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授课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春江花月夜》授课课件(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07 23:0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月亮是一首悬挂在天空的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
的顶峰”。
【古今评说】

【学习要点】

 1. 流畅诵读,感悟诗歌。

2. 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画面美、情感美、哲理美的融合。

3. 分析古典诗歌中的特定意象。
春江花月夜朗诵
感知这首诗写了什么
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亮运行的几种状态?
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月出到月悬,诗人看到了什么?
孤月悬空,诗人思考到了什么?
月徘徊到月落,诗人联想到了什么?
梳理脉络
景物美
哲理美
情感美
月下美景
月下沉思
月下情思
“月”贯穿全诗。
脉 络
感知全诗, 划分层次
(1——8句)
(9——16)
(17——36)




夜 月下之景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画意
月下之思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哲理
月下之情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诗情
【赏景】研读1-8句。
1.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请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所感受到的这幅图的画意,并体会本段写景的特点。
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否可以将“生”改为“升”?
鉴赏诗歌,不能简单的翻译诗句,而是通过诗句的理解,加之想象和联想再现诗的意境,或复原画面,或再现场景,再用优美的文字表述出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也看不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否可以将“生”改为“升”?
“升”只是平常不过的自然景象,平淡无奇。
“生”: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极富动态美,意境雄浑阔大,是诗中的传神之笔。
本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
画面清丽,色泽柔和——良辰美景
(1)紧扣题目写作,开篇就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
(2)景物极多,但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由大到小,由远到近,层次分明地一一展开。
(3)意境——幽美恬静
【议理】研读9-16句
作者面对这么美好的景发出了怎样的思考?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理解大意,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哲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看见长江为流水送行。
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哲理美
个体生命虽有限,但一代一代连续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生命的延续。不像这明月,永远只是一个样子。诗人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答了这个令人类永远感伤的宇宙命题。
这静谧的春江花月之夜,本该是月圆人也圆的时候,"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但是,或许人生总是充满缺憾,总是甘少苦多、乐短愁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阳晴圆缺",而且,欢乐时光总是容易逝去,愁苦悲痛长长留恨心间。于是诗人自然又由对宇宙人生的深远哲思,回想到世间最普遍、最动人,也是最难排解的相思愁情!
请找出承接上文与启发下文的文字。
【抒情】研读17-36句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青枫浦:一名双枫浦。这里泛指离别地点。
胜: 能承担,能承受。
扁舟子:飘泊江湖的游子。
(1)此四句总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两地思念。
(2)思妇怀远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赏析“徘徊”
“徘徊”用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同时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但此种做法却惹得思妇更为思念。
赏析“卷不去”“拂还来”
思妇想“卷去”“拂去”这有点惹人愁思的清辉,可是“卷不去”“拂还来”。将相思之苦写得如此形象逼真,生动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迷惘之情。
赏析“鸿雁”“鱼龙”
“此时相望不相闻”写月光引起的情思让思妇难以入眠,生发托月传情的痴心。可是鸿雁长飞,月华难递;鱼儿跃动,只见阵阵波纹。向来有传信功能的鱼雁都无法传情,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3)游子思归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如何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
本段文字如何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
伤情的意象:春梦、落花、流水、月落
情感内容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回顾全诗结构
(1——8句)
(9——16)
(17——36)




夜 月下之景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画意
月下之思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哲理
月下之情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诗情
  贯穿全文的是一“月”字,在诗中,月已不再是月,而成了一种情感的载体,这就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明月情结。
“月” 是全诗的灵魂:
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景物描写的主体
哲理思考的凭借
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
全诗扣住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花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

  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
  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文字赏析
自古以来,春、江、花、月、夜就与诗歌结下了解不开的意象情愿,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伤春”、“叹花”之诗咏,已形成了一条连绵不断的“文脉”。
杜甫有“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欧阳修《蝶恋花》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晏殊《浣溪纱》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李清照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那无尽的江水又是中国文人伤春叹花的绝好伴侣。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春如流水,逝而远去。“春江”之川流,更使人嗟叹不已。李煜《虞美人》则是绝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正是以其超越古今的口吻,滔滔无尽的气象,震憾着无数骚人墨客的心灵,成为失魂落魄之人的哀叹!
在中国文人看来,花之迅速凋落,乃是“人之生死、事之成败、物之盛衰”的“缩写”。“它的每一过程,每一遭遇,都极易唤起人类共鸣的感应。”
张若虚之“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闻一多)的《春江花月夜》,更是如此。正如闻一多先生评云:诗中“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神奇的永恒前面,诗人似乎没有憧憬,没有悲伤,只有错愕与无奈!

一 、诗中多处用了比喻
“月照花林皆似霰” (明喻)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并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有机的联系。“空里流霜不觉飞” (暗喻),是抬头仰望所见。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虽则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
二、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三、运用拟人手法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
“可怜楼上月徘徊”,“徘徊”将明月拟人化,既写出明月光影明灭的自然属性,又将明月人性化,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因而陪伴在思妇身旁,久久徘徊,不忍离去。
人多情而物无情,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的感情移植到物身上,使物也饱含深情。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四、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一、构思精巧
  以“月”为中心,纵横联系,作为抒情写景的线索,作者一面以明月初升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一面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全体和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使全诗显得神气凝聚,浑然一体。
二、在语言风格上,既有民歌的清新明朗,又有文人的婉丽华美。
顶真句法、问答句式,双声叠韵词语的运用使《春江花月夜》具有浓郁的民歌情调,给人一种续续相生,摇曳多姿的感觉。
词藻华美,音韵婉转,具有文人诗的风味。

三、整齐而带有变化的章法
  《春江花月夜》写的是静谧的夜晚,不能用李白《蜀道难》的句式大开大合,为了表达宁静的气氛,此诗在章法上追求整齐,但过于整齐就显得呆板沉闷。因此在章法上,《春江花月夜》诗整齐而颇具变化。
《春江花月夜》诗共36句,像9首绝句组合而成,显得整齐匀称,但每过一绝,韵律和内容却有变化、发展。
  在句法上,整句、散句反复串插使用,排比、对偶代表着整齐和谐,排比对偶穿插在散句中,富于变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