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诗词曲五首 - 过零丁洋(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3、诗词曲五首 - 过零丁洋(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07 14:36:44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五首过零丁洋文天祥新知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他们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大家能想起他们的名字及故事吗?
在我国历代王朝中,南宋是极弱的一个王朝,可是在南宋的历史上却涌现了许多的英雄。比如岳飞、陆游、辛弃疾、还有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
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南宋民族英雄。他以忠名传后世,1278年被俘,后来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在监狱里被关押了三年。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作者简介: 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背景过 零 丁 洋听读朗读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liáo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七言律诗韵脚:星、萍、丁、青,押“ing”韵这首诗歌的体裁是?韵脚是什么?合作探究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2、 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句有何联系?
3、说说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
零丁。”好在哪里?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加以鉴赏。
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自幼刻苦研读经书,方才取得入仕功名抗元战争已进行了四年的烽火变得寥寥落落。一是自己读经书入仕途二是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以全部家产充军费,起兵抗元。首联:回顾自己一生的重要经历明经入仕四年抗元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2、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句有何联系?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自己的身世坎坷,如同雨中的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把……比作……生动形象写出了国家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尽艰辛危苦。国破家亡颔联:国破家亡国势——如飘絮身世——如浮萍比喻对偶3、说说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好在哪里?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双
关后一个“惶恐”、“零丁”是写心情。前一个“惶恐”、“零丁”是指地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对艰难时局惶恐忧惧,
零丁洋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孤苦零丁。 惶恐忧惧孤苦零丁 巧妙的借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表达了对抗战局势的忧虑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和哀怨。堪称“千古妙联”对
偶追忆过去具体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颈联:慨叹眼前对偶双关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加以鉴赏。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永垂史册。 ——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死不降的民族气节。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 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作者的 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主题: 春望
触景伤怀 忧思国家 泊秦淮
对世风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收复失地 统一祖国 过零丁洋
宁死不屈 正气凛然爱国1、从本诗所写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属于(  )
A、状物诗   B、述志诗 
 C、叙事诗   D、写景诗
2、诗中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表达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巧用双关,用两个带有感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忧虑不安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诗人舍生取义生死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课堂练习4、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一个从忧愤悲苦到慷慨激昂的转变,这体现在哪一句?( )
A.首联  B.颔联  C.颈联  D.尾联
5、在第②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A.比喻     B.拟人   
C.对比      D.夸张
DA6、“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A、比喻 B、拟人 C、双关 D、夸张
7、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科举入仕和大战告捷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余。
B 、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叙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自己遭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D、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CA起兵抗元 8、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
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课堂总结首联:写诗人寒窗苦读考上功名,进入仕途;还写了诗人起兵抗元的经历。
颔联:写国家命运惨淡,动荡不安,危在旦夕;自己家破人亡,漂泊不定,孤苦伶仃。
颈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孤苦。
尾联:表现他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英雄的气节。 整首都把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从而更深一步地将诗人那一腔爱国热情抒发出来。过零丁洋文天祥叙事步入仕途起兵抗元国家危难命运艰辛形势险恶境况危苦抒情舍生取义名垂青史比喻对偶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板书设计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23、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
课题
《过零丁洋》
备课人: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3、感受、学习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3、感受、学习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学习内容
过零丁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他们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大家能想起他们的名字及故事吗?(学生回答)
在我国历代王朝中,南宋是极弱的一个王朝,可是在南宋的历史上却涌现了许多的英雄。比如岳飞、陆游、辛弃疾、还有文天祥。
二、【走近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南宋民族英雄。他以忠名传后世,1278年被俘,后来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在监狱里被关押了三年。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名言: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三、【背景】
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四、【听读朗读】
1、听读诗歌
2、读准字音
寥落(liáo)
3、全班齐诵读诗歌
4、这首诗歌的体裁是?韵脚是什么?
明确:体裁:七言律诗
韵脚:星、萍、丁、青,押“ing”韵
五、【合作探究】
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参考译文:自幼刻苦研读经书,方才取得入仕功名。抗元战争已进行了四年的烽火变得寥寥落落。(资料链接: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以全部家产充军费,起兵抗元。)
明确:一是自己读经书入仕途,二是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小结首联:回顾自己一生的重要经历——明经入仕,四年抗元。
2、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句有何联系?
参考译文: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自己的身世坎坷,如同雨中的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明确: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把……比作……生动形象写出了国家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尽艰辛危苦。
小结颔联:国破家亡:国势——如飘絮,身世——如浮萍运用了比喻、对偶。
说说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好在哪里?
参考译文:惶恐滩的惨败让我对艰难时局惶恐忧惧,零丁洋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孤苦零丁。
明确:运用了双关、对偶,前一个“惶恐”、“零丁”是指地名,后一个“惶恐”、“零丁”是写心情。
巧妙的借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表达了对抗战局势的忧虑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和哀怨。堪称“千古妙联”
小结颈联:具体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追忆过去,慨叹眼前,运用了双关、对偶的修辞。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加以鉴赏。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永垂史册。
明确: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
“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 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作者的 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死不降的民族气节。
小结尾联联:抒情——舍生取义,名垂青史。
七、【主旨概括】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小结:
首联:写诗人寒窗苦读考上功名,进入仕途;还写了诗人起兵抗元的经历。
颔联:写国家命运惨淡,动荡不安,危在旦夕;自己家破人亡,漂泊不定,孤苦伶仃。
颈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孤苦。
尾联:表现他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英雄的气节。
整首都把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从而更深一步地将诗人那一腔爱国热情抒发出来。
七、【巩固提升】
1、从本诗所写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属于(B)
A、状物诗   B、述志诗  C、叙事诗   D、写景诗
2、诗中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表达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3、诗中巧用双关,用两个带有感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忧虑不安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4、表现诗人舍生取义生死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一个从忧愤悲苦到慷慨激昂的转变,这体现在哪一句?(D )
A.首联  B.颔联   C.颈联   D.尾联
6、在第②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
A.比喻     B.拟人   C.对比   D.夸张
7、“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C)
A、比喻 B、拟人 C、双关 D、夸张
8、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
A、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科举入仕和大战告捷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余。
B 、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叙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自己遭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D、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9、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示例: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 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八、【自我总结、反思促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