场面来展开对她的刻画,也不能单独介绍她,而且不能通过黛玉的眼睛点示出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当然也更难充分描绘她的个性特征在出场行动上的表现。
(二)课外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回家过年
东方晓
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田野一片银白。
她伫立在村口,睁大双眼向远方瞭望。北风像无数只利爪,无情地撕扯着她的衣服。鹅毛般大小的雪片,一个劲儿地往她的脖子里钻。她紧了紧棉衣外边黛青色的围腰,又围了围那条深蓝色的头巾,继续瞭望。
她在等待当兵的儿子回来。进腊月时,儿子就来信说打算回家过年,可究竟哪天回他却说不准。今天是三十,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她相信儿子今天一定能回来。
她已经成了雪人,但她并不愿拍去身上的积雪。身为农民,她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可这会儿她又担心雪下得太大,会阻断道路。心里默默念道:儿子你在哪儿呀?是在部队,还是在路上?这天气你还能回来吗?老天爷啊,给我儿子留下回家的路吧……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她就开始等啊,盼啊,盼着儿子早点回来。年根里事情多,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备年货,她的老伴儿有病,她家自然比别人家忙。可即便这样,她还是每天都到村口瞭望一会儿,一天不落。但直到现在,还是没看到儿子的身影。
昨夜又下起了大雪。她知道,儿子今天要是再回不来,可能就不会回来了。是阻在了路上,还是部队突然有了任务?先前,儿子写信告诉过她,军令如山,一旦有命令,任何个人的事情都必须放下。但她依然满怀希望,在她看来,这么太平的世道怎么会有什么重大事情呢?肯定是被阻在了路上,这该死的大雪!
今天吃过早饭,她把大年夜要吃的肉炖上,又吩咐女儿剁饺子馅儿,然后就冒着大雪到村口去瞭望。
雪不停地下,风使劲地吼。她的脚早已冻得麻木,不停地跺地驱寒。跺着跺着,脚下成了一对儿冰砣窝子,但她决不挪开地方,她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等到儿子回来。
“娘,回家吃饭吧!”
她以为是儿子在唤她。回头一看,却是女儿。她才意识到已过了中午。
吃过午饭,她又来到村口。洁白的雪路上,又留下她一串深深的脚印。而那脚印很快就像先前的脚印一样,被大雪盖得无影无踪了。
来到村口,搜寻到自己踏过的雪窝子。雪窝子已被大雪盖住,但还是留下了浅浅的痕迹。她依然站在那对雪窝子上,生怕不能连续似的。她坚信站在老地方等,肯定能等到儿子。
两个小时过去了,她什么也没等到。
又过了两个小时,她仍然什么也没等到!
天渐渐黑下来,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灯笼,鞭炮声也在四面八方响起。她才失望地对来唤她回家吃饭的女儿喃喃地说,你哥今年可能回不来了。
晚上,她还不死心。老伴儿和孩子们都睡了,她还坐在炕沿上,等着儿子回家。直到凌晨,鞭炮声再次响起。她才自言自语地说:“看来真的回不来了!”
然而大年初一的清晨,一家人正要开始吃饺子,一封信送到她的手里。是儿子写来的!
爹,娘:
儿不孝,让你们失望了。儿原本要回家过年,但临行前突然接到命令,我们驻地附近发生特大雪灾,积雪超过30厘米,灾区牧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上级命令我们马上赶往灾区救灾。时间紧急,不能多写,请爹娘安心过年,不要牵挂我。
儿拜上
1988年1月5日
随信寄上我新近照的照片,就先让它陪爹娘过年吧。
她拿起照片认真端详:穿着厚厚棉军装的儿子戴着像雷锋那样的帽子,双手端着枪笔直地站着,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脚下是厚厚的积雪,身后是碧蓝的天空和皑皑的雪山。眼泪一下子就溢满她的眼眶……
她把儿子的照片装进相框,端正地放在桌子的一边,又在照片后面放上凳子,然后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前文的叙述看,母亲对儿子不能赶回家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这既表现了她的深明大义,又为儿子因突然有任务不能回家做了铺垫。
B.小说很注重通过细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文中两次写到主人公执意要站在雪窝子上等儿子,反映了她对儿子回家的真诚期盼。
C.结尾处的“……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是母亲的一种自我宽慰,也表现出不能与儿子团聚的痛苦与无奈。
D.在读者都认为主人公因儿子不能回家只好在遗憾中过年的时候,却收到了儿子的信和照片,这样的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解析:选C 认为母亲的心情“痛苦与无奈”分析不恰当。应该是对儿子在极为紧急的情况下,还用这种方法表达孝心感到十分欣慰。
11.开头写大年三十母亲在大雪中等当兵的儿子回家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在结构上: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②在人物塑造上: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侧面表现了军人在家也是一个好儿子;③从主题表达上:通过母亲在风雪中的焦灼与失望,表现军人付出的巨大牺牲,赞美了军人的无私奉献。(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2.当兵的儿子过年时没能回家,但小说却以“回家过年”为题,你认为这样拟题有什么合理性?(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从内容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是故事的主体,主体部分写母亲盼儿回家过年,结尾部分写儿子的照片“回家过年”。②从结构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情节贯穿全文,使叙事结构严谨。③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讲是合理的。母亲盼儿回家过年,表现的是浓浓的母爱;儿子寄照片回家过年,表现的是军人为国奉献的精神。④从主题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愿望与最终未能回家的结局,形成矛盾,突出军人为了国家舍小家的精神之伟大。(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3.根据下列情景,以“雪花”为重点,扩展成一段不少于70字的文字。(4分)
情景:旧历新年 雪花 祥林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旧历新年,鲁镇的人们在毕毕剥剥的鞭炮声中忙着“祝福”。祥林嫂却在呼啸的寒风里蹒跚而行,梅花大的雪花洒落在她佝偻孤单的身上,褴褛单薄的衣衫,凝成了岁月苍白的碎片。
14.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6分)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1)以《红楼梦》为主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曹雪芹为主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类题,关键是确定一个主干句,然后将其他信息转换成修饰语,纳入整个主干句中。
参考答案:(1)《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的长篇小说。
(2)曹雪芹创作了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阅读是一种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的行为,__①__,我们的思想只能是一种个人化的沉思默想。__②__,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在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在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的年代,“锄带经、牧编简”都是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__③__,是阅读普及的前提;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随着照相技术、电影技术、网络文化等的普及,历史进入“观看猎奇时代”,人们开始了“微时代”阅读。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语段首句指出了阅读的特点——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①处横线后说的却是“个人化的沉思默想”,由此可以推知①处设定了一种没有阅读的情况。语段第二句说的是时代、阅读方式、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由“也”所表示的并列关系可知,此处应填“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阅读方式”。③处要说明阅读普及的前提,由前文可知,应填“书籍和印刷术的普及”。
参考答案:①如果没有阅读 ②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阅读方式 ③书籍和印刷术的普及
16.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沉溺于抱怨,只会驱走身旁的朋友,可见,一味地抱怨只会让自己更孤单。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管住自己的情绪。不抱怨,我们的心情就会很晴朗。心情美丽舒适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够成功,那么,我们的人生幸福指数就会很高。
①不是不抱怨,我们的心情就会很晴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①处“不是不抱怨,我们的心情就会很晴朗”是对“不抱怨,我们的心情就会很晴朗”的否定,由此分析,材料中“心情美丽舒适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够成功”“我们的人生幸福指数就会很高”两个推断犯了说法过于绝对的错误。所以,②处的问题应该是“不是心情美丽舒适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够成功”,③处的问题应该是“不是事情成功了,我们的人生幸福指数就会很高”。
参考答案:②不是心情美丽舒适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够成功。 ③不是事情成功了,我们的人生幸福指数就会很高。
四、写作表达(5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谈到他的创作追求时,形象地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只是海面上露出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是藏在海面以下的。
许地山的《落花生》有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落花生这种隐而不露的品质在生活中是常见的。
请以“藏与露”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指导]
本题材料由两则独立的故事构成。第一则故事讲的是海明威作品文字表达的只有八分之一,而藏在字里行间的“海”里的有八分之七。第二则讲的是花生最可贵的是将果实埋在地里。两者揭示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好的东西都是藏着的,没有露在外面。在第二则故事末尾有一句话“落花生这种隐而不露的品质在生活中是常见的”,这句话可以看作是本题的一个提示语,即这种“藏”是一种品质,并且在生活中是常见的,我们应该褒扬这种品质。当然,在立意时可以辩证地分析,“藏”与“露”之间各有长短:藏,表现出含蓄,内在的力量与趣味;露,表现出劲健和刚劲之美。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