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3 二单元 过模拟-《3年模拟精编精练》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3 二单元 过模拟-《3年模拟精编精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07 22:5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过模拟-《3年模拟精编精练》
一、[2018河南郑州高二一检]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雁①
杜牧
金河②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③月明孤影过,长门④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蒸米岸莓苔。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鹤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间此而忧之,于是写下此诗。②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③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的铜铸仙人承露盘。这里代指唐时长安宫殿。④长门:汉宫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值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往温暖的南方。诗人目送征雁,感怀时事,因以“早雁”为题。
B.“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
C.长门宫中,灯光暗淡,衬托出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状,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
D.颈联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二、[2018河北石家庄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二人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诗坛地位无人能比”“诗的思想情趣豪放飘逸、卓异不凡”两方面热烈赞美李白的诗作。
B.颔联以倍受推崇的两位著名诗人来类比李白,既准确提炼出了李白诗作的风格特点,又说明了李白在自己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C.尾联回忆过去与李白把酒论诗的情景。把酒论诗,这是诗人极难忘怀、极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D.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通篇贯穿“忆”字,情感表达得极其真挚。
4.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三、[2018安徽合肥高三三诊]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题材上都属于闺怨诗,都表现了思妇对戍边丈夫的思念之情。
B.李诗前两句采用了起兴的手法,以景寄情,委婉含蓄,有音乐美,富有民歌特色。
C.金诗塑造了一个白天睡觉、无所事事、泼辣的女子形象,打黄莺的举动显得不可理喻。
D.金诗的结构独具特色,虽仅有四句,却层层递进,句句相承,句句设疑,句句作答,读来韵味无穷。
6.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共同点,那就是“无理而妙”。请分别指出两首诗中“无理而妙”的诗句,并作简要赏析。



四、[2018贵州贵阳高三联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三)
王昌龄
关城榆叶早疏黄,
日幕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
莫教兵士哭龙荒①。

从军行七首(其六)
王昌龄
胡瓶②落膊紫薄汗③,
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④星驰封宝剑,
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①龙荒:荒原。②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③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骑的马。④明敕:明白地训示或告诫。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
B.“日暮云沙古战场”用意象“日暮云沙”比喻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
C.“碎叶城西秋月团”通过营造和烘托战场的气氛,暗示将军关注边塞安危。
D.“辞君一夜取楼兰”写出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
8.这两首边塞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五、[2018四川成都高三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寄韩潮州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浇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疼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④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的心曾和韩愈同乘兰舟,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流露出对韩愈深切的眷念。
B.颔联点出诗人与韩愈之间关山迢递,也包含了对二人同为奸佞构陷的慨叹。
C.颈联上句写险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与韩愈“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蕴相近,均突出了道路的险阻。
D.尾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地设想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空,银辉遍洒,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
10.《唐诗贯珠》评价本诗“庸肤剥尽”,请指出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并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D “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理解错误。诗中征雁象征的是边地流离失所的百姓,因此颈联表达的是诗人对百姓的关切和担忧。
2.【答案示例】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通篇采用象征手法,表面写雁,实则写人;托物言志,借雁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出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情。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杜牧的《早雁》是一首托物言志诗。通篇采用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它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表达了对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的关切。有了这些分析,便不难得出答案。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首联想象征雁遭射四散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清凉的月色映照着长安的宫殿,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中又飘过孤雁缥纱的身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子。长门宫灯光暗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又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颈联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大雁秋去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朝延上的“春风”究竟能不能将流离异地的“征雁”吹送回北方呢?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这种深切的同情,正与上联透露的无言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照。尾联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妨暂时安居潇湘一带。这是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莫厌”二字,担心南飞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3.C 尾联不是“回忆过去”,而是以“何时”抒发早日相聚再把酒论诗的愿望。
4.【答案示例】此联运用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通过对两地景色的描写,表达了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诗人在渭北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江东思念自己,此思念之情就像春天的绿树一般深茂,像天边的暮云一样郁积。前句写眼前实景,后句写想象虚貌,虚实结合,平实的景物中融汇着深深的怀想之情。
【诗歌鉴赏】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高度评价了李白的诗歌天下无敌,其诗的清新、俊逸有如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庾信、鲍照。这样忆其人而忆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两个语气助词“也”“然”的运用,让诗歌有了灵动的韵致,而不显丝毫呆板。颈联写两人各自所在地的景色,自然见出深重的离情别恨。上句写诗人对着春树想念李白,下句写想象李白看着暮云想念诗人,渭北、江东增加了空间感,春树、暮云体现了时间感,两句表达的都是诗人对李白的想念之情。诗人对李白的人和诗都十分倾慕怀念,故尾联为热切的盼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全诗在问句中结束,令人读完后,心中犹自回荡着诗人绵绵的思念之情。
5.C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当。金诗塑造的是一个思妇的形象,看似无理的动作,实际流露的是对丈夫的强烈思念之情。
【技巧点拨】对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应结合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与诗歌的情感主题等考虑,如金诗中的妇女“打起黄莺”的动作原因是“莫教啼”,而“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扰了到辽西见丈夫的“妾梦”,而不是因为无所事事、泼辣粗鲁等。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有通俗易懂、清新自然、质朴明快、优美华丽、委婉含蓄、雄浑豪迈、浓郁顿挫、尖锐讽刺等,本诗中的“黄莺儿”是儿化音,“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语言质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6.【答案示例】①李白《春思》中的“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韩”两句,春风吹入罗帐是自然平常之事,思妇却斥责这撩人思绪的春风,虽看似无理,却巧妙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②金昌绪《春怨》中的“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两句表面上看,思妇打鸟是因为鸟惊扰了她的梦,让她无法梦到丈夫,但从本质上来说,能否梦到丈夫与鸟并无关系。看似无理,却巧妙地写出了思妇对丈夫的强烈思念。
【诗歌鉴赏】《春思》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此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不通,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实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三、四两句直承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丈夫及春怀归,足慰离人愁肠。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诗人捕捉到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刹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五、六两句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春怨》这首小诗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通过一个意蕴丰富的动作性细节的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思妇对戍边丈夫的思念。首句先写一个“打起黄莺儿”的动作,然后层层递进地叙明原因。为何“打起黄莺儿”?是因为不让黄莺在枝间啼叫。为何“莫教枝上啼”?是因为黄莺的歌声惊扰了思妇的好梦。为何特别恼怒黄莺“惊妾梦”?是因为它把思妇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相见这一线可怜的希望也给无情地打消了。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不仅篇法圆净,而且在结构上也曲尽其妙。
7.B 这一句是用日暮时分像云一样的风沙形容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8.【答案示例】同:都通过对边塞战场荒凉景象的描绘,赞颂了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异:第一首还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特别是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爱护与同情;第二首则通过描写将士们英勇无畏为国出征的豪情,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强大国势与军力的自信与自豪之情。
【诗歌鉴赏】《从军行七首(其三)》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诗的一、二句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三、四句写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的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此诗以旷远苍茫的荒野战场作为背景,“黄叶”“云沙”等边塞景象更进一步烘托出边塞的荒凉,给人以满目萧然、凄凉悲枪之感。最后两句感情真挚,造句沉痛,更增悲枪之气。全诗读来颇令人感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军行七首(其六)》描写的是一位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诗的首句写这位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转写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又意在蓄势,在如水秋月的广阔清寒背景下,一身戎装的将军威风凛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一位勇武的将军形象就被传神地勾勒了出来。诗的后两句,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出了军队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
9.B “也包含了对二人同为奸佞构陷的慨叹”理解错误,“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滤流”两句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
10.【答案示例】①构思精巧。前句写途中景象,后句写潮州景象,虚中有实,落笔超逸。②取象不凡。险峰、驿路、断云、沧海、城根、老树,蕴藉深沉,境界开阔。③用字脱俗。“悬”“浸”二字,俯仰结合,形象而贴切,写出驿路艰危,海城湮湿。(或“断”“秋”二字,移情于物,写阻隔处含牵挂,写凄苦处寄关切。)
【诗歌鉴赏】此诗首联两句笔力奇横,写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甘愿陪同贬官受苦,表达了诗人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情,流露出对韩愈深切的眷念和向往的心曲。颔联“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滤流”两句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韩愈诗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贾岛则报以“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这是互诉衷曲之语。“悬”“浸”二字,一高一下,富于形象。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这是途中景色。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这是到任后的景色。“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在景物烘托中透露诗人深沉的关怀心情。写到颈联,已把坚如磐石的友情推至顶峰,诗的境界也达到了高峰。尾联则宕开一笔,别开生面:“一夕薄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这里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
此诗首联写意,颔联写实,颈联写悬想,尾联写祝福,而通篇又以“此心”二字为契机,抒写了真诚的友情。八句诗直如清澄的泉水,字字句句皆从丹田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