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柳人家(节选)》检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蒲柳人家(节选)》检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07 07:3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蒲柳人家(节选)(A卷)
1.《蒲柳人家》是我国??????(时代)作家???????(姓名)的中篇小说代表作。“蒲柳人家”在作品中代指???????????????。
2.写出《水浒传》中下列绰号代表的人物。
一丈青???????????
黑旋风??????????
及时雨?????????
智多星?????????
3.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A.谩骂 元霄  擀面  芒刺在背( )
B.腌臜 熏陶 憋闷 影影掉掉( )
C.延席 呼哨 许愿 呐喊助威( )
D.嘬嘴 巴蕉 老茧 勾魂索命( )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学如泉,越品越见______;文学如茶,越品越知______;文学如酒,越品越感______;在文学的熏陶下,你会发现自己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庸俗,多了一份雅致;少了一份世故,多了一份纯真。
A.清冽 幽香 醇厚
B.清冽 醇厚 幽香
C.醇厚 清冽 幽香
D.醇厚 幽香 清冽
5.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  )
(2)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 (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6.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



7.体会分析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句的妙处。
(1)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2)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8.找出选文中与“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相对应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9.你还在哪部作品中读到与主人公类似的人物形象,试分析她们性格的共同之处。


















参考答案
1.当代??刘绍棠???普通贫苦人家
2.扈三娘???李逵??宋江???吴用
3.宵|绰绰|筵|芭
4.A(分析:考查学生准确用词,根据事物的特点选择准确的答案,此题注意关键字“泉”“茶”“酒”所选词语 必须与之特点相符。)
5.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6.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
7.(1)口语化的表述中加入书面语,诙谐幽默。
(2)这段话中的动词用得非常生动传神,“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气”“呻吟”,则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8.从“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到“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怒打纤夫,纤夫毫无招架之力
9.如《水浒传》中的扈三娘、孙二良、顾大嫂。共同点:泼辣能干厉害,有正义感。
蒲柳人家(节选)(B卷)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剜肉(wān) 名讳(huì) 呱呱坠地(ɡuāɡuā)
B.隐匿(nì) 烟囱(tónɡ) 断壁残垣(yuán)
C.荆棘(jí) 荣膺(yīnɡ) 如坐针毡(zhān)
D.捯气(dáo) 烙饼(lào) 咬文嚼字(jué)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驾驭 绎道 烙饼 两肋插刀
B.烟囱 隐匿 腌臜 如坐针毡
C.戏谑 礼骋 荆棘 呐喊助威
D.呼哨 老茧 荣鹰 勾魂索命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
B.在春风和煦的天气里,老师带领我们来到野外,欣赏着美丽的春景,师生共享天伦之乐。
C.故事就是讲述主人公在一例例的医学案例中妙手回春,不断成长的故事。
D.内蒙古两会代表委员偏爱“咬文嚼字”,对这些工作报告看得仔细。
4.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1)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  )
(2)中学大学的门槛九丈九尺高。( )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我国当代作家刘绍棠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刘绍棠是著名的乡土作家,主要作品有《青枝绿叶》《中秋节》等。
B.《蒲柳人家》主要描写了几个普通农家人的多情重义,体现了中国农民的淳朴善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C.本文主要写了三个人物,其中何满子是线索人物。
D.本文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采用了插叙的方式,使内容丰富,主线简约。
6.(2018·云南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校组织同学们到钢铁厂参观,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小芳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B.“2018世界移动通信大会”2月26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参观的人数超过10万左右。
C.在央视的文化栏目《国家宝藏》中,通过明星守护人的讲述,使观众看到了国宝的“前世今生”。
D.中国69岁的“无腿勇士”夏伯渝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
7.(2018·丹东中考)选出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A.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我校开展了《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系列活动。
B.“进化论嘛!”鲁迅先生微笑着说:“我懂得你的意思。”
C.奶奶非常喜欢养花,在我家的屋里、院里、门道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
D.周六晚上,我是看《朗读者》呢?还是看《快乐大本营》呢?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母亲米父亲豆
胥加山
①【甲】面对突然归来的我,瘫坐在破旧沙发上打瞌睡的父亲目光里充满了惊喜、疑惑,翕动了良久的嘴唇终于发出声来:“你怎有时间回家?还未吃饭吧?我这就给你盛饭去!”父亲说着挣扎起不久前跌伤的腿……我隐痛,连忙安抚父亲坐下。
②和父亲唠了会儿家常,他听明白我这次回家纯粹是外出办事途经老家,才暂时看望他们一下。顿时父亲局促不安起来,焦急地说:“你妈还在地里喷洒农药呢,我这就叫她回来,好为你准备些东西带进城!”我想阻止父亲,而他执意来到屋后,对着田地,扯开嗓门,喊着母亲的名字……
③母亲一到家,也未顾得上换下喷洒农药的雨衣,便一边欢愉着,一边埋怨我:“回家,怎不事先通知我们一声?”或许在父亲眼中,我的时间比谁都金贵,他抱怨起母亲的唠叨,且急促地吩咐起母亲,动作麻利些!母亲不甘示弱,手中不停的同时,口不饶父亲:“死老头子,你只知道朝我吼,给儿子带东西进城,我前一段时间就让你准备好……”一看父母为我进城所带的东西而拌嘴,我止不住轻声地对他们说:“这次,我什么都不带,司机还在路边等着我呢!”“这次回来,你有车呀?”母亲惊讶,父亲自豪!
④“有车更要带些东西进城,省得我们往城里送!”于是他们忙着查自家的米缸,可缸里的米所剩无几。母亲一下子慌了!现去碾米,我肯定没时间等。母亲一脸难色,脸上的皱纹片刻变得更加密集。随着父亲的一声:“孩子妈,先跟左邻右舍借些米,隔天我们碾米还人家,问题不就解决了。”【乙】母亲的脸顿时笑成一朵怒放的菊花。
⑤三袋大米借回来,母亲一边抱怨邻家的米不够齐整,一边搬出筛子,开始筛起米来。父亲抖抖索索盛米装袋,怯生生地对母亲说:“孩子妈,这近300斤的大米,怎样才能运到路边,你们娘儿俩扛米去路边,肯定不行!”母亲没有理睬父亲的担忧。反而把筛子旋转得更快……
⑥不一会儿,屋后的小河边传来了母亲的喊声,原来母亲要撑舟为我送米。父亲笑了,而我的眼眶却装满了眼泪……
⑦我要撑篙,母亲不让,说怕我弄湿了衣服。端坐舟前的我,仰视着撑舟的母亲,扎篙,躬腰用力,拔篙,再扎篙……渐渐,我的双眼一片模糊。而母亲沿河撑篙,遇有在河岸上干活的农人,便自豪地亮开嗓门:“我给三儿子运米,他有小车在路边等呢!”母亲一会儿看看船头,一会儿照应一下那三袋米,接着把自己欢快的歌声洒满了河道。
⑧我和母亲把三袋米抬上岸,父亲不知何时也出现在小车旁,他额头冒汗,喘着粗气,显然是急赶来的。我止不住埋怨起来:“爸,你怎么不在家歇着,看你的伤腿还没好呢!”
⑨上车,我摇下车窗,朝默默注视小车的父母作别。司机劝我别再回首,有时间常回家看看,都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他说,你父亲瘸着腿赶过来,就是为你送来一小袋新摘的青豆。他还给我玩笑说,你母亲为你撑船送米,他也要为你带点什么,于是想到早上新剥的一小袋新青豆粒……
⑩我颤抖着双手,打开副驾驶台上的一只方便袋,袋中呈现的是一粒粒青翠浑圆的青豆……刹那间,我当着司机的面,号啕大哭得像个孩子!
(选自《中国改革报》)
8.本文以“母亲米父亲豆”为题,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⑥段写“父亲笑了,而我的眼眶却装满了眼泪……”,父亲为什么笑?“我”为什么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你从文中画线的【甲】、【乙】两处中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⑦段写了什么内容?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A项中“呱呱”应读ɡūɡū;B项中“囱”应读cōnɡ;D项中“嚼”应读jiáo。
2.B 3.B
4.比喻|夸张解析:这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一是比喻,另一句是夸张。
5.A解析:A项中本文是中篇小说节选。
6.D 7.C
8.题目新颖生动,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它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事件。
9.父亲笑,是因为他听到了母亲的喊声,他知道给儿子送米的心愿实现了,尽到了对儿子的一份爱心,他心里高兴。“我”哭是因为我被父母的爱心深深地感动了。
10.【甲】处,这一句运用神态和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见“我”回家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乙】处,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母亲能为儿子送米时的幸福、快乐。
11.第⑦段叙述了母亲为“我”撑篙送米的经过,塑造了一位竭尽全力关爱儿子的母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