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单元质量检测(一) (B卷 能力素养提升)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秋时期,我国思想家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也倡导以人为本,但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强调以个人为本;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不主张以个人为本,而是强调以群体为本,强调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
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看来,个体不能离群索居,一定要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其道德修为也要在社群生活中增进。超出个体的最基本社群单位是家庭,扩大而为家族、社区以及各级行政范畴,如乡、县、府、省,直至国家。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特别重视家庭价值,而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值,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利益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思想家没有抽象地讨论社群,而是用“家”“国”“社稷”“天下”等概念具体表达社群的意义和价值;“能群”“保家”“报国”等众多提法都明确体现社群安宁、和谐、繁荣的重要性,凸显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强调社群和社会对个人的优先性和重要性。在表现形式上,对社群和社会优先的强调还通过“公—私”的对立而得以体现:个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国家是公;社群的公、国家社稷的公是更大的公,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故说“天下为公”。
总之,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是在一个向社群开放的、连续的同心圆结构中展现的,即个人—家庭—国家—世界—自然,从内向外不断拓展,从而包含多个向度,确认个体对不同层级的社群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论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提出“以天下为一家”。如果说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则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
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认为以一种共同的善的观念要求所有公民是违背基本个人自由的。而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社会共同的善、社会责任、有助于公益的美德。社群与个人、责任与权利是不同的伦理学概念,反映不同的伦理学立场,适用于不同的价值领域。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坚持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以社群和责任为中心的立场,在赞同自由、人权的同时,毫不含糊地申明不赞成个人优先的立场。
(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倡导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以个人为本,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
B.中华价值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所代表的群体为本,强调群体的价值高于个人。
C.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是最大的公,中华文化强调了它对于个人、家庭、国家的优先性。
D.中华文化也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但更强调其对于社群的责任。
解析:选C A项,文章没有内容显示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倡导的“以人为本”和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强调的“以个人为本”是同一概念,也无法推出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B项,“就是以个人所代表的群体为本”于文无据。文章只说了“强调以群体为本”。D项,张冠李戴,中华文化并不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这是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尾两段都把中西方的价值观进行了对比,强调了中方“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的观点。
B.文章以《论语》和《礼记》中的话,证明了古代思想家的观点:个体对社群负有责任和义务。
C.文章分析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关系,阐述了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社群价值要高于个人价值的原因。
D.文章写中华价值观的内容多,写西方价值观的内容少,是由其突出中华价值观的目的决定的。
解析:选B B项,对论证目的的分析错误。文章所引述的《论语》和《礼记》中的话都含有对“家”的解说,是为了说明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一个人离群索居,不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则其道德修为很难增进,当然也很难履行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
B.“家、国、社稷、天下”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社群”概念,而“能群、保家、报国”则体现了他们对个人的要求。
C.本文之所以对中国人的家庭关系用“基本关系”一词来确定,是因为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
D.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所以西方人不强调社会共同的善,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责任。
解析:选D D项,主观臆断。虽然西方价值观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但这并不能说明西方人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责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告 别
崔砚君
一个人如果能见到对自己的吊唁或追悼那该多快慰啊!魏贤踏着月光回家的时候这么想。
10分钟以前,在铁道边,他遇上了本村的全福,并叫了他一声。那小子惊诧而恐惧的神态使魏贤感到惊奇!全福战战兢兢地说了句:“你不是死了吗?家里正闹呢。”就匆匆攀上了火车,留给他一个比活见鬼更害怕的眼神。“我活着,你怕什么?”魏贤颇不以为然。
他是半月以前同丝织厂的采购员出差,在千里之外的异乡遭遇了洪水,他们都被卷进旋涡,冲散了。采购员水性好,无疑是逃生了,回来为他报了丧。然而他并没有死,两个船夫救了他。
家里正怎样闹呢?媳妇和孩子们哭死哭活?可能。朋友、同事,会用沉痛的哀悼和隆重的葬礼告慰死者的。来的人很多,挤满了屋子、院子。院子虽然宽绰,摆花圈要占去很大一片地方。这使他感到欣慰。尽管他当民兵连长的时候违反过政策,他还是有威望的。如今他成了社办企业的负责人,交际面大了,人们对待他的死也还会尽心的。全福说“家里正闹呢”,恐怕是少说了一个“热”字,这小子有点“二百五”,像他爹。他爹太倔了。那年自己带着民兵要刨他家房后面的槐树,老头子急了,扒光了膀子搂着槐树骂街,骂他这个民兵连长是土匪。他叫人把老头子捆起来,挨村批斗。想到这些,魏贤突然感到心上压了块石头,这些人是要痛恨我的呀!听到我的死讯,怕是高兴坏了。
村里很静,地上铺满了树和房的阴影,月亮显得高远了。他推开家门,院落里的情景,使他想到已经开过了追悼会。他有点惋惜,在门口站了一会,缓缓地向深处走去。他这才看到了一盏油灯,一些花圈摆在摇曳着的油灯前面,为他默哀。倏地,他看到了自己——摆在桌上、披着黑纱、夹在镜框里的一张照片。似乎刮来一阵凉风,他觉得有些冷,打了个寒战。顷刻间他想到了许多事情,生与死,善与恶,过去与现在……他的脸,他的流通着血液、交织着神经的脸抽搐了几下,从心底发出一声叹息。
北屋里嘤嘤的哭泣声,是她媳妇;东屋里小声争吵,是他的3个孩子。北屋里似乎挤着不少妇女,不断有人说话。“想开点吧,哭也哭不活啦!”“是啊,孩子们都大了,能不管你?再说还有乡亲们,有什么事你找我……”女人们的声音,声音好熟,又有点陌生。东屋里似乎人更多,大家七嘴八舌的。突然,有人捶了一下桌子,接着爆发了一声吼叫:“不商量商量怎么抚养你妈,就想着分财产,像什么话!”是全福他爹!这种声音和气势与当年搂着槐树骂街的时候一样,现在听来却使他震颤,使他惶恐。
他没有勇气走进屋去,站在自己的“遗像”前面,悄悄地流下了眼泪,仿佛同过去的自己告别……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节)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福并没有说错话,他话里的那个“闹”字,与魏贤理解的“热闹”的“闹”,并非一个意思。
B.小说着力塑造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主要人物——自私的魏贤与善良的全福爹,目的就是告诫人们,活着要与人为善,不能与人为敌,否则死了也不得安宁。
C.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主要人物不少,有魏贤、全福、全福爹、魏贤媳妇和儿子、乡亲们等,作者对他们进行了生动地描写,使人物具体可感。
D.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通过日常的琐事,表现人性中的善良,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解析:选A B项,主旨概括错误;C项,列举的不全是主要人物;D项,葬礼非“日常的琐事”。
5.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魏贤这一人物形象。(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当过民兵干部和社办企业负责人,说明他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比较精明能干;他曾经与全福爹产生矛盾冲突,但当他听到自己“死后”全福爹能为他仗义执言训斥分财产的儿子的时候,能够真诚反思与忏悔,说明他知错能改、有良知;进屋前他想象着自己的丧事怎样热闹和隆重,表明他一直觉得自己有威望受尊重,说明他有自负和自大的特点。
6.这篇小说在艺术上有不少成功之处,请从情节的设计和人物的塑造方法两个角度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分析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一)情节的设计:①题目巧妙,一语双关:“告别”二字既体现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又突出了小说主人公“起死回生”后向“旧我”告别的主旨。②线索清晰,穿插巧妙:以“我”的心理活动作为小说的线索贯穿始终,同时穿插进了出差遇险、获救返乡、妻子悲戚、乡亲劝慰、全福爹爆发等情节,可谓匠心独运。③铺垫自然,照应巧妙:全福的一句“家里正闹呢”,看似闲笔,其实为后文东屋里3个孩子闹财产纷争做了必要的铺垫,使情节发展给人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前后照应。
(示例二)人物的塑造方法:①突出的心理和细节描写塑造主要人物。读者从魏贤回家前想象家中葬礼的内心活动中可以看出他性格中自负与自大的一面,从他对全福等人的猜忌中感受到他的狭隘,从他两次站在“遗像”前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了他内心的触动和变化。②传神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塑造次要人物。全福爹虽然着墨不多,但形象极其鲜明:一句“老头子急了,扒光了膀子搂着槐树骂街,骂他这个民兵连长是土匪”表现了他倔强率直的特点;而结尾他的一声吼叫,又让读者为他的正直善良、憨厚仗义而动容。③对比衬托的手法:全福爹与魏贤对比鲜明,前者从侧面衬托了后者的形象,使后者的变化显得真实可信,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还是一个破落户”
鲁迅毕竟是“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性情又和郭沫若那一类人很不相同,不习惯在精神上迅速地脱胎换骨,因此,在整个三十年代上半叶,他只要谈到民众,多半都还是重复以前的看法。他屡次打比喻,说现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几个人轮番变戏法,老百姓呆头呆脑地围着看。回忆往事,他记起家乡旧时的“堕民”,不禁感慨他们“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愈到晚年,他对民众的揭发还愈深刻。
既然给社会诊病的时候,他常常还是照着老思路,他接着提治疗意见,就难免还是要抄旧方。事实上,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断地重复这种中国人必得向外国学习的“五四”式的启蒙主张。他说中国人的“哑”,是因为精神上的“聋”,倘再不输入精神的粮食,中国人便要成为尼采所说的“未人”。于是他提倡“拿来主义”,再三强调,说这是当务之急:“启蒙工作在现在是最需要的。”
也就从三十年代初开始,他一面说“唯无产者才有将来”,一面又读起了中国的史书,尤其是宋、明两代的野史。他会在这个时候去读这些书,本身就说明了他对现实的绝望,正像他自己说的:“一个人处在沉闷的时代,是容易喜欢看古书的。”他向来有一种从今天看出昨天的锐利的眼光,三十年代的中国又恰似大厦将倾,一派末世景象,他越是细读宋、明野史,就越觉得自己也正活在那样的时代。心里这样想,笔下就不免也要这样写,于是他三十年代的私人通信和公开文章中,不断出现了以古比今的文字。直到一九三六年,他还不断以明末的事情,来比附现实中文学家的“逸民气”和老百姓的怯懦性,那种自己正是活在宋季和明末的强烈感觉,始终没有消散。
心中存着这样一面古代的镜子,脑中又时时闪过历史循环的念头,鲁迅对现实中的人事,看法就自然会和周围的人很不一样。一九三四年,周作人在上海的《人间世》杂志上发表一首打油诗,编者又加上“五十自寿”的标题,引来蔡元培、钱玄同等人的一连串和诗,一时间颇为热闹。这引起上海等地的左翼青年作家的不满,纷纷撰文批评,有的措辞还相当激烈,闹得沸沸扬扬。“左联”的许多年轻人都在那里愤愤地声讨周作人,鲁迅却回过身来看透了他们的心肠,而这是连他们自己也未必能看清的,鲁迅与他们的精神距离,实在是太大了。
一九三○年秋天,上海文化界的共产党组织通过美国记者斯沫特莱,租了一家荷兰人开设的西餐馆,给鲁迅庆祝五十岁的寿辰。到了那一天,上海的几乎所有左翼文化团体都派代表来参加,把那家餐馆挤得满满的,气氛相当热烈,鲁迅也很高兴。可是,当他站起来致辞时,却说出这样一番扫兴的话:我现在被人请求出来领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我的几位年轻的朋友还坚持要我做一个无产阶级作家。我要是真装作一个无产阶级作家,那就幼稚可笑了,我的根子是植在农村中、农民中以及学者的生活中。我也不相信中国的知识分子的青年,没有对工人、农民的生活、希望和痛苦的体验,就能创作出无产阶级的文学……这整篇讲话,简直好像是故意在强调他和那些给他祝寿的人的精神差别,后面那几句,更是明显夹着刺了。他对那些明明和他一样——或者还不如他,却摇身一变,以无产阶级自居,大骂他落伍的人,一直耿耿于怀。只要有机会,他就要指责他们的善变。他这样去指责别人,自己就更会警惕,即使真是非常欣赏那激进的左翼浪潮,他理智上也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站稳双脚,不要使自己整个陷进那潮水中去。所以,连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他往往也很注意分寸,只是说“呐喊助威,则从不辞让”,并不自居为中军。直到一九三五年,他还对一位亲近的朋友这样描述自己:“使我自己说,大概也还是一个破落户,不过思想较新。”依旧是沿用十年前那个“中间物”的说法。看起来,一直到最后,他都还保持着这份清醒的自觉,他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节选自王晓明《鲁迅传》)
7.下列不属于“三十年代鲁迅思想的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经历过“五四”启蒙思想的洗礼,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保留有深深的旧时代印痕。
B.按老思路揭发社会的弊端,以旧方治疗。
C.提倡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却又返回到宋、明时代。
D.是“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性情和郭沫若那一类人很不相同。
解析:选D D项,指出了鲁迅的身份与性情,不是“三十年代鲁迅思想的特点”。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鲁迅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较新的破落户,没有像郭沫若等人那样,在思想上迅速地脱胎换骨。
B.鲁迅认为,中国人的不敢发声在于精神上的失聪,故他提倡“拿来主义”,主张立即进行启蒙工作。
C.鲁迅对于中国老百姓身上的奴性与怯懦、对现实是绝望的,于是他在晚年,对民众的揭发更加深刻。
D.一九三四年,周作人发表了一首“五十自寿”的打油诗,一批名人争相和诗。对此,鲁迅进行严厉批判。
E.鲁迅始终保持着清醒,即使在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时,也是很注意分寸的,采取中间立场。
解析:选BE A项,“没有像郭沫若等人那样,在思想上迅速地脱胎换骨”是本文作者的观点;C项,鲁迅对现实感到绝望,对民众没有绝望,否则他就不会提出启蒙主张;D项,对名人和诗进行严厉批判的是左翼作家,而非鲁迅。
9.国人对鲁迅大都充满了崇拜之情。本文对待鲁迅的态度如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类的题目,首先概括出作者对鲁迅的态度,然后阐明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鲁迅一度被神化,高高地耸立在云端。在本文中,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没有用膜拜神灵的眼光来仰视鲁迅,而是站在鲁迅的角度,直视鲁迅的痛苦、矛盾、悲凉,把鲁迅还原成一个“人”。同时,在字里行间,又能分明地感受到作者对鲁迅炽热而深沉的感情,对鲁迅的深刻理解。(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均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皮龙荣字起霖,一字季远,潭州醴陵人。淳祐四年进士。历官主管吏部架阁文字,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兼资善堂直讲。入对,请“以改过之实,易运化之名,一过改而一善著,百过改而百善融”。升著作郎。入对,因及真德秀、崔与之廉,龙荣曰:“今天下岂无廉者,愿陛下崇奖之以风天下,执赏罚之公以示劝惩。”帝以为然。召赴阙,迁吏部员外郎兼直讲。入对,言:“忠王①之学,愿陛下身教之于内。”帝嘉纳。迁将作监兼尚右郎官,秘书少监兼吏部郎中,吏部侍郎兼赞读,封醴陵县男。迁集贤殿修撰、提举太平兴国宫。召见,进刑部侍郎,加宝章阁待制、荆湖南路转运使,权刑部尚书兼翊善。景定元年四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进封伯。权参知政事兼太子宾客。二年,拜参知政事,仍兼太子宾客,封寿沙郡公。三年,罢为湖南安抚使,判潭州。四年,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以右正言曹孝庆论罢。咸淳元年,以旧职奉祠。殿中侍御史陈宗礼、监察御史林拾先后论劾,削一官。它日,帝偶问龙荣安在,贾似道恐其召用,阴讽湖南提点刑狱李雷应劾之。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诏徙衡州居住,未至而殁。龙荣少有志略,精于《春秋》学,有文集三十卷。性伉直,似道当国,不肯降志。又以度宗旧学,卒为似道所摈。德祐元年,复其官致仕。二年,太府卿柳岳乞加赠谥,未及行而宋亡。
(节选自《宋史·皮龙荣传》)
[注] ①忠王,赵禥。宋理宗无子,收其为养子,后被立为太子。景定五年继位,即度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
B.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
C.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
D.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
解析:选D 画波浪线句子是说李雷应初上任,拜访龙荣,龙荣借故推托而引发的一系列事情;就本题而言,梳理句子成分,人物(主语)是有效断句的重要支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明清时期,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探花、榜眼。
B.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
C.男、伯,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有时也指官员提前辞职归家。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亦称为致事、致政、休致等。
解析:选A A项表述不正确,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选项中说反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皮龙荣敢于直言上谏。他向皇上请求用改正过失的实际行动,取代运行教化的虚名,获得皇帝认可并晋升官职,其后也多次因谏言获得皇帝嘉许。
B.皮龙荣尽责于皇子教育。他先后担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兼资善堂直讲、太子宾客等教育皇子的官职,还劝谏皇帝要亲自在宫中教导忠王。
C.皮龙荣屡次被同僚弹劾。景定四年,皮龙荣因被曹孝庆弹劾而罢官;咸淳元年,皮龙荣以旧职做负责祠庙祭祀的官,又先后被陈宗礼、林拾弹劾。
D.皮龙荣有才略且性格刚直。皮龙荣精通《春秋》,且著有三十卷文集,还曾任度宗的老师;他不肯屈从于贾似道,也不同意柳岳封赠谥号的请求。
解析:选D “也不同意柳岳封赠谥号的请求”与原文不符。柳岳请求为皮龙荣追赠谥号,是在皮龙荣死后,故不存在皮龙荣不同意的可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天下岂无廉者,愿陛下崇奖之以风天下,执赏罚之公以示劝惩。(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偶问龙荣安在,贾似道恐其召用,阴讽湖南提点刑狱李雷应劾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如今天下难道没有廉洁的人?希望陛下推崇并奖励他们来教化天下,实行公正的赏罚来表明劝善惩恶的态度。
(2)皇帝偶然问皮龙荣在哪里,贾似道怕皮龙荣被召用,暗地里指使湖南提点刑狱李雷应弹劾他。
参考译文:
皮龙荣字起霖,又字季远,潭州醴陵人。淳祐四年考中进士。历任官职主管吏部架阁文字,授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兼资善堂直讲。入朝奏对,请求“用改正失误的实际行动,取代运行教化的虚名,一处失误改正了那么一处优点就突出了,一百处失误改正了那么一百处好的地方就融合成一片了”。升迁为著作郎。入朝奏对,顺便提到真德秀、崔与之的廉洁,皮龙荣说:“如今天下难道没有廉洁的人?希望陛下推崇并奖励他们来教化天下,实行公正的赏罚来表明劝善惩恶的态度。”皇帝认为他说得对。征召他进京,升迁他为吏部员外郎兼直讲。入朝奏对,说:“忠王的学业,希望陛下在宫中用自己的言行教导他。”皇帝赞赏采纳。升迁将作监兼尚右郎官、秘书少监兼吏部郎中、吏部侍郎兼赞读,封醴陵县男爵。升迁集贤殿修撰、提举太平兴国宫。皇上召见皮龙荣,提拔他为刑部侍郎,加官宝章阁待制、荆湖南路转运使,代理刑部尚书兼翊善。景定元年四月,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进封伯爵。代理参知政事兼太子宾客。景定二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仍兼任太子宾客,封寿沙郡公。景定三年,罢免出任湖南安抚使,判潭州。景定四年,以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提举洞霄宫。因为右正言曹孝庆的弹劾被罢免官职。咸淳元年,以旧职做了奉祠官。殿中侍御史陈宗礼、监察御史林拾先后弹劾他,被削夺一级官阶。有一天,皇帝偶然问皮龙荣在哪里,贾似道怕皮龙荣被召用,暗地里指使湖南提点刑狱李雷应弹劾他。李雷应到任,拜见皮龙荣,皮龙荣借口有事情没有出来;等到李雷应走了以后,又斥骂他。有人将此事告诉了李雷应,李雷应很生气,于是便上书列举他的罪状,又称“每每对人说起,有‘我拥立皇上时,他还被我抱在膝上呢’这样的话”。皇帝下诏让皮龙荣移往衡州居住,没有到达就去世了。皮龙荣年轻时有抱负和才华,对《春秋》学很精通,著有文集三十卷。皮龙荣性情刚直,贾似道掌权,他不肯屈节。又因为是度宗从前的老师,终于被贾似道排挤。德祐元年,恢复他的官职退休。德祐二年,太府卿柳岳请求追赠皮龙荣谥号,没等到实行,宋朝就灭亡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贺 新 郎
蒋 捷
乡士以狂得罪,赋此饯行
甚矣君狂矣。想胸中、些儿磊磈,酒浇不去。据我看来何所似,一似韩家五鬼①。又一似、杨家风子②。怪鸟啾啾鸣未了,被天公、捉在樊笼里。这一错,铁难铸。
濯溪雨涨荆溪水。送君归、斩蛟③桥外,水光清处。世上恨无楼百尺,装着许多俊气。做弄得、栖栖如此。临别赠言朋友事,有殷勤、六字君听取:节饮食,慎言语。
[注] ①韩家五鬼:韩愈在《送穷文》中称“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为“五鬼”。②风子:五代时杨凝式行为放纵,有“风子”之喻。③斩蛟:指周处斩蛟悔过的故事。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词起笔直指乡士的狂,乡士因胸中义愤难平而狂,揭示出“狂”的思想根源。
B.用“韩家五鬼”“杨家风子”状写乡士的“狂”态,褒扬了他狂的个性,也暗示了对这种个性的担忧。
C.“这一错,铁难铸”,明确指出乡士的错误,呼应开头的“狂”字,强化了对乡士的指责和批评。
D.“世上”两句揭露了南宋王朝不能容纳贤俊,同时也流露出对乡士命运的深切同情。
E.这首送别词刻画了一位狂放不羁、怀才不遇的乡士形象,寄托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解析:选BC B项,“褒扬了他狂的个性”于文无据。C项,“指责和批评”有误,应为“感叹之中有赞美”。
15.“节饮食,慎言语”这六字含义丰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在此句中蕴含的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对乡士的恳切忠告与规劝,希望他节制饮食,说话谨慎。乡士因狂得罪,作者希望他能谨言慎行,像“斩蛟”的周处一样诚心悔过。②对乡士的敬佩和惋惜。“做弄得、栖栖如此”写乡士虽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但终究不合时宜。③对政治黑暗的讽刺。“想胸中、些儿磊磈,酒浇不去”写出乡士心中有愤懑不平之事,虽有才华但不遇明世。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离骚》一诗中描写诗人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在慨叹人生短暂之后,流露出向往大江永恒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3)羡长江之无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他似乎有一种超常的直觉,能够捕捉到事物最饱满、辉煌的瞬间,在这个稍纵即逝的瞬间,他书写生命的绽放,也由此体会生命的快意。
②在分众化时代,走大众化路线,就意味着要面对众口难调的尴尬和困难,有可能你想让所有观众都满意,结果所有人都有不满意的地方。
③在韩国,家庭收入与教育支出挂钩,极大影响了教育机会的均衡分配,继而造成教育质量良莠不齐、阶级分化等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④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也络绎不绝,GDP增长的同时,污染严重、百姓文明素质不高、拜金主义盛行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
⑤“超级英雄”是美国大众文化的重要品牌,它一边在世界电影市场上盈利,一边潜移默化地巩固年轻一代美国观众的国家认同感。
⑥相比新生儿父母被推销电话轰炸的不厌其烦,艾滋患者更加窘迫,一位感染者表示:“那些推销的人准确掌握了我们的信息,这让我们很害怕。”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解析:选D ①稍纵即逝:指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由句中“捕捉……瞬间”可知,该成语使用正确。②众口难调:比喻不容易使所有的人都满意。由句中“想让所有观众都满意,结果所有人都有不满意的地方”可知,该成语使用正确。③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该成语的适用对象只能是人,侧重于人的品质,不能用于形容“教育质量”,该成语使用错误。应改用“参差不齐”。④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来来往往,连接不断。不能用来修饰“各种社会问题”,该成语使用错误。应改用“纷至沓来”。⑤潜移默化:形容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到感染、影响,而不自觉地发生了变化。句中强调的是美国“超级英雄”这一文化品牌对年轻一代美国观众的影响,该成语使用正确。⑥不厌其烦:指不嫌烦琐。句中强调的是新生儿父母对推销电话轰炸感到厌烦,该成语使用错误。应改用“不胜其烦”。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现在许多山村,由于青壮年外出打工,不仅所剩下的是荒芜的土地,还有许多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
B.与过去相比,虽然粮食产量已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我国的粮食生产依然不能自给自足,还得从国外大量进口。
C.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出现了习近平的身影,响起了中国声音,为协议达成注入了中国动力。
D.任何人只要肯开动脑筋,在灵机一动的时候,把握住灵感,并且马上付诸实施,就有机会帮助到我们。
解析:选C A项,语序不当,两个分句为同一主语,关联词语应在主语之后,应把“不仅”移到“所剩下的”之后。B项,搭配不当,“粮食生产”与“不能自给自足”不能搭配,“我国的粮食生产”应改为“我国生产的粮食”。D项,成分残缺,“就有机会帮助到我们”缺少主语,应在“就有机会帮助到我们”之前加上“灵感”二字。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________,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心目中很神圣
A.③②④⑥⑤① B.④③②⑥①⑤
C.③①②⑤⑥④ D.④①③②⑤⑥
解析:选B ④紧承前文的“中国结”放在首位,③紧承④的“悠久的历史”;③②⑥注意里面的关键词“当时”“同时”,②⑥紧密相连,③应该放在②前;⑤谈到“衣着”承启后文,应放到最后,“此外”表明前面还有应用,只能是①,①谈论到美学,承启⑤,应放在⑤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微信作为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免费聊天软件,相比其他聊天工具,主要有以下优势:第一,①____________________。微信不仅支持文字、图片、表情符号的传达,还支持语音发送。如果你疲惫于打字发信息,那么就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发个语音信息,十分方便、快捷。第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这样一种说法,“微信1万个听众相当于新浪微博的100万粉丝”。在新浪微博中,无关的粉丝很多,而微信的用户却一定是真实的、私密的、有价值的。第三,③____________________。相比其他短邮,类似“米聊”的附近热点、握手、广播、校园PK等功能,微信的摇一摇、附近的人以及扫描二维码等功能更加实用。
解析:文段主要说明微信相比其他聊天工具的优势所在,三处空格应是对微信三个优势的概括。第①处空格据后文的“还支持语音发送”“直接通过微信发个语音信息,十分方便、快捷”分析,应是“语音信息的方便、快捷”。第②处空格据后文“在新浪微博中,无关的粉丝很多,而微信的用户却一定是真实的、私密的、有价值的”分析,应是“粉丝是真实的、私密的、有价值的”。第③处空格据后文“微信的摇一摇、附近的人以及扫描二维码等功能更加实用”分析,应是“功能更加实用”。
参考答案:①语音发送便捷(或语音的快捷性)
②用户真实私密有用(或用户的真实性)
③功能更实用(或功能的实用性)
21.下面是鲁迅《阿Q正传》的片段,试比较原稿和修改稿的优劣,并说明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5分)
原稿:人人愿意知道现钱和新夹袄的阿Q的中兴史,看去是天然的事,所以在酒店里、茶馆里、庙檐下,便渐渐的问出来了。这结果,是阿Q得了新敬畏。
修改稿:人人都愿意知道现钱和新夹袄的阿Q的中兴史,所以在酒店里、茶馆里、庙檐下,便渐渐的探听出来了。这结果,是阿Q得了新敬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比较原稿与修改稿,可以从两者不同的地方去分析,如原稿,可以从“看去是天然的事”分析这句言外之意,而修改稿,可以从“都”上分析语言的简洁,也可以分析用词及其表达效果,如“听”“探听”等。
参考答案:(示例一)修改稿优:作者用“都”强调人人想知道阿Q的“中兴史”,故删去“看去是天然的事”,使行文更简洁。“探听”更形象、深刻,既活画出未庄人对阿Q“中兴史”的浓厚兴趣和询问之细致,又语含讽刺,批判了未庄人爱管闲事的劣根性。
(示例二)原稿优:“人人愿意”即含有“全部”的意思,比加“都”更简洁;“看去是天然的事”深刻讽刺了未庄人爱看热闹、管闲事的劣根性;“问”字既有“探听”之意,又符合农民的身份。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出身于音乐世家而如今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的苏珊说:“如果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是美好的‘假如’,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自小喜欢建筑艺术的荆青说:“我因为放弃了不喜欢的公务员职位,才在十年中设计出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近千个独一无二的楼房样板间。”歌手王杰说:“我做过茶楼伙计、油漆工、的士司机……我喜欢并感恩做过的每一份工作。”
这三个人,你更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任务驱动型作文首先明确任务是什么。明确而直接的任务(因为用的是问句)就是——你更欣赏谁?还有一个看上去“不严格、不清晰”的任务(用的是陈述句,所以更没有人在意了)——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其次要弄清任务的含义。无论是认同还是欣赏,在作文中必须明确回答你选择的是“哪个人”或者“谁”。以往的高考作文题都是要求“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注意两个词语的差别:“综合”是指你一定要把材料中的不同内容(主要是三个人的不同看法)放在一起进行处理,而“不要脱离”意味着所写作文内容只要与材料的内容或含义有关就可以。
所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要求更为严格,不要在高考写作中再玩金蝉脱壳的把戏了——从作文材料中引申出一个话题或者道理,然后天马行空地行文。
16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