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检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邹忌讽齐王纳谏》检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07 07:3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邹忌讽齐王纳谏(A卷)
1.《战国策》是一部________体历史著作,相传为西汉末年________(人名)编订,共33篇,记录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____________的道理。第二段写邹忌巧妙运用____________的方法,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谓其妻曰/亦不详其姓字
B.齐国之美丽者也/吾妻之美我者
C.窥镜而自视/学而不思则罔
D.欲有求于我也/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请选出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今齐之地方/千里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期年(满一年)之后
B.闻(使……听到)寡人之耳者
C.宫妇左右莫不私(偏爱)王
D.吾妻之美(漂亮)我者,私我也。
6.翻译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由此观之,王之敝甚矣。

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完成文后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2)朝服衣冠?? (?????????????)
(3)私我也??????(?????????????)???
(4)王之蔽甚矣 (?????????????)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并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关键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B.听了邹忌的谏言,齐威王仅仅说了一个“善”字,凝练传神,其纳谏的态度和决心跃然纸上。
C.妻、妾、客的回答,虽然同为赞扬,但态度语气明显不同。妻是热情的,妾是逢迎的,客是畏怯的。
D.这篇文章在写法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9.文中齐威王的故事,蕴含着什么道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国别 刘向 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
2.直言不易 设喻说理(类比说理)
3.A 4.C 5.D
6.①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漂亮、英俊)?
②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啊!
③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④我的妻子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7.(1)长,这里指身高。(2)穿戴 (3)偏爱 (4)因受蒙蔽而不明
8.A
9.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虚心听取别人的好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进步。
邹忌讽齐王纳谏(B卷)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昳丽(  )  朝服(  )  衣冠(  )
窥镜(  ) 期年(  ) 间进(  )
2.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日徐公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谤讥于市朝。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能谤讥于市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皆朝于齐 能谤讥于市朝
C.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门庭若市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齐/国之美丽/者也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5.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重到轻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6.下列对文学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中,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都饱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B.《秋天的怀念》《我用残损的手掌》《苏州园林》《最后一课》的作者分别是史铁生、戴望舒、叶圣陶、都德。
C.成语“温故知新”“豁然开朗”“门庭若市”分别出自《论语》《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
D.武松是《水浒传》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他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是一位快意恩仇的好汉。
7.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它像雨露一样,滋润着中华儿女的心田;它像土壤一样,培育着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让我们一起走进国学,分享智慧吧!
(1)【扬国学精神】为营造活动的氛围,请你为学校的电子显示屏设计一条宣传语。要求:宣传语中含有“经典”一词。
示例:①书香溢满校园,经典伴我成长。
②用国学经典,开启智慧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诵经典华章】经典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①《弟子规》中有句话:“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论语》中也有与之相近的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常言道:“平安易老,磨难长生。”《{孟子)二章》中与这一看法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晒百家观点】在诵读《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时,同学们的意见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认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环境对一个人成功的决定作用,是“封建糟粕”,《弟子规》中也有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所以我们没必要学习这些所谓的“国学”。如果你是活动的组织者,你打算怎样说服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广汉①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尤善为钩距②,以得事情。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③,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④,皆知之。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⑤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至冬当出死,豫⑥为调⑦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
(选自《汉书·赵广汉传》,有改动)
【注】①广汉:即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②钩距:辗转推问,得出实情。③参伍其贾:反复比较其价钱。参,同“三”。④铢两之奸:数目很少的贪污受贿。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⑤穷里:隐蔽的里巷。⑥豫:事先准备。⑦调:治办,办理。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或夜不寝至旦( )
(2)广汉将吏到家( )
(3)又素闻广汉名( )
(4)即开户出( )
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文表现了赵广汉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yì zhāo guān  kuī jī jiàn
2.(1)古义: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今义:讽刺。
(2)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3)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
(4)古义:议论。今义:诽谤讥讽。
(5)古义:国君身边的近臣。今义:方位词。
(6)古义:指责。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3.A
4.C解析:应为“齐国/之美丽者也”。
5.B解析:根据说话人的身份、语气和句中的词语来判断。
6.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豁然开朗”出自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7.(1)示例:①品国学经典,展中华风采。②与经典同行,和圣贤为友。③诵读国学经典,开启智慧人生。④经典进课堂,诵读成风尚。⑤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经典能致远。⑥读国学经典,塑高尚人格。⑦朗诵国学经典,品味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⑧让国学经典走进我们的生活。
(2)①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示例:“国学”是当时特定社会、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必然会有一些糟粕或过时的东西,但它同样有着许多精华,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地汲取中华文化精髓。
8.(1)有时 (2)带领 (3)向来,一向 (4)门
9.(1)(这个方法)只有赵广汉精通并行之有效,其他模仿的人没有一个能赶得上他。
(2)赵广汉(也)跪拜答谢说:“幸亏(你们)保全了苏回,让他活了下来,(我)会厚待你们!”
10.精于吏职,聪明机智,雷厉风行,言而有信。
【文言文大意】
赵广汉为人强干有勇力,天性擅长处理政事。(他)接见属吏和百姓,有时竟彻夜不眠、通宵达旦。他特别善于用“钩距法”查明事实真相。钧距,就是假设你想知道马的价格,就先打听狗的价格,然后问羊价,再问牛价,最后问马价,反复比较其价格。按照种类加以度量,那么就会知道马价的贵贱而不会失真了。(这个方法)只有赵广汉精通并行之有效,其他模仿的人没有一个能赶得上他。赵广汉对郡中盗贼和乡里小混混聚集盘踞之所都明了于心,甚至是属吏中极轻微的贪污之事都了如指掌。长安曾经有几个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偏僻里巷的一所空屋里谋划着一起去劫人钱财,刚坐在一起还没商量完,赵广汉就派人把他们拘捕归案,(那些人)全部俯首认罪。富人苏回在宫中做郎官,被两个人劫持了。过了一会儿,赵广汉带领捕吏来到苏回家,自己站在院子里,让长安丞龚奢敲门告诉劫匪说:“京兆尹赵某奉告两位,不要杀害人质,这是宫中值班的护卫。请释放人质,束手就擒,还可以得到宽大处理,如果有幸(遇皇帝)赦令,或许可以免脱罪行。”两个劫匪非常震惊,又一向听闻赵广汉的威名,当即开门自首,到厅堂阶下叩头请罪,赵广汉(也)跪拜答谢说:“幸亏(你们)保全了苏回,让他活了下来,(我)会厚待你们!”(他把罪犯)送到监狱,嘱咐吏员细心照顾,供给他们酒肉。到冬天要斩首时,(赵广汉)事先给他们准备好棺材殓具,并把实情告诉他们,(二人)都说:“(我们)死而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