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测试卷
(150分钟,150分)
一、基础知识(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勒紧/勒令 款识/博闻强识 拾级而上/拾人牙慧
B.创伤/重创 露脸/抛头露面 鬼使神差/差强人意
C.角楼/角力 屏障/敛声屏气 飞来横祸/蛮横无理
D.刊载/下载 解数/解甲归田 渐染/循序渐进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班门弄斧 一张一弛 百废俱兴 防微杜渐
B.如法炮制 举止安详 世外桃源 过目成颂
C.改弦更章 卑躬屈膝 循规蹈矩 开源节流
D.理屈词穷 不加思索 陈词滥调 披肝沥胆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猿猱欲度愁攀援 愁:以……为愁
B.庄生晓梦迷蝴蝶 梦:名词,梦境
C.梦啼妆泪红阑干 泪:流泪
D.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使……凋落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万里悲秋常作客
B.暮去朝来颜色故
C.只是当时已惘然
D.不及卢家有莫愁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3分)
(1)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3)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二、诗歌鉴赏(4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0.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11.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游终南山
?[唐]孟 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12.请简要赏析开头两句中"塞"和"生"两字的妙处。(5分)
1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0.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发差。
11.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语出《汉书 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廷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12.①"塞",充塞,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终南山充满天地之间的磅磁气势。②??"生",升起,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日月从终南山的山颠冉冉升起的景象。
1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和对世俗的厌倦之情。?终南山环境优美,清幽宜人,让诗人流连陶醉。置身山中,使人正心平,产生远离尘世、超然物外之感。
(四)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14~15题。(11分)
夜 雪
张实居
斗室香添小篆烟,一灯静坐似枯蝉。
忽惊夜半寒侵骨,流水无声山皓然。
夜 雪①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 ①白居易的《夜雪》写于诗人被贬江州时。
14.这两首诗写雪时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手法,试简析之。(5分)
15.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的相同点。(6分)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8分)
面对蚂蚁
叶延滨
①“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想起这句话是站在窗前,看到窗外三环路上涌动的车流。远远地望去,那些金属的小铁盒子,在四只滚动的胶皮轮子上,像一队蚂蚁似地列队而行。这令人想起了童年,童年最有自然特色的体验,就是在暴雨前夕,蹲在花园的树丛前,看一队蚂蚁匆匆地搬家。燕子低飞,蚂蚁搬家,大雨将至。这是最早知道的道理.气象学也罢,生物学也罢,简洁明了,而且生动直观,蹲在那里,嘴里念念有词“燕子低飞,蚂蚁搬家”,心里却在想:“它们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它们搬到哪儿去?谁在下命令呢?它们怎么集合得这么快呢?”充满了问号的世界也充满了新奇。我觉得,我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也许就是从看蚂蚁搬家开始,因为相似的问号在另外的场景产生,而在那样的场景中.我觉得我像一只蚂蚁。
②那是面对一片宽阔的草原,眼前的一切,简洁为两种色调,一块是蓝色,一块是绿色,蓝与绿的相交点就是永远召唤你又让你永远无法接近的地平线。天苍苍。野茫茫,我们聪明的先人也只能选择这样空旷的字眼来表达内心的感受。空旷之美,世间之大美,单??纯为无垠,丰富为纯洁。
③那是面对一片荒寂的沙漠,沙漠上是烈日还有烈日一样灼烫的天空,灼烫的天空下是金黄无边的沙漠。仿佛这天空就是沙漠在阳光下幻化的灵魂。而这沙漠尽管每一粒砂粒都是死亡的证明,而所有的沙粒却起伏腾挪成沙丘,沙丘们舞蹈的热情会灼伤我们怯懦的心。空旷之美,世间之大美,热烈为无语,贫瘠为博大。
④那是面对一派峰峦逶迤的群山。坚如铸铁的山岩远处化为画师笔下的泼墨.而轻逸如纱的云雾又与重峦叠嶂凝成浑然一体的水纹。云雾与石岩难分轻重,群山与云海如同伯仲。千山鸟飞绝,飞翔着的是山的灵魂。空旷之美,世间之大美,寂寥为深幽,厚重为空缈。
⑤每当我面对这样的大美之境,我会想到暴风前那一队匆匆搬家的蚂蚁。我知道那队蚂蚁并不像我们所感受到的那样“渺小”,它们迎接大自然赐予,自信而有节,无论是晨光还是暴雨。这也是我们内心的召唤,走出家门,去草原,越沙丘,登山岭,会在面对大美之时,听到来自内心的生命赞颂。
⑥空旷之美,对于今天的我和你,实在太重要了。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我们也不幸生活在一个物质充盈的城市。我们几乎变成了物化了的城市动物。我??们的空间被丰富的物质世界充盈:楼群、街路、格式化的绿色植物和所有目光所及的事??物!我们的时间也被紧张的物化日程充盈:上班、听报告、购物、交费以及闭上眼前接最一个电话!
⑦当我们的孩子不能蹲下来,在树丛边看到一队蚂蚁爬过他的童年。这也许是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了,但它是一个信号,就是我们已经成为了“城市动物”。我们生活在一切都经过计算机程式化了的世界中。像一架架煌煌书架,每一本书都经典,都文化,同时也都落满灰尘;像一台台冰箱,每一样食品都营养,都保鲜,同时也都今人没有冒口;傻一个个超市,每一个产品都诱人,都必需,同时也都写上了交易价钱!城市用各种办法填充我们的需求甚至欲望,把我们填得满满的,以至于内心没有一个小角落放下一个“自己”。于是.我们被一种力量召唤,走出去,在空旷的草原、荒漠和群山间去,去像一只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
⑧望着草原,让绿色浸染你的心灵;望着大漠,让风沙吹走充填你内心的那些办公室职场风波;面对群山。直到你想起了那句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世界就再次接纳你。这个世界会悄悄对你说:“你真不错,你的生活应该这样富有诗意……”
16.文章第①段中说“相似的问号在另外的场景产生”,这“另外的场景”分别指什么?写它们有何作用?(4分)
17.文章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含意?请加以理解。(4分)
18.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中划线部分的语句。(4分)
19.作者在第①段中说“都市人”“像一队蚂蚁似地列队而行”又说“我觉得我像一只蚂蚁”,在第⑦段中还说“去像一只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这三种说法有什么不同?请简析。(6分)
四、语言表达(10分)
20.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位古代诗人的名句,仿写两个句子。要求结构一致。(4分)
生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白居易说:“生活是‘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闲适。”
21.阅读下面的故事,按要求续写结尾,要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符合人物的心理。(6分)
巴甫雷什乡村学校的花圃里,绽放了春天的第一批月季花。这是一个明媚的早晨,该校校长,乌克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看到了幼儿园的一个小女孩折下一枝鲜艳的月季花,从容地向校外走去。他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便亲切地问:“小姑娘,花送给谁?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奶奶病很重,很久没有下床了。我说花开了,她有点不信。我摘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这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了。他……
五、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梭罗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生活中,有人认为,放下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也有人认为,不放下是一种坚守,是一种精神。
请以“放下”或“不放下”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选文体,不少于800个字。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21分,1~5题,每题3分,第6题6分)
1.D
解析:A项,lēi/lè,zhì,shè/shí;B项,chuāng,lòu/lù,chāi/chā;C项,jiǎo/jué,píng/bǐng,hèng;D项,zǎi/zài,xiè/jiě,jiān/jiàn。
2. A
解析:B项,“颂”应为“诵”;C项,“章”应为“张”;D项,“加”就为“假”。
3.答案 B解析 梦:此处为动词,做梦。
4.答案 B解析 颜色:古义,容貌;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5.答案 C解析 为:动词,做,当,成了。A项连词,倘若,如果/代词,有的。B项动词,距离/动词,离开。D项副词,随意/名词,使者。
6. (1)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 (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3)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二、阅读鉴赏(62分)
14.答案 两首诗写雪时都重点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张诗的后两句分别从人的感觉、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雪。白诗四句分别从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雪。
15.答案 两首诗都写出了诗人的孤寂无眠。
解析 本题的考查点主要集中在表达技巧和人物形象的比较上,从高考的“大纲”来看是符合该考点的考查重点的,从考查的题型上看是属于比较阅读。回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要注意:①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②注意各种表达技巧的作用。③抓关键词。
16.“另外的场景”分别指“宽阔的草原”“荒寂的沙漠”“峰峦逶迤的群山”等大美之境。这样写突出了自然给人的启示,能让人们听到来自内心的生命赞颂。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也与下文“物化了城市生活”形成对比。(答出“大美之境”的内容2分,作用2分,共4分)
17.我们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是幸运的。,可以不再受贫穷的煎熬;但我们生活在这个物质丰盈的世界里,一切又都被物化了(或格式化了),人们失去了生命的灵性,所以这又是不幸的。(前后各2分,共4分)?
18.这些语句表达上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格,将我们生存的现实世界比作“书架”“冰??箱”和“超市”。形象具体而又有突出强调作用,充分抒发了“我”对物化的城市生活的不满及对投入自然的渴望。(4分)
19.第一处是针对物化了的,“城市人”来说的,他们非常渺小;“我觉得我像一只蚂蚁”是针对身处“空旷之美”的“我”来说的,能“迎接大自然赐予,自信而有节制”,感悟到了生命之美;而“去像一只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是对都市人的召唤,希望人们摆脱物欲的世界,去追求富有诗意的人生。(6分)
20. (示例)陶渊明说:“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辛弃疾说:“生活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痛苦。”
21.①他弯下腰,轻轻爱抚着小女孩,然后走进花圃,指着大片的月季花说:“小姑娘,再挑一枝最大的,算是我送给你奶奶的。”②他轻轻地拉着小女孩的手,又走进花圃,折下一枝花递过去,说:“这枝花是送给你的。”③他转过身走进花圃,折下两枝花,递给小女孩,说:“一枝送给你,一枝送给你母亲,感谢他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22.【写作指导】“提示语”先以梭罗的话语引出“放下”的这个主题词,然后列出两类不同的看法:一是直接认同“放下”说法的,另一方面则是从反面,以认同“不放下”的说法来对应“放下”的观点。这提示了可以有不同的立意角度思考,但所写内容必须在既定文题的范围内。
“放下”的意思是放弃或停止,可以是已拥有的弃之不顾,也可以是停止正在做的或追求的东西;“不放下”意味着不抛弃,不放弃,更是坚持、执着。可以是客观要求的“放不下”,也可以是主观上的执着追求。至于“放下”或“不放下”的对象,可以是物质层面的,更可以是精神层面的。
1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