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
——2016--2018年高考历史
第42题解题方法初探
一、评分标准
分值 要求
0--3 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
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4--6 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较明确。
所举史实与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
7--9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10--12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引用1-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一等(12-10分)①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②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其它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面;②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②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二、题型分布
Ⅰ卷 Ⅱ卷 Ⅲ卷
2016年 文字
制度构想与实践
论题 阐述
世界近代史 图片
玄奘与鉴真
观点 论述
中国古代史 图片
自开商埠
信息 分析
中国近代史
2017年 表格
14-17世纪中外联系
信息 阐述
中国、世界近代史 表格
钟表演变
论题 阐述
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 文字
西方侵华影响
论题 阐述
中国世界近代史
2018年 情节
鲁滨逊漂流记
情节历史现象概述和评价
世界近代史 文字
现代化启示
启示 说明
中国近现代史 表格
班固评价历史人物
看法 说明
中国古代史
观点:XXXXXXXXXXXXX
阐述:1)XXXXXXXXXX
2)XXXXXXXXXX
3)XXXXXXXXXX
总之:回扣论题
三、答题格式要规范
四、题型归纳
(一)文字材料型
论题根据材料总结得出,阐述的内容材料上不多,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很高。
(2016年全国1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论题: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构想与美国的实践。
1)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他将一个国家的权力分为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2)美国按照1787年宪法的规定,将行政权赋予总统,立法权赋予国会,司法权由法院行使,建立起三权分立的联邦政府,实行了权力的相互制衡。
3)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避免了权力的滥用,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构想在美国的成功实践,让理想变为现实,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政治体制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2017年全国3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论题:列强侵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入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先后掀起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在中国实践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2)西方列强侵华过程中,把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到中国,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采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在中国产生,也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从无到有发展起来,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工业化进程。
3)西方列强侵华的同时,也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学说传入中国,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先后提出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科学化和理性化进程。
综上所述: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带给中国巨大的灾难,但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2018年全国2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启示:体制创新(科学管理)是工业现代化的关键。
1)洋务运动坚持中体西用,洋务企业深受封建政府的控制,缺乏科学管理,如湖北汉阳铁厂,在资金、技术、原料、能源、人才等方面不配套,因此不能生产出合格的钢铁。
2)新中国成立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最初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后来体制逐渐僵化,严重束缚了企业的活力。
3)1984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企业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增强了此企业的活力,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4)1992年后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得到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体制创新就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体制创新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工业现代化的关键。
启示:资金、技术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1)洋务运动是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开始,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但核心技术受制于洋人,资金匮乏,工业现代化的实践以失败告终。
2)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后,由于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主要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难以发展,导致中国工业现代化畸形发展。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从资金、技术方面支持工业现代化,制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综上所述,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四、题型归纳
(二)图片型
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总结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对图片信息进行原因和影响等隐性知识点的拓展。
(2016年全国2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经丝绸之路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2)火药推动了欧洲热兵器时代的到来,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3)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综上所述,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2016年全国3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信息:清政府自开商埠集中于沿海地区。
1)沿海地区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人们的思想解放,且已有众多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2)自开商埠与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的商埠有本质的不同,自开商埠是清政府主动开放的通商口岸,主动权掌握在政府手里。
3)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缓解清政府财政困难,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沿海地区的发展,抵御外辱。
综上所述,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自开商埠集中于沿海地区。
四、题型归纳
(三)中外关联型
建立中外史实之间的联系,找出同一类型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技等),总结观点再作答。
(2017年全国1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论题:14——17世纪东西方的交流和影响。
1)14--15世纪,西方将中国传入欧洲的印刷术加以改进,制造出最早的印刷机,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从中国传入欧洲的指南针推动了欧洲航海家进行地理大发现的探险。
2)16世纪,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现象。
3)17世纪,伴随着西方的殖民扩张,东西方之间出现反侵略与侵略之间的斗争。
综上所述,14——17世纪东西方的交流,深刻的影响着东西方国家间的关系和发展。
论题:14--17世纪东西方世界社会转型时期的共性。
1)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都面临严重危机,中国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西欧一些国家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并逐步确立了代议制民主。
2)经济上都重视工商业发展,白银货币化,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思想上都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或潮流,中国出现反专制民主启蒙思想,西方先后出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4)对外关系上,世界逐渐发展为一个整体,这一时期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促使中外交流加强。
综上所述,14--17世纪中国与西方都处于重大社会转型时期,并反映出一定的共性。
四、题型归纳
(四)表格型
横向、纵向读懂表格,观点根据表格信息总结得出,阐述的时候一定要将表格内容与所学知识相联系,并对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推论。
(2017年全国2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钟表的演变
古代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末期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近代早期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20世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世纪50年代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论题: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
1)钟表最早的功能就是计时,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2)20世纪初,随着科技的发展,手表成为女性的装饰品,并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3)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综上所述,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
论题:科技的进步推动钟表计时精确度不断提高。
1)中世纪末期,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2)近代早期,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
3)20世纪50年代,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
综上所述,科技的进步推动钟表计时精确度不断提高。
(2018年全国3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下表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圣人) 上中(仁人) 上下(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愚人)
尧、舜周文王孔子 孟子屈原荀子 子贡范蠡廉颇 老子商鞅韩非 齐恒公吕不韦荆轲 秦始皇李斯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看法:儒家思想影响了班固评价人物等级的标准。
说明:1)西汉时,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西汉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2)东汉史学家班固受到儒家道德标准的影响,因此把尧、舜、周文王、孔子看作圣人、把孟子、荀子划为仁人。
3)汉代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学说,汉武帝的治国理念是外儒内法,因此班固把老子、商鞅、韩非等人划为中等人。
4)宋襄公在春秋争霸战争中破坏礼乐制度,夏桀、商纣实行暴政,他们不符合儒家的仁、德、礼的道德标准,因此把他们划为下等人。由此可知: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想价值取向影响了不同时代评价人物的标准。
综上所述: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的《汉书.古今人表》对人物等级划分的体现了儒家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四、题型归纳
(五)情节型
根据情节,概括出相应的历史现象,然后再进行概述和评价。此类题型最后不用再回扣历史现象。
(2018年全国1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情节: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近代欧洲罪恶的黑奴贸易。
概述和评价:1)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踏上美洲大陆,在殖民的过程中,他们大肆屠杀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导致美洲大陆上的劳动力严重不足。
2)殖民者为开发美洲,发展大种植园经济,于是大量从非洲掠夺精壮的成年黑人劳动力到美洲。
3)罪恶的黑奴贸易为欧洲资本家带来巨额的利润,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客观上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进了美洲大陆的开发。但同时也导致非洲劳动力的严重不足,阻碍了非洲的发展。
情节: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1)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他们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
2)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情节:“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概述和评价:1)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天主教会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形成严重阻碍,这是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2)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备受天主教会的压榨,马丁路德“因信称义”、“通过自己阅读《圣经》即可得救”的主张,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3)宗教改革否定了教皇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五、答题启示
1.拟好论题是关键(结合题目所给出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概括)。
2.运用史实阐述是准则(切记空谈理论,史实要适当展开)。
3.要点不够深挖背景与影响。
六、教学策略
1.一轮复习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做到细、全、慢。
2.二轮复习分阶段引导学生归纳阶段特征。
三.三轮复习分板块进行强化训练,提升学生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