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07 09:2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礼记》二则第1课时0激情导入,学情诊断“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句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由此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其中的为学之道。激情导入《礼记》,又叫《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严谨;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运用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作家作品激情导入,学情诊断《学记》是《礼记》中的名篇,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主要讲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激情导入,学情诊断(1)读准字音。
嘉肴( ) 弗食( ) 不知其旨( )
教学相长( ) 兑命( ) 学学半( )激情导入,学情诊断检查预习jiā fú zhǐ
zhǎng yuè xiào自主探究一读,读准字音。
二读课文,读出韵味。
三读课文,疏通文章文意。自主探究①虽有嘉肴( )
②虽有至道( )
③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④其此之谓乎( )好,美最好的所以学的合作探究1.通假字
(1)兑命
(2)学学半合作探究,归纳重点实词和虚词。(“兑”同“说”)
(“学”同“斅”,教导)合作探究用意,目的味美2.古今异义困难困惑勉强自我勉励合作探究3.一词多义表示推测的语气词代词,指“嘉肴”,美味的菜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学习学,同“斅”,教导合作探究理解内容1. 你觉得这篇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
教学相长。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合作探究2. 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合作探究从学习的角度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拓展延伸,启迪智慧。(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合作探究(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可以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不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的理解还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了。拓展延伸,启迪智慧。检测小结1.下面各句中加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虽有嘉(jiā)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B.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C.《兑命》(duì)曰“学学半”。
D.《兑命》曰“学(xiào)学半”。C检测小结2.对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识掌握得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B.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C.《兑命》曰“学学半”:《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D.其此之谓乎: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A检测小结3.按照课文原句默写。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 。
(2) ,然后知困。
(3) ,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虽有嘉肴》节选自《 》。《礼记》又名《 》,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 编纂。退出第2课时0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大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2.归纳、整理重点字词;理解文意,准确翻译;争取当堂背诵课文。
3.联系当今社会生活,理解“天下为公”和“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复习导入,学情诊断1.《礼记》是 时期 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 编纂的。2.解释下面的词语或句子。
(1)然后能自反也。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教学相长。战国至秦汉儒戴圣反思勉励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激情导入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同学们,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有一个著名的“天下为公”的题词,这一社会理念是从哪儿来的呢?这句话来自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而实现了“天下为公”的社会,他将其称之为大同社会。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社会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大道之行也》,共同找一找问题的答案。①选贤与( )能( )
②讲信修睦( )( )
③幼有所长( )( )
④矜( )、寡、孤、独、废疾者( )
⑤男有分( )( )
⑥货恶( )其弃于地也( )导入新课,自主探究朗读课文,正确停顿。jǚ 同“举”,推举
mù 和睦
zhǎng 成长guān 同“鳏”,老而无妻
fèn 职分,职守
wù 厌恶,憎恨(1)故 人 不 独 亲 其 亲
(2)矜、寡、孤、独、废 疾 者 皆 有 所 养
(3)货 恶 其 弃 于 地 也,不 必 藏 于 己;力 恶 其 不 出 于 身 也,不 必 为 己。
(4)是 故 谋 闭 而 不 兴导入新课,自主探究朗读课文,正确停顿。//////导入新课,自主探究自主探究,疏通文意。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与,同“举”,推举)
(矜,同“鳏”,指老而无妻)宽阔的路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2.古今异义返回,回来归宿杂乱,捣乱等造反导入新课,自主探究贼:古,害人
今,小偷,窃贼家门2.古今异义儿子子女导入新课,自主探究3.一词多义①不独亲其亲导入新课,自主探究用作动词(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亲,引申为“奉养”名词,指父母②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子,引申为“抚育”子女3.一词多义闭塞关闭导入新课,自主探究4.词类活用①选贤与能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品德高尚的人,才干出众的人导入新课,自主探究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亲,引申为“奉养”;以……为子,引申为“抚养”4.词类活用③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年人,壮年人,幼童导入新课,自主探究5.重点实、虚词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行:施行,推行;
为:是。②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职守;
归:归宿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兴,兴起;
作,兴起导入新课,自主探究5.重点实、虚词④是谓大同是:这;
谓:动词,叫做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尝试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时注意遵守“信、达、雅”的要求,灵活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1.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个准则的内容吗?合作探究,理解内涵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1)天下为公;(2)选贤与能;(3)讲信修睦。2. 《礼记》中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相对应的原文是什么?(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合作探究,理解内涵3.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什么?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行大道。合作探究,理解内涵1.你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在当时看来:体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向往美好的情感;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不断为此而奋斗,仍有积极意义。但这在阶级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拓展延伸,课堂小结2.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你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同学们,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基本内涵的表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可以说这和《大道之行也》中论述的社会蓝图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同学们,我们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就让我们齐心协力,发奋图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加倍努力吧!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检测小结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检测小结1.根据原文在文中空白处默写出正确的句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女有归 (2)外户而不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4.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作相关解释。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