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07 09:5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学习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同学们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一、郑和下西洋 1、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条件和目的有那些?条件:目的: 主要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2.郑和下西洋的经过
时间:从1405年到1433年
次数:7次一、郑和下西洋郑和的宝船 特点:规模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浩大的船队规模大,货物多 装载物品: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
物品用途: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猜一猜:这套邮票的主题是什么从后三张邮票能看出:郑和航海曾经到达哪些地方?第二张:郑和到达占城(越南);
第三张:郑和到达阿拉伯;
第四张:郑和到达非洲;2.郑和下西洋的经过
(到达范围及双方互动)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明梁庄王墓出土
外国宝石所做饰品 时间太久远了,那时候没有摄像机,只能概念图了!想一想,郑和航海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答: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相关史事
郑和的船队为保证航行时的协调一致,采用了多种通讯手段。白天升旗为号,夜间悬灯为号,遇到天气恶劣视野不良时,则用吹喇叭、敲锣鼓的方式。整个船队的进退、集合、升帆、抛泊等行动,都在统一号令下进行。通过对比发现了什么?规模大 时间长 次数多 时间早 航程远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比较表郑和下西洋时到达过榜葛剌,后来榜葛剌国王两次来到中国进献长颈鹿。当时的国人将其视为瑞兽麒麟。《榜葛剌进麒麟图》材料二 郑和所到之处,带去了明朝皇帝给当地统治者友好书信和礼物,受到各国统治者与百姓的热情接待。在郑和下西洋期间,各国来华使节络绎不绝。渤泥、苏禄、满剌加等国的国王都亲自率庞大的代表团访问中国。 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3.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地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意义:①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②开创了西太
平洋与印度洋之间
的亚非海上交通网;
③为人类的航
海事业作出了伟大
贡献。动脑时间
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完成远航? 客观条件:(1)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造船水平的高超;
(3)指南针的发明并使用于航海事业、
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1)郑和是下西洋的合适人选;
(2)统治者的支持。主观条件:戚继光 戚继光: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在反抗外来侵略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甚至牺牲的人。)。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 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1.背景(什么是倭寇?)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未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二、戚继光抗倭 明朝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商品贸易兴盛,在地理上又靠近日本,因此成为倭寇侵扰的对象。当时明朝的不少官僚、富豪也下海经商,其中一些官僚、奸商以及沿海海盗与倭寇相勾结,为虎作伥,趁火打劫,使倭寇更为嚣张。明代绘画《倭寇图卷》(局部)
画面描绘了民众遭受倭患而逃难的情景相关史事1.背景(倭患) 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患形成原因)。
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倭患”是戚继光
抗倭的原因。 日本武士是大封建主的侍卫。当时有很多失去军职的武士成为强盗。2.抗倭经过(戚家军)
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二、戚继光抗倭戚家军
目的: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
措施: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10 000多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
结果: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3.平定倭寇过程及结果结果: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抗倭取得胜利。过程:1561年,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4.意义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小提示:民族英雄是指维护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主权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戚继光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问题思考 明中期海防松懈,倭寇勾结中国海盗,奸商经常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严重威胁了沿海居民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因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
战争,其性质是
一场反抗外来侵
略的战争,是正
义民族自卫战争。答: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获得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4.戚继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治军严明。5.得到沿海一带爱国军民的支持。3. 请分析一下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明中后期——国势衰落冲突友好交往戚继光抗倭 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由强盛逐渐转向衰弱了 。知识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