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8《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06 14:3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新知导入

初读感知
西王母的第二三十个女儿名叫妖姬。八月十五这一天,她与十一个姐妹游玩来到巫山时,见有恶龙兴风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被洪水围困其间。妖姬敬佩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决定助他治水,于是送给大禹治水天书。十二姐妹被西王母派来的天兵捉回宫后挣脱神链,重返人间,帮助大禹解除了水患。久而久之,十二姐妹忘记了回宫的事,她们化成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江水两岸,这就是巫山十二峰。
巫山十二峰是长江的著名景点。长江源远流长,民间故事很多。长江的源头是怎样的?让我们学习课文《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来了解一下吧。
新知导入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
游记三要素: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要素:
(1)“所至”,即作者的踪迹。
(2)“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现实生活等。(3)“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是骨骼。“所见”是游记的主体,是着力描写的对象,是血肉。“所感”是游记的灵魂。

文体知识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题目意思:题目交代了写作对象和主要内容。在
长江源头的 所见所感所想。以此为题,吸引读者。


解释题目


“各拉丹冬”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为长江的源头,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1976年进入西藏,多年间遍访西藏各地,写作出版了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灵魂像风》,散文集《终极风景》,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作者作品
新知讲解
作者在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代表作有《走进西藏》等,她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本文是记述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


创造背景
新知讲解
记准字音
黧黑

luǒ
虔诚



qián

砾石

裸露
挪动
冻疮


chuānɡ
蠕动


眩晕
xuàn
nuó
新知讲解
记准字音
腈纶

quán
接踵而至



zhǒnɡ
jīnɡ
气喘吁吁

蜷卧
chán
潺潺
皱褶


zhě
熠熠烁烁


熠熠烁烁
shuò

词语解释
黧黑:
砾石:
蠕动:
懈怠
敦实:
腈纶:
流苏:
新知讲解
形容黑。
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松懈懒惰。
结实;粗壮,敦厚诚实。
纤维的一种,用来纺织成毛线,布料。
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下垂的穗子,装饰在马车、帐幕等上面下垂的穗状物,用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

词语解释
熠熠烁烁: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风云变幻:
气势磅礴:
接踵而至:

新知讲解
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比喻局势的动荡与变化。
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接踵,后面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脚后跟。
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新知讲解
1、根据内容,课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在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的尊容。
第二部分(3-4):向各拉丹冬雪峰进发的艰难情景。
第三部分(5-13):近观冰塔林看到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14、15):在砾石滩上看雪峰时的新发现。


研读课文
新知讲解
2、在藏北高原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作者的所见、所感是怎样的?
各拉丹冬
有阴阳二坡

西北阴坡
尽是冰雪,景色单调
东南阳坡
好看

这种好看体现在哪?
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变化多端
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气势磅礴,变化多端

研读课文
新知讲解
3、读课文,说说考察的环境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应的描写。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4、负重向各拉丹冬雪峰进发,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历程。在此期间,“我”遇到了哪些困难?
1、海拔接近六千米,让人气喘吁吁,很不适应。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自然环境恶劣

研读课文
新知讲解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1.手背生起冻疮
2.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
3.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4.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住宿环境恶劣
身体不适(刚进各拉丹冬)

研读课文
新知讲解



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1)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2)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3)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身体不适(在冰塔林)
5、面对这样的恶劣环境,你会想什么呢?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感想吗?请找出相关描写。
困难多而热情高

研读课文
拓展提高
6、作者刚进入冰塔林时,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说说其中“眩晕”“尽情卖弄”的表达效果。
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远眺雪峰 壮丽奇观
“眩晕”的是多变的气候、恶劣的环境、糟糕的身体,更有被冰塔林奇特的美景而陶醉,享受其中。
“尽情卖弄”贬词褒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任性创造的情态。

研读课文
拓展提高
7、读课文,说说冰塔林的美体现在哪些地方?

1.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2.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3.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研读课文
拓展提高
8、赏析;“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切割”“雕凿”:拟人化的写法,尽显阳光和朔风的威力巨大、动作精巧,这样导致“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
9、文章中第11段写到的“琼瑶仙境”是指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
“琼瑶仙境”指的是冰窟中的景色,作者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仙境。“流苏……像长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冰窟中形状的怪异,冰体的蜿蜒挺拔,冰山的褶皱;整段写出了冰世界的闪耀光彩,静穆与高大,增添了文章的色彩。

研读课文
拓展提高
10、全文作者以游踪为序,详细讲述了作者自己游览各拉丹冬的情景,作者是不是仅仅为了描写各拉丹冬的壮丽景色,还是有其他的目的?说一说你的看法。

全文主旨
归纳总结
本文以时间(或游踪)为顺序,记叙了我随电影摄制组游览格拉丹东的艰苦经历,展现了格拉丹东严酷的生存环境,生动地描写了格拉丹东的壮丽景色,表达了我对格拉丹东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礼赞。
课堂总结

写作思路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各拉丹冬雪峰的尊荣
进发的艰难情景

歇息草坝子
路过冰河
冰塔林的壮观景象

远眺雪峰 壮丽奇观
冰山奇遇 勇于攀登
冰塔林美景
深入冰塔林
在砾石滩上看雪峰时的新发现

绘壮美冰雪世界
抒敬畏赞美之情
作业布置
一、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浏览的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各拉丹冬雪峰脚下:“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黛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草坝子:“海拔接近六千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砾石堆:“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冰山:“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冰河:“滑极了”——砾石滩:“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
作业布置
二、本文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 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晶莹连绵、浩浩苍苍,如“白色金字塔”,自成一天地。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一派“静穆”“晶莹”“洁白”。
三、文章结尾写道:“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这句话具有怎样的内涵?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长江乃中国第一大河,和黄河一起并称为“母亲河”。长江起源于雪域高原的各拉丹冬雪山,那里常年云遮雾障、白雪皑皑,极目远眺,冰峰连绵、冰河辽阔、冰塔如林、冰山耸立。坚冰之下的潺潺流水,咕咕作响,一刻不停,缔造了水之神物——长江。长江一路向东奔涌,养育了万千子民,孕育了千年文化,更创造了美妙绝伦的人类文明。
作业布置
四、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1.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妙用夸张,极言雪山冰窟的风没有方向、肆意狂啸、昼夜不停。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观察的细致、想象的丰富、推断的合理,尽在言语中。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