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讲 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08 10:0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讲 课外文言文阅读
【真题挑战】
1. (2018·北部湾经济区)古诗文阅读。(6分)
田猎之获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①。惟②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③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氏春秋·不苟论》)
【注释】①州里:乡里。②惟:思,考虑。③疾:奋力,用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2分)
①齐人有好猎者  好:喜欢,爱好
②狗良则数得善矣 则:就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不只是打猎,各种事情都是如此。
(3)齐人“田猎之获,常过人矣”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原因:“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奋力耕作,富裕起来,然后买到好的猎狗。)
启示:做事如想获得理想的效果,必须努力具备必要的条件,否则,美好的愿望就难以变为现实。
2. (2018·梧州)课外文言文阅读。(7分)
卫南之战
泽①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②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③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入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选自《宋史》)
【注释】①泽:宗泽,南宋将领。②云:报告。③生兵:新兵。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今日进退等死 同样
②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 比
(2)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根据句意“士兵知道总会一死,全都以一当百,斩杀敌人数千。金人大败。”来划分即可。)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宗泽在卫南之战中取胜的原因。(2分)
善于鼓舞士气,又能审时度势、灵活用兵。
3. (2017·桂林)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5)题。(11分)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节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释】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B )(2分)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B项“其”表反问语气,其他项中的“其”是代词。)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2分)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A项“移”是“改变”的意思。)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笔,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描写观者是为了衬托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4)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市场上围观的人哪里是南,哪里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5)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
孟子“大丈夫”论断表现在志向坚定不轻易改变,不受生死、钱财、地位和淫威的压迫,有操守,能舍生取义。文天祥坚持抗击元朝,志向坚定,将生死置之度外,表现了他大丈夫的一面。
4. (2016·来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予:你,代词。 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得之则生(则:就)
B.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C.今谓人曰(谓:叫)
D.何故(故:原因,缘故)
(谓:对……说。)
(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甲】文选自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
B.【乙】文的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墨子对自己言行的辑录。
C.【甲】文的“箪”是指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乙】文的“冠”是指帽子。
D.【甲】【乙】两文都属于先秦诸子散文,句子长短不一,富于文采和气势。
(《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甲】文中的“本心”即舍生取义之心。
B.【乙】文主要是围绕“万事莫贵于义”这个观点展开论述。
C.【甲】【乙】两文“义”的内涵都是指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D.【甲】文运用举例、对比的方式说理,通俗易懂;【乙】文则运用比喻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证,把道理说深说透。
〔【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舍鱼而取熊掌这个比喻来阐述舍生取义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和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天下不如生命珍贵,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万事莫贵于义的中心论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3分)
①这万钟俸禄如果不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义就接纳了,这样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②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3分)
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
5. (2015·钦州)文言文阅读。(1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①垂崖;叠石为蹬②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③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④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⑤。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节选自朱熹《百丈山记》)
【注释】①控:连接。②磴(dèng):山道的石阶。③循:顺着、沿着。④淙:形容水流动的声音。⑤山门:寺院。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
A.下见小潭      自高淙下
B.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能容十许人
C.心乐之      山之胜盖自此始
D.佁然不动     然前瞰涧水
(A项的“下”分别为“向下”和“流下”;B项的两个“许”都是表示约数;C项的“之”分别为“代词,代这件事”和“助词,的”;D项的“然”分别为“……的样子”和“但是”。)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 )(2分)
A.卷石/底以出  B.皆若空游/无所依  C.登百丈山/三里许  D.其声/溅溅然
(正确的断句为:卷石底/以出。“石底”是句子主语,不能分开。)
(3)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甲】文语言凝练,用“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描画了树木、茎蔓的种种姿态。
B.【乙】文详写了百丈山上的石磴和小涧,而略写了山门处的景致,这样的安排详略得当。
C.【甲】【乙】两文都属于山水游记,都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寓情于景。
D.【甲】文描写潭水的清澈,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乙】文则从正面描写的角度来突出涧水的清澈。
(【乙】文详写的是百丈山上的小涧,并没有详写石磴。)
(4)请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鱼儿)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
②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涧边)都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古木,即使在盛夏正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
【模拟训练】
A组
1. (2018·陕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贾(gǔ):做买卖。②召(shào)忽:齐人。与管仲一起事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也自杀。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吾始困时(   贫困  )
②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谋划  )
③知时有利不利也(   时机  )
④吾尝三战三走(   逃跑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D )
A.分财利多自与/吾与汝毕力平险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至于负者歌于途
C.召忽死之/辍耕之垄上
D.生我者父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项都是“代词,……的人”。A项为“动词,给/介词,和,跟”。B项为“介词,被/介词,在”。C项为“句末调节音节,无实义/动词,往,到……去”。)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愧之心,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而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耻辱。
(4)选文中的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
鲍叔是一个轻利重才、知人识人的贤士。
2. (2018·长沙)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戚继光①,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②。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③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④,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⑤,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⑥,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⑦均为名将。(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⑧,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⑨。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有删改)
【注释】①戚继光:祖籍山东牟平,明朝抗倭名将。②卫指挥佥事:官名。③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地设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④慓悍:矫捷勇猛。⑤薮泽:湖泽。⑥审步伐便利: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⑦大猷:俞大猷,明朝名将。⑧飚发电举: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⑨并著声:都有突出的声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通经史大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乃因地形制阵法/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C.赏罚信/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D.名更出大猷上/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A项都是“动词,通晓,理解”的意思。B项为“动词,摆列/名词,规模”。C项为“名词,信用/动词,相信,信任”。D项“介词,在/动词,说出”。)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A.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B.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例句的“之”是“代词,指俞大猷”。A项的“之”是“代词,指齐军”。B、D两项都是“结构助词,的”。C项的“之”是音节助词,起到凑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故选A。)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戚继光)请准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从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
(4)“戚家军”为什么会名闻天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选文中戚继光的形象特点。
“戚家军”名闻天下的原因:①军队训练严格;②根据地形地势摆列阵法;③武器装备精良。戚继光形象特点:知识渊博、文武双全、坚毅果断、军纪严明、赏罚分明、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3. (2018·广东)
初,敦①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王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②将入,导呼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及出,导犹在门,又呼。不与言。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敦既得志,问导曰:“周、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
(节选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有删改)
【注释】①敦:王敦,王导的堂兄。②(yǐ):周,字伯仁。曾投奔王敦,与王导交好。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敦之举兵也/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直入不顾/直截了当
C.不与言/客从外来,与坐谈
D.南北之望/望尘莫及
(C项都是“和,跟”的意思。A项为“兴,起/选拔,任用”。B项为“径直/直接”。D项为“有名望的人/看”。)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
(3)结合选文,说说王导为什么“悲不自胜”。
王导因为当年误以为周见死不救,在王敦要诛杀周时没有开口相救。后来才得知周尽力相救的真相,强烈的负罪感使他悲不自胜。
4. (2018·长春)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子经①,尝作《通鉴续编》,书宋太祖废周主为郑王②,雷忽震其几。子经厉声曰:“老天便打折陈桱之臂,亦不换矣。”后三日,子经因昼寝,梦至一所,类王者居。有人入报:“陈先生至矣!”其中坐者衣黄袍,起坐待之,曰:“朕何负于卿,乃比朕于篡③邪?”子经心知其为宋祖,对曰:“陛下欲臣死,即死耳。史贵直笔④,不可易也。”遂惊寤。
(选自《古代小说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有删节)
【注释】①陈子经:陈桱,明初史学家。②宋太祖废周主为郑王: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取得政权,废周主为郑王。③比朕于篡:把我与篡位者等同。④史贵直笔:史官贵在秉笔直书,无所避忌。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子经因昼寝 (  睡觉  )
②不可易也  (  改变  )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陛下欲臣死,即死耳。
陛下想要臣死,臣立刻就死罢了。
(3)这个故事借梦境塑造了陈子经怎样的形象?
正直,秉笔直书,无所避忌的大无畏精神。
5. (2018·江西)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②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③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节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①干:这里是劝说的意思。②宫:酷刑的一种。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③让:责问,责备。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羡/施氏之有    B.孟氏/之一子之秦
C.当今/诸侯力争  D.遂/宫而放之
(B项正确朗读节奏为“孟氏之一子/之秦”。)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抚(   安抚,抚慰  )
②反(  通“返”,返回   )
③愠(   生气,发怒  )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他的(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兵法劝说卫侯。
②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现在放弃的,以后也许会用到。
(4)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①天下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处理事情要随机应变。②他人的成功经验不能盲目照搬。③做事应适应形势,抓住机遇。④劝说他人时要了解对方的需要。
B组
6.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记六一①语
顷岁②,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③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六一:与文中的“欧阳文忠公”“此公”都指欧阳修。②顷岁:近年。③指擿:批评指正。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格外有意味。
(3)本文所记欧阳修的写作主张,至今仍有价值,请概括。
①勤读书;②多写作;③不急于求成;④多反省。
参考译文:近年来,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格外有意味。
7.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第(1)~(4)题。
王蓝田①性急,尝食鸡子②,以筯③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④口中,啮⑤破即吐之。
谢无奕性粗强,以事不相得,自往数王蓝田,肆言极骂。王正色面壁不敢动。半日,谢去。良久,转头问左右小吏曰:“去未?”答曰:“已去。”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
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⑥。文度曰:“故应让杜、许⑦。”蓝田云:“汝谓我堪⑧此否?”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⑨不如我。”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王蓝田:名述,袭爵蓝田侯。后文的“文度”为其子。②鸡子:鸡蛋。③筯(zhù):筷子。④内:通“纳”。⑤啮(niè):咬。⑥事行便拜:授官的诏书一下达就立即接受。⑦故:或许。杜、许:不知何人,应为当时有名望的两人。⑧堪:能够胜任。⑨定:到底。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复于地取内/口中 B.啮破/即吐之
C.谢无奕/性粗强 D.事行/便拜
(复于地取/内口中)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瞋(   同“嗔”,发怒的意思 )
②数(   诘责,数落    )
③阙(   缺少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
鸡蛋在地上不停地旋转,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鞋齿踩,又没有成功。
②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既然说能胜任,为什么又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终究不如我。
(4)结合三则短文内容,说说王蓝田是一个怎样的人。
王蓝田性格急躁,但懂得忍让(宽容别人),为人坦率。
参考译文:王蓝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拿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木屐踩,又没有踩到。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谢无奕性情粗暴固执,因为一件事彼此不合,亲自前去数落蓝田侯王述,肆意攻击谩骂。王述表情严肃地转身对着墙,不敢动。过了半天,谢无奕已经走了很久,他才回过头问身旁的小官吏说:“走了没有?”小官吏回答说:“已经走了。”然后才转过身又坐回原处。当时的人赞赏他虽然性情急躁,可是能宽容别人。
王述升任尚书令时,诏命下达了就去受职。他儿子王文度说:“本来应该让给杜、许。”王述说:“你认为我能否胜任这个职务?”文度说:“怎么不能胜任!不过能谦让一下总是好事,礼节上恐怕不可缺少。”王述感慨地说:“既然说能胜任,为什么又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终究不如我。”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1)~(5)题。
【甲】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须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1)解释加点的实词。
①略无阙处    (  通“缺”,中断 )
②属引凄异 (   延长   )
③二人对酌 (   饮酒   )
④越钱塘,绝长江 (   横渡   )
(2)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C )
A.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不能察,必以情
D.乙翁欲扶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A项“有时/或者”;B项“所以/学过的知识”;C项都是“即使”;D项“代词,甲翁/到”。)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②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5)①《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②《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参考译文:【乙】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县里。(两人之间)非常亲近和睦。甲翁的妻子和孩子早离开了,只有他自己罢了。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翼、雍一带游览,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我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了。”乙翁说:“你的话错了!以前的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多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江,横渡长江,走到泰山的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您搀扶。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养 生
[宋]苏轼
【甲】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①。有尊客,盛馔则三之②,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乙】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③。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④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安步自佚⑤,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节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2007年版)
【注释】①一爵一肉:喝一爵酒,吃一种肉食。爵,古代的酒器。②盛馔则三之:丰盛的饮食就增至三倍。③奉传:恭敬地传播。④刍豢(huàn):代指美味的肉食。⑤佚(yì):安逸,舒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C )
A.
B.
C.
D.
(A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B项“听说/名声”;C项都是“吃”;D项“美味/认为……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
主人不听从却超过这个标准的,(我)就制止(他)。
②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
像这样(做)可以说是善于对待穷困,但是在养生之道上就不够了。
(3)【甲】【乙】两段中作者所提出的养生之道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两段相同处在于都强调了安分知福、俭以养生。不同处在于【甲】段着重从节食的角度谈养生,而【乙】段着重从求道的角度谈养生。
参考译文:【甲】东坡居士(我)从今以后,(每顿)不超过一爵酒,一种肉食。(家里)有尊贵的客人,丰盛的饮食就增至三倍,可以减少一些,但不能增加。有请我赴宴的朋友,提前把这个标准告诉他,主人如果不按照这个标准超过了,(我)就劝止(他)。一是安守本分来怡养福运,二是让胃宽松来蓄养道气,三是节省开支来聚养家财。
【乙】我听说战国时代有一种处方,我用了有效果,所以恭敬地呈给(您)。这个药方只有四味:一是平安无事当作显贵;二是早早休息当作富裕;三是缓步徐行当作车马;四是推迟用餐当作美味。已经饿了再吃,蔬菜(的美味)超过珍馐,吃饱之后,即使再美味的肉食摆满眼前,也希望早一点撤去。像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对待贫困了,但对于养生之道就不仅如此了。缓步徐行让自己安逸舒服,推迟用餐享受饭菜的美味,难道还要(把安步与晚食)当作车马和美味吗?车马和美味如在胸中,因此才会有这样的看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