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重点:列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 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出现
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纳渗透局面。
◇ 隋朝出现“三教合一”的社会潮流。
◇ 唐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的正统地
位受到挑战。
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 唐宋儒学大师展开儒学复兴运动。
①佛教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时,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加上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
佛教主要讲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道教讲求修炼养生,长生不老。都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
资 料
韩愈在《原道》和《论佛骨表》中,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抨击。他指出佛教耗费大量财富,加重了百姓负担,使“民不穷且盗”。又指出“佛本夷狄之人”,佛徒“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让佛教凌驾于儒学之上,有被同化为夷狄的危险。他认为佛教自外与天下国家,灭弃封建伦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韩 愈
理学是两宋时期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佛教、道教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从而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1、什么是“理学”?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道、佛
儒(根本)
(目的)
理学的发展
创立:北宋二程等人
集大成: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2、理学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
1)发展历程:
2)主要流派: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3、理学的主要内容
1)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对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所以将其通称为“程朱理学”。
主要思想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1: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
理学的宇宙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
理学的宇宙观是什么?
主要思想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2: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理学的道德观是什么?
天理即“三纲五常”;应存天理,灭人欲。
主要思想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3: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怎么才能通达“理”?
格物致知
理学的方法论
接触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加深对“理”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个人修养要敬畏天理、“存天理、灭人欲”
理
程朱理学世界观
社会:“三纲五常”
个人:“人性”
方法论:“格物致知”
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
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千年学府白鹿洞书院
1179年,朱熹为知南康军等事,曾在此主持教务和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书院于是声名大振。以后,陆象山、王阳明等人都曾在此讲学。成为理学传播中心。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山谷中,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此处原为唐朝人李渤、李涉兄弟的隐居处,李渤曾养一白鹿自随,人称白鹿先生。以后李渤为江州刺史,在隐居旧址创建台榭,号为白鹿洞。至南唐时这里建为“庐山国学”,北宋初扩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
1.代表:二程
朱熹
二、程朱理学
▲客观唯心论
▲理学奠基人
▲理学集大成者,完整理学理论体系
2、主要思想
(二程)思想主张: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核心思想)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朱熹)思想主张:
①提出理气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构成的,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二、程朱理学
评价:
4.利于加强道德修养,约束自我言行、欲望,建立理想人格,塑造民族性格,凝聚民族精神、复兴民族文化
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本和朝鲜形成“朱子学”。
5.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扇枕温衾:黄香,东汉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恣蚊饱血:吴猛,晋朝人。八岁时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尝粪忧亲
庾黔娄,南齐高士。父亲病重,医生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有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并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张载
“同学们,努力吧,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 –-民国时期中学校歌
三从四德:
“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
贞洁牌坊背后的血泪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三、发展:陆王心学(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陆九渊:
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发明本心”。
王守仁
心学的集大成者
本心=天理=良知
更多地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吸取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对“仁”的思想进行发挥,提出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知行合一”
(重点)
1、陆九渊( )
心是宇宙万物本原,心就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反省内心就可得天理;
南宋
哲学观:
认识论:
2、王阳明( )——集大成
(1)背景:
客观:
主观:
(2)主张: 哲学观:
认识论:
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封建专制陷入危机;
王认为动乱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明中期后
内心反省,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本性▲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1)“鹅湖之会”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怎样评价他们的观点?
(1)争论焦点在认识论问题上:朱熹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主张通过外在的天理规范人心;陆氏兄弟从“心即理”出发,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真理。
(2)二者一个主张“格物致知”,一个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他们虽然在认识论上看法不同,但都以服务封建统治为宗旨,其实质是一致的。
思考探究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主张“格物致知”
陆王主张“致良知”,进行内心的反省
4、宋明理学的特点:
(1)继承孔孟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开创了儒学新时代,使儒家思想哲学化和思辩化。
(2)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和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
(3)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化。
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理学在今天……
宋明理学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理学的发展
创立:北宋二程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背景:
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应运而生
蔚然大宗
春秋
主流思想演变线索
魏晋南北朝
正统思想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秦朝
战国
宋明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新体系—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