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07 12:5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屈辱-阵痛-危亡
天朝迷梦:
官员 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可“美”的?我们中国什么事情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的吗?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
皇帝 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帝还不知道英国在何方。他派人审问英俘,竟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思考: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统治阶级的什么问题?为什么?造成了什么结局?

阅读教材,林则徐是如何引导人们开眼开世界的?为此他和魏源提出了什么口号?
探究一:看世界——坚船利炮下的惊醒
方式 ①设立译馆,翻译夷书;
②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
③仿制西方战舰炮车。
材料1:“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林则徐
材料2:“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
① 林则徐和魏源关注的焦点(共同点)是什么?
②结合两则材料思考: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开眼看世界”)有何积极影响?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
A.引导国人、开阔眼界、关注世界、启迪思想
B.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合作探究一:阅读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被奉为日本人神圣的“天书”
2年15种版本,书价涨了4倍
政、军、商、学界的必备书
天皇称此等同于英国大宪章
佐久间象山20万字读书笔记
官员: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其付之一炬 。
道光皇帝:《海国图志》是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
民众: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
“师夷长技以制夷”观点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响应。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阅读材料,“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指的是什么事件?除此之外清政府还面临着什么危机?材料中的“少数人”如何称呼?有哪些代表人物?为此材料中的“少数人”提出了什么口号和思想?
阅读教材,思考西学和中学分别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这一思想?为此进行了什么运动?有什么成效?
探究二:用西学——内忧外患下的技术实践
郭嵩焘(1818年—1891年)晚清官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1875年出任驻英公使,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
合作探究二:阅读材料,思考洋务运动思想的影响
他的副手刘锡鸿也起而指责郭嵩焘有“三大罪”,并又密劾郭嵩焘 “十款”,说“此为汉奸之人,我必不容”。
1879年5月,郭嵩焘回家乡湖南,被善化等县的乡绅百姓辱骂,大骂郭嵩焘“勾通洋人”的标语贴在大街上。直到他死后9年,当义和团运动高涨之际,还有京官上奏折请开棺鞭戮郭嵩焘之尸以谢天下。
──郭光东《“汉奸”郭嵩焘》
“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为西学在中国传播打开了的通道;
认识的转变: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体也。轮船、火炮、洋枪、火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意为: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咸丰八年(1858),中西重订条约…斯乃体恤洋商,恩施格外…华商之守分者不能获利,多依附洋人而变为奸商。
——郑观应《救时揭要》
为立足商海他还花高价买了员外郎官衔!——蹊跷?
中国公司,注册史料却表明投资方是英国人轧拉佛!——蹊跷?
咸丰八年(1858),中西重订条约…斯乃体恤洋商,恩施格外…华商之守分者不能获利,多依附洋人而变为奸商。
——郑观应《救时揭要》
郑观应,生于《海国图志》发表当年(1842)。实业救国实践和改革强国思考。
1842年生于广东香山买办之家,深谙实业之道
1858年,16岁科场失意前往上海英商宝顺洋行
1859年,英国人傅兰雅所办英华书院苦读英文
1867年1月,因为宝顺洋行的破产歇业而黯然下岗。
1867年7月,与爱国买办唐廷枢创办公正轮船公司。
1873年5月,公正被英商太古收购,他留任总买办。
1873-《救世揭要》疾呼发展航运,打破外商垄断
1880-《易言》提出36项强国之策,学习西方制度
1894-《盛世危言》郑观应一生心血的煌煌巨著
走出藩篱 呼吁变法
探究三:变制度——商海激战下的再觉醒
阅读教材,完成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
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变法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冲击“夷夏之辨”!但却无人问津?
类别 主张
经济上
文化上
政治上
三十年洋务,竟毁于甲午一旦!
泱泱之天朝,竟败于弹丸东夷!
从天朝危机,急转到民族危亡!
悲情恐慌
—— 原载于1898年法国《小巴黎人》杂志
探究三: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再实践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天演论》
主张君主立宪制
伸民权、设议院、
变法图存
人民主权
人物 著作 思想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说“变者天道也,……传曰:‘逝者如斯’,故孔子系易,以变易为义。”把孔子打扮成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平等观念的倡导者,尊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教主。
——康有为

大彼得……变政,国势日盛,辟地数万里也……普人发愤兴学练兵,遂蹶强法霸中原也……明治维新,改弦更张,不三十年??割我台湾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由是而立者日强,强者日昌,不立者弱,弱乃灭亡。
——严复《天演论》
“惟天生民,各具赋界,得自由者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贼人道 。
——《论变之亟》
大危亡下的时代强音: 90年代维新思想
1895年 北京 松筠庵
公车上书
从思想理念到政治运动
从道路探索到救亡风潮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大危亡下的时代强音
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民族国家的沦落
催化了维新思潮发酵蒸腾
集权政治的僵化
催化了体制改良强烈忧患
洋务新政的破产
催化了变法团体凝聚汇合
保国!
保种!
保教!
合作探究三:阅读材料,思考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
爱国性:家国情怀;
——左图数据来源:金观涛、刘青峰著《观念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382页。
清末知识分子政治性社团成立年份分布图(1895—1898年)
——右图据王尔敏:《清季学会汇表》,载于《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页134—65.
启蒙.觉悟——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合作探究三:阅读材料,思考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
1898年6月,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幕
王西京《远去的足音——戊戌六君子》
1898年9月,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维新谢幕
进步性:反对专制;
合作探究三:阅读材料,思考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1894年,郑观应《盛世危言》在澳门杀青,远在美国旧金山一位叫孙逸仙的人,几乎同时与康梁赛跑……
正当维新思想喧嚣尘上时,另一种思想正在暗流涌动。它,已经按耐不住……它,即将粉墨登场……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