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高考生物-三轮复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专题模块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19高考生物-三轮复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专题模块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5-06 22:1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备战2019高考生物-三轮复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专题模块练习(含答案)
一、单选题
1. ( 2分 ) 下列关于人体稳态及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血红蛋白和氨基酸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C.?肾上腺、甲状腺、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
D.?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离子浓度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2. ( 2分 ) 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是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生活环境??????????
B.?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 C.?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D.?内环境会随着机体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
3. ( 2分 ) 将经处理后的胚胎干细胞,移植到因胰岛受损而患糖尿病的小白鼠体内后,该鼠血糖浓度趋近正常。上述事实说明(? )
A.?该过程体现了胚胎干细胞的全能性??????????????????????B.?移植的细胞中所有基因都得到表达 C.?干细胞经处理后进行了定向分化?????????????????????????D.?移植的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4. ( 2分 )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B.?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C.?人体内的巨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 D.?抗原刺激引发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5. ( 2分 ) 研究表明在人体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分泌一种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穿孔素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这些靶细胞裂解死亡。下列与这一免疫过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靶细胞与细胞膜上糖蛋白有关??????????
B.?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可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进行二次免疫反应 C.?指导穿孔素合成的基因在效应B细胞中也存在??????????
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合成穿孔素的过程要消耗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
6. ( 2分 ) 法氏囊和胸腺在鸡的免疫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两组鸡分别进行法氏囊和胸腺移除手术,并在手术后都接受射线处理.两组鸡在被注射牛血清蛋白时,法氏囊移除的鸡不再产生抗体.据题意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射线照射的目的是杀死鸡体内在器官移除前已产生的免疫细胞 B.?法氏囊相当于人体的造血组织,是B淋巴细胞产生和分化的部位 C.?被注射抗原时,切除胸腺的鸡只能产生少量抗体 D.?被移除了胸腺的鸡对移植器官的免疫排斥反应会增强
7. ( 2分 ) 艾滋病(AIDS)是一种免疫缺陷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B.?共用针管静脉注射和通过蚊虫叮咬均能传染艾滋病 C.?人体感染HIV一段时间后,可导致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D.?艾滋病人因为免疫功能缺失,所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升高
8. ( 2分 ) 下列物质中,都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是(???)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抗体?????????????????????????????B.?氨基酸、纤维素、二氧化碳、钠离子 C.?胃蛋白酶、钙离子、脂肪????????????????????????????????????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9. ( 2分 ) 小儿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由于个体内B细胞成熟过程受阻,无法产生抗体,患儿出生六个月后,来自母体的抗体耗尽而发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病属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B.?该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正常 C.?该病可以通过注射减毒疫苗的方式进行治疗????????D.?患病原因可能是B细胞分化受阻
10. ( 2分 ) 当细胞癌变后,它会表达某种特殊的蛋白质于细胞表面而成为肿瘤表面抗原,但此时不能引发免疫反应。只有当部分抗原释放后,并与H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才可被“抗原提呈细胞”识别,从而引发免疫反应,将肿瘤细胞清除。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研制抗癌疫苗时最好提取抗原一蛋白复合物 B.?癌变细胞在丙细胞的作用下裂解属于细胞坏死 C.?图中的“抗原提呈细胞”可能是吞噬细胞,该细胞可参与人体第二、三道防线的防护作用 D.?除癌变细胞之外,图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是甲细胞和乙细胞
二、填空题
11. ( 6分 ) 健康成年人饮用1000mL清水后1﹣2小时内,尿量显著增多,而饮用等量的生理盐水后,尿量变化幅度不大,回答下列问题: (1)饮用1000mL的清水后,尿流量增多的原因是细胞外液________?下降,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减少,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减少. (2)当膀胱中尿液充盈时,膀胱中的相应感受器就会感受到刺激,产生________?并传递到脊髓腰段的排尿中枢,且能上传到大脑皮层,产生尿意.如果排尿条件不成熟,大脑能抑制脊髓排尿中枢,这体现了神经调节具有________?的特点. (3)如果某人胸部脊髓因外伤而截断,排尿反射可以完成吗?请简要说明原因________ .
12. ( 6分 ) 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往往伴随发烧的症状.请分析回答: (1)人体发烧的主要原因是病毒毒素或人体T淋巴细胞分泌的________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最终引起________(填激素名称)的分泌量增加,该激素使机体________?增加. (2)发烧时多喝水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刺激________?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的________减少,尿量________ , 有利于毒素排出体外.
13. ( 3分 )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们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如图为影响人体血压的四大因素及其调控简图. (1)A是影响血压的因素之一,其为________ . 若血压突然升高,人体将出现的降压调节是________?(多选). A.心率逐渐加快???? B.循环血量逐渐增多 C.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 D.心脏输出量将会减少 (2)结构B、C代表相应的内分泌腺.当人体紧张兴奋时,C的分泌量增加,影响心脏与结构A的活动变化,从而升高血压,因此C可能是________?.
14. ( 10分 ) 血糖平衡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调节机制非常复杂,胰岛素是机体内调节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如图是胰岛素分泌调节及发挥生理作用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 (1)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刺激消化道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①处时,该处细胞膜内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兴奋在结构②中的传递方向是________? (2)图中的囊泡是由靶细胞的________(填细胞器)产生的,囊泡将葡萄糖转运蛋白运至细胞膜上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________性. (3)胰岛素能促进________?,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据图分析,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分泌胰岛素的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调节. (4)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其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如图所示),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类糖尿病属于________?病.有一糖尿病患者表现出尿糖症状,但检查发现其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则该病的病因可能是________? (5)生物课外小组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欲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验证胰岛A细胞的分泌物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①用高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 ②用含滤液的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 请指出方案的两处明显错误:①________?;②________ .
15. ( 5分 ) 肥胖可能导致糖尿病,为了研究新药T对糖尿病的疗效,需要创建糖尿病动物模型.科学研究中常用药物S创建糖尿病动物模型.给甲、乙、丙、丁4组大鼠注射药物S,如图显示各组大鼠进食后血糖浓度的变化,虚线表示基础血糖值. ? (1)如图中________?组鼠能用于研究新药T疗效. (2)分别让糖尿病大鼠服用新药T或另外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P后,测定空腹血糖浓度、肝糖原含量、血液总胆固醇浓度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存在于组织细胞表面,可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参与血脂调节).数据见下表.
测定项目 组别
空腹血糖浓度(mmol/L)
肝糖原含量(mg/g)
总胆固醇浓度(mmol/L)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量(相对值)
N
2.5
8
1.9
1
M
18
4.5
14
0.3
T
11
7.8
2
0.8
P
10
7
3
0.8
已知表中T表示新药T处理的糖尿病大鼠、P表示药物P处理的糖尿病大鼠,则据表推断M表示________?大鼠. (3)利用表中的数据,针对新药T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和血脂的机制分别做出分析如下: 新药T可通过________?的方式降低血糖水平,可通过________?的方式降低血脂水平. (4)将表中各组空腹血糖浓度和肝糖原含量数据,在新建立的同一个坐标系里,用柱状图表示 ________?
16. ( 5分 ) 图中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特异性免疫的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过程,m、n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________?(填字母). (2)在物质f的作用下,________?(填字母)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和分化,进而发生免疫效应.为获得d细胞中合成、分泌物质Y有关的细胞器,一般采用________?的方法. (3)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且此类细胞还能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的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这些细胞死亡的方式称为________?.
17. ( 5分 ) 如图是人体内环境自稳态的部分调控简图,图中大写字母表示相应器官,小写字母表示相应物质,数字表示生理过程. (1)写出下列符号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D________? (2)b主要作用的靶细胞或组织有________?(写出其中2种).严重饥饿时,人体调节血糖水平的路径主要是④→⑤→⑥和⑦→⑧和A→肝脏,而非平时的主要路径①→②→③,试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特点说明其生理意义是________ .
18. ( 9分 ) 下丘脑是人体内分泌调节的中枢,也是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图1是人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四种腺体.请分析回答: (1)人在过度紧张时,下丘脑的一些细胞会合成并分泌________?激素作用于甲,通过甲的作用使乙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这体现了激素的________?调节;但在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大至一定量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机制是________?调节. (2)当人体血糖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时,丙分泌的________?和丁分泌的________增加,使血糖浓度升高,两种激素的关系是________?;在人体血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时,则仅有丁分泌激素进行调节. (3)内分泌腺的分泌在受到神经系统调控的同时,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如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婴儿出生后到一岁左右,若此时________?激素分泌不足,将直接影响到大脑的正常发育,导致脑细胞的数量和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突触数量减少,最终导致呆小症. (4)某研究小组以小白鼠为实验动物进行研究,以间接了解下丘脑在人的体温调节中的作用.该研究小组以10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白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用一定方法破坏甲组的下丘脑、乙组不作处理,测得的个体生理变化随环境温度变化的结果,绘制了4个坐标图(如图2),则图2中与甲组和乙组鼠的生理状况相符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19. ( 7分 ) 为了观察健康水牛快速静脉注射葡萄糖后,其血浆中葡萄糖的动态变化,有关人员做了下列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剂与用具:质量分数为50%的葡萄糖药液、生理盐水、注射器及其他采集血样和检测设备等. 选材与方法:选择12头健康公水牛,随机分成3组,组Ⅰ经颈静脉注射一定量的________,组Ⅱ经颈静脉注射________的生理盐水,组Ⅲ不做任何处理.所有静脉注射药液要求在10min内输注完毕.实验前要求水牛禁食20h的目的是________.
(2)如表为实验水牛体内的血糖数据统计表: 各组水牛血糖水平测定结果(单位:mmol?L﹣1)
时间/min
组别
I
II
III
﹣60
2.53
2.68
2.40
﹣10
3.05
3.22
2.91
1
71.43
4.24
3.12
5
57.47
3.41
3.21
10
50.53
3.41
3.29
30
37.40
3.33
3.23
60
29.94
3.36
3.38
120
16.62
3.30
3.39
180
11.31
3.35
3.36
240
8.28
3.36
3.40
300
6.35
3.26
3.40
360
5.01
3.19
3.37
420
5.09
3.21
3.43
注:“﹣60”和“﹣10”分别表示注射前60min和10min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水牛血糖调节过程________(填“快速”或“缓慢”),直至注射后420min,水牛血糖水平仍高于注射前60min水平,所以如果对水牛快速注射较多的葡萄糖,不利于内环境的________.
(3)由下丘脑通过胰岛对血糖的调节属于________调节,血糖浓度与胰高血糖素浓度呈________(填“正相关”或“负相关”).
四、综合题
20. ( 7分 ) 科研人员实验探究了桑叶多糖对人工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数值的影响,实验分析结果如表所示.请写出实验思路,并设计一个坐标系,将表中实验分析结果的数值变化趋势用曲线图表示出来.(说明:现有刚刚处理得到的人工糖尿病小鼠若干只,该品种小鼠的正常空腹血糖数值为6.0mmol/L.给药和测定空腹血糖数值的方法不作要求,实验持续6周时间) 桑叶多糖对人工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数值的影响
实验分组 (按体重给药量)
给药前空腹血糖(mmol/L)
给药后空腹血糖(mmol/L)
2周末(与给药前比较)
4周末(与2周末比较)
6周末(与给药前比较)
A组(0g/kg)
17.7
明显升高
明显升高
明显升高(接近2周末数值)
B组(0.25g/kg)
17.5
明显升高
明显升高
无显著差异
C组(0.50g/kg)
17.4
明显升高
无显著差异
明显降低(明显高于正常数值)
D组(1.00g/kg)
17.3
无显著差异
无显著差异
明显降低(接近正常数值)
(1)实验思路: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⑥________.
(2)设计一个坐标系,将表中实验分析结果的数值变化趋势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________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解答】A、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不符合题意;
B、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B符合题意;
C、唾液腺属于外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由导管排到口腔,不进入内环境,C不符合题意;
D、尿液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所以尿液浓度的相关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的稳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人体稳态是指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即人体内环境中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是在机体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下,由体内细胞和各个系统的协调配合来维持的;外界环境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可以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唾液腺分泌的唾液直接通过导管进入口腔,不是内环境;尿液也不是内环境。
2.【答案】 D
【解析】【解答】内环境是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生活环境,A 不符合题意; 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B不符合题意;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C 不符合题意; 虽然机体的外部环境经常变化,但内环境基本不变,这给细胞提供了一个物理、化学因素都比较稳定的环境,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概念和内涵。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包含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基本不变,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完成基础知识识记是做题的前提。
3.【答案】 C
【解析】【分析】糖尿病的原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不能产生胰岛素,而结合题意,移植胚胎干细胞后,小鼠恢复正常,说明胚胎干细胞在小鼠体内分化成了胰岛B细胞,具备了产生胰岛素的能力,但不能称为全能性,全能性是指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 【点评】基础题,读懂题意即可选出正确选项,但要注意这并未体现出细胞的全能性,全能性是指离体的细胞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4.【答案】D
【解析】【解答】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不针对哪一种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A错误; B、过敏反应是由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B错误; C、人体内的巨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又参与特异性免疫,C错误; D、抗原刺激引发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D正确. 故选:D. 【分析】1、免疫的类型: (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①来源:人类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 ②特点:是先天遗传的,不针对哪一种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非专一性) (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①来源:是人在出生以后才产生的. ②特点: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防御作用,对其它的病原体无效.(专一性) 2、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1)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 (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5.【答案】 B
【解析】【解答】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保护和润滑功能,A不符合题意; T细胞可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进行二次免疫反应,而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不能,B符合题意;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是来源于受精卵的有丝分裂,故所含有基因相同,表达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不符合题意;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合成穿孔素的过程属于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与翻译两个过程。转录需要核糖核苷酸为原料;翻译需要氨基酸为原料,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细胞识别、细胞分化、物质的跨膜运输等相关知识,试题以信息的方式呈现考生陌生的问题背景。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效应T细胞能够分泌一种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蛋白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运输方式属于胞吐;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NA相同,而RNA和蛋白质不一定相同。
6.【答案】D
【解析】【解答】解:A、射线照射的目的是杀死鸡体内在器官移除前已产生的免疫细胞,避免干扰实验结果,A正确; B、法氏囊移除的鸡不再产生抗体,而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浆细胞在初次免疫时是由B细胞产生的,由此可推知法氏囊相当于人体的造血组织,是B淋巴细胞产生和分化的部位,B正确; C、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被注射抗原时,切除胸腺的鸡不能产生T细胞,但能产生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产生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C正确; D、器官移植时的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由T细胞引起的,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因此被移除了胸腺的鸡对移植器官的免疫排斥反应会减弱,D错误. 故选:D. 【分析】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7.【答案】B
【解析】【解答】解:A、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A正确; B、共用针管静脉注射属于血液传播途径,蚊虫叮咬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蚊虫口器上的艾滋病病毒数量远不足以感染它叮咬的下一个人,B错误; C、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使得体液免疫功能降低,细胞免疫缺失,即导致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C正确; D、HIV病毒使T淋巴细胞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最终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D正确. 故选:B. 【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RNA病毒.(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4)由于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免疫功能基本丧失,因此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感染其它病原体.
8.【答案】 A
【解析】【分析】在血浆中存在的物质为各种激素、氧气与二氧化碳气体,抗体、尿素及一些无机离子和葡萄糖等。纤维素存在于植物体内,胃蛋白酶分泌进入胃后属于外环境。呼吸酶只存在于细胞内。 【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成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9.【答案】C
【解析】【解答】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小儿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一种免疫缺陷病,A正确; B、小儿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由于个体内B细胞成熟过程受阻,无法产生抗体,而T细胞产生正常,所以细胞免疫正常,B正确; C、根据题意可知该病B细胞受损,即使注射抗原也不能产生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C错误; D、小儿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由于个体内B细胞成熟过程受阻,D正确. 故选:C. 【分析】1、先天性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由于机体缺乏B淋巴细胞,或B细胞功能异常,受到抗原刺激后不能分化成熟为浆细胞,或合成的抗体不能排出细胞外,造成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缺乏而致本类疾病.一般均有B细胞分化和成熟不同时期的缺陷. 2、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一部分造血干细胞的子细胞在骨髓内直接发育成B淋巴细胞,另一部分子细胞随血液流入胸腺并在胸腺内发育成T淋巴细胞.因此,B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是骨髓.
10.【答案】 B
【解析】【分析】只有抗原一蛋白复合物才能被“抗原提呈细胞”识别,从而引发免疫反应,抗癌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A正确。自身的免疫系统清除自身的细胞,属于细胞凋亡,B错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抗原首先被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所以“抗原提呈细胞”可能是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在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中能够摄取处理抗原,使其抗原结构得以暴露,C正确。图中甲细胞是T细胞,乙细胞是B细胞,都具有增殖分化能力,D正确。
二、填空题
11.【答案】渗透压????????;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神经冲动;分级调节;可以 ,排尿反射的反射弧还是完整的
【解析】【解答】解:(1)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尿量增加. (2) 如当尿液在膀胱内积存到一定量时,就会刺激膀胱壁上的感受器,使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排尿中枢;同时,神经冲动经过神经纤 维向上传到大脑,使人产生尿意.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下,由大脑发出神经冲动经过神经纤维传到脊髓的排尿中枢,神经冲动再沿着传出神经到膀胱,引起排尿反射. 如果外界环境不适宜(比如在课堂上),大脑就暂时抑制脊髓中的排尿中枢而不排尿.可见,脊髓里的神经中枢受大脑的控制.这体现了神经调节具有分级调节的特 点. (3)如果某人胸部脊髓因外伤而截断,但排尿中枢位于脊髓腰段,由于排尿反射的反射弧还是完整的,因此可以排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平衡的调节和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 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 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脊髓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如排尿中枢、排便中枢、膝跳反射中枢、缩手反射中枢,它的反射活动要受到大脑的控制,
12.【答案】淋巴因子????????;甲状腺激素;产热;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增加
【解析】【解答】解:(1)人体发烧的主要原因是病毒毒素或人体T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最终引起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增加产热. (2)发烧时多喝水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有利于毒素排出体外.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13.【答案】血管管径????;CD;肾上腺
【解析】【解答】解:(1)A是影响血压的因素之一,除图中因素外,故为血管管径的影响.若血压突然升高,人体将出现的降压调节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心率逐渐减慢,心脏输出量将会减少,循环血量逐渐减少,从而使血压降低. (2)当人体紧张兴奋时,肾上腺的分泌量增加,会使心跳加快,心输出量增大,从而升高血压,因此C可能是肾上腺. 【分析】凡能影响心输出量和血管外周阻力的因素都能影响动脉血压.每搏输出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动脉血压,心输出量多,血压升高,输出量少,血压下降.血管外周阻力的改变对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影响,但对舒张压的影响更为明显. 大动脉管壁的弹性有缓冲动脉血压升高的作用,可以降低脉搏压,在健康成年人正常动脉血压的保持中起一定作用. 循环血量的影响,这一数值正常生理情况下变动不大,不是动脉血压显著升降的重要因素,但在失血较多时,循环血量是决定动脉血压的重要因素.
14.【答案】由负变正????;单向的(由左至右);高尔基体;流动;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神经﹣体液;自身免疫;患者体内存在大量抗体B,破坏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使胰岛素不能发挥生理作用;应用低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缺少对照
【解析】【解答】解:(1)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动作电位后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因此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刺激消化道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 到①处时,该处细胞膜内的电位变化是由负变正;图中结构②表示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方向是单向 的. (2)图中的囊泡是由靶细胞的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将葡萄糖转运蛋白运至细胞膜上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3)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据图分析,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也可以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因此机体分泌胰岛素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4) 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其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看出,该抗体作用于胰岛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葡萄糖受体,因此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类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有一糖尿病患者表现出尿糖症状,但检查发现其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则该病的病因可能是患者体内存在大量抗体B,破坏靶细 胞上的胰岛素受体,使胰岛素不能发挥生理作用. (5)根据实验方案可知,如果用高糖溶液培养细胞可能会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因此应换用低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并且该实验中缺少空白对照实验. 【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
15.【答案】丁?;无药物处理的糖尿病;将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增加组织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
【解析】【解答】解Ⅱ(1)图2显示,各组大鼠进食后血糖浓度的变化依次为:甲组先升后降最终稳定在基础值;乙组先降后升最终稳定在基础值;丙组围绕基础血糖值上下波动;丁组一直高于基础血糖值.综上分析,丁组为用药物S创建的较为理想的糖尿病动物模型,能用于研究新药T疗效. (2)据表中信息可知,N血糖浓度正常,故推断N表示正常大鼠,M血糖浓度过高,表示为无药物处理的糖尿病大鼠.?? (3)据表中数据可知,新药T处理后,肝糖原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增加,故说明新药T可通过的将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方式降低血糖水平,可通过增加组织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的方式降低血脂水平. (4)据表中数据绘出相应的柱状图. 【分析】据表中信息可知,N血糖浓度正常,故推断N表示正常大鼠,M血糖浓度过高,表示为无药物处理的糖尿病大鼠.新药T处理后,肝糖原升高,低密 度脂蛋白受体增加,故说明新药T可通过的将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方式降低血糖水平,可通过增加组织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的方式降低血脂水平.
16.【答案】f、Y?;c?;差速离心???;e;细胞凋亡
【解析】【解答】解:(1)图1表示特异性免疫过程,属于第三道防线;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 (2)图1中f表示淋巴因子,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除把抗原呈递给c细胞外,还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淋巴细胞,使其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Y表示抗体,本质为蛋白质,分泌抗体的细胞器为核糖体,一般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获得. (3)效应T细胞不但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还能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这些细胞死亡的方式属于细胞凋亡. 【分析】图中表示特异性免疫过程,其中a表示T细胞、b表示吞噬细胞、c表示B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效应T细胞、f表示淋巴因子、k表示记忆细胞、Y表示抗体;m表示胸腺,n表示骨髓.
17.【答案】下丘脑?????;胰岛???;垂体;肝脏细胞、脂肪细胞等??;神经调控迅速,且肾上腺具有协同作用
【解析】【解答】解:(1)据图示可知,A为内分泌腺的枢纽,故为下丘脑,B分泌的两种激素可调节血糖,故为胰岛;D可分泌促激素调节甲状腺,故为垂体. (2)b 为胰高血糖素,可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使血糖浓度升高,故主要作用的靶细胞或组织有肝脏细胞、脂肪细胞等;严重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故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浓度会增加,人体调节血糖水平的路径主要是④→⑤→⑥和⑦→⑧和A→肝脏,而非平时的主要路径①→②→③,其生理意义是神经调控迅 速,且肾上腺具有协同作用. 【分析】据图示可知,A为内分泌腺的枢纽,故为下丘脑,B分泌的两种激素可调节血糖,故为胰岛;c能调节体温和血糖浓度,故为肾上腺素,C为肾上腺;D可分泌促激素调节甲状腺,故为垂体;E为甲状腺;f激素由垂体释放,可调节血浆渗透压,故为抗利尿激素.
18.【答案】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分级;反馈;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甲状腺;BD??;AC
【解析】【解答】解:(1)由图可知:甲为垂体、乙为甲状腺、丙肾上腺、丁为胰岛.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够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这一过程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和激素的反馈调节. (2)由丁分泌的激素降低血糖可知,可确定丁为胰岛、丙为肾上腺,因此,在人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丙分泌肾上腺素、丁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两种激素的协同作用,使血糖浓度得以升高. (3)呆小症是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所致,使脑的发育受到影响. (4) 小白鼠为哺乳动物,正常情况下,它的体温是恒定的,在外界温度降低时,消耗的有机物就会增加,耗氧量增加,而在此过程中酶的活性及酶反应速率一般都恒定. 下丘脑作为体温调节的中枢,若被破坏,则小鼠的体温将随外界环境温度的降低而降低,酶促反应的速率也随之降低,耗氧量将减少.据此可以判断符合对照组乙组 的曲线为AC,符合甲组的曲线为B. 【分析】分析:图1是人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甲为垂体,能分泌促激素和生长激素;乙为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丙为肾上腺,能分泌肾上腺素;丁为胰腺,其内分泌腺能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据此回答下面问题:
三、实验探究题
19.【答案】(1)质量分数为50%的葡萄糖药液;等量;减少水牛体内原有糖类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缓慢;稳态 (3)神经﹣体液;负相关
【解析】【解答】解:(1)题中给出了两种试剂,实验过程中已经用了生理盐水,所以组Ⅰ只能注射质量分数为50%的葡萄糖药液;实验过程中要控制无关变量,故注射不同药液的量应该相等.禁食的目的是让水牛消耗掉体内的葡萄糖,以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2)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注射葡萄糖后,水牛血糖下降缓慢,所以一次注射较多的葡萄糖会较长时间影响内环境的稳态.(3)血糖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当血糖浓度高时,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反之,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所以两者呈负相关. 故答案为:(1)质量分数为50%的葡萄糖药液?? 等量?? 减少水牛体内原有糖类对实验结果的干扰(2)缓慢?? 稳态(3)神经﹣体液?? 负相关 【分析】生物实验遵循的一般原则是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回顾和梳理血糖的相关知识,认真分析各个小题,即可正确作答.
四、综合题
20.【答案】(1)将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编号A、B、C、D;测定小鼠的空腹血糖数值;A组不给药,B组给药0.25g/kg;C组给药0.50g/kg;D组给药1.00g/kg;在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饲养;分别于2周末、4周末、6周末测定空腹血糖数值;记录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2)
【解析】【解答】解:(1)①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分为四组,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否给药(桑叶多糖),故A组不给药,作对照组,其他各组按体重给药,所用实验材料要遵循等量性原则的应用,故将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编号A、B、C、D.②测定小鼠的空腹血糖数值(实验前的测量)③A组不给药,B组给药0.25g/kg;C组给药0.50g/kg;D组给药1.00g/kg;A组作对照组.④在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饲养⑤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分别于2周末、4周末、6周末测定空腹血糖数值.⑥记录实验数据,统计分析.(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A组给药后2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升高、4周末(与2周末比较)血糖明显升高,6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升高(接近2周末数值);B组给药后2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升高、4周末(与2周末比较)血糖明显升高,6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无显著差异;C组小鼠给药后2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升高、4周末(与2周末比较)血糖无显著差异,6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降低(接近正常数值)6.0mmol/L.据此画图为 两个都可以 故答案为:(1)①将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编号A、B、C、D;②测定小鼠的空腹血糖数值;③A组不给药,B组给药0.25g/kg;C组给药0.50g/kg;D组给药1.00g/kg;④在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饲养;⑤分别于2周末、4周末、6周末测定空腹血糖数值;⑥记录实验数据,统计分析;(2)如图: 【分析】本实验是探究了桑叶多糖对人工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数值的影响,故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否给药(桑叶多糖),因变量是小鼠的空腹血糖在给药前后的变化,根据题意,不同体重的小鼠给药量不同,(按体重给药),据此答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