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5-07 10:4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模式介绍: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课程环节:
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设计思路说明:
通过云梦森林地貌情况的情境展示,让学生从中得出分数加减混合的运算,再通过计算、对比等活动,帮助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于生活密切相关。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时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有关分数问题的策略。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分数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算理 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算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利用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课前准备
相应课件、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12+8-13 16-4+21 24-(18+3)
2 . 老师指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二、互动新授
1 、出示例1的表格。 ( 2 )老师出示第一个问题:“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几分之几?"
( 3 )提问:森林部分指什么?怎样列式?
老师巡视,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
方法一:+一
方法二: +一
=+一 =+一
=一 =
= =
( 5 )小结计算方法: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方法。 2 、出示例1 的第二个问题:“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
( l )先让学生看懂表格内容,然后老师提问:在这个问题中,把什么看作单位“1 " ?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读懂表格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 2 )请学生列出算式:1 --或1 -(+)
( 3 )
1 -- 1 -(+)
=-- =1 -(+)
= =1 -
=
请学生试着计算,并指名板演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
提问: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
3、小结。 提问:你能说一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吗?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也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带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4 、完成教材第118页的“做一做。 5 、完成教材第120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 — 4 题。
6、出示例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四)思维训练
某市举办一次数学竞赛,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获一、二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获二、三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获二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综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了分数加减乘除的运算,并能够熟练进行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回顾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体现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关于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而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正确计算是学生在计算中的一个难点,所以在教学新知之前有必要让学生复习相关的知识:分数和小数间的互化、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
二、?找准新课中的难点开展教学活动????
本节课除了在整合之前所学的零碎知识之外,新知识有“中括号”的认识和应用及设计分数小数混合的运算,在计算中学生在遇到两步以上的计算,尤其是参杂上分数和小数时,学生计算起来就比较困难,需要在平常教学中加强训练。????
三、?本节课的教学中的得与失????
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学生能够将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类推到所学的新知教学中,并能够熟练进行脱式计算。????
不足之处:????
1、?学情把握不准,导致在练习时比较耽误时间,需要分清楚各个层次学生的层次,在不放弃差生的情况下,能够给予优等生更多的指导和东西,调动这些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中课堂节奏有待优化,课堂节奏有点拖沓,需要老师精心备课,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3、?在备课中就教材讲教材,应该是充分利用好教材开展教学,以学生为主,根据学生的需求,组织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