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 讲 说明文阅读
【真题挑战】
1. (2018·北部湾经济区)现代文阅读(一)(每小题2分,共6分)
炎黄子孙的情意结——中国结
采薇
①中国结作为我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渊源久远,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最初,古人的铜镜背后一般都有绳纽,可以系上绳饰,方便手持。后来,窗帘、帐钩、笛箫、香袋等下方常系有美观的装饰结。几千年来,这些美丽的绳结代代流传,它们从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为今天精致的艺术品。因其外观对称精致,符合我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从《红楼梦》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的描写来看,中国结在清代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装饰品,而且已经不局限在女性服饰之中。只不过那时不叫“中国结”,而叫“络子”。
②中国结包含着非常多变且丰富的结绳工艺,有同心结、团锦结、双线结、十字结、吉祥结等,其工艺之精妙令人啧啧称奇。中国结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和丰富多样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北京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中,中国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深受各国朋友的喜爱。
③中国结的编制大致可分为基本结、变化结及组合结三大类,它们具有共通的编结原理,可归纳为基本技法与组合技法。基本技法是以单线条、双线条或多线条来编结,运用线头并行或线头分离的变化,做出多彩多姿的结或结组。而组合技法是利用线头延展、耳翼延展及耳翼勾连的方法,灵活地将各种结组合起来,完成一组组变化万千的结饰。
④一件结饰讲究整体美,不仅要用线恰当、线纹平整、结形匀称,结与饰物还要搭配协调。选线时要注意色彩,若为古玉一类的古雅物件配编中国结,应选择含蓄的色调,诸如咖啡色或墨绿色;若为一些色彩单调、深沉的物件编中国结,夹配少许金、银或亮红等色调醒目的细线,会使整个结饰有生气灵动之感。除了用线,一件结饰还包括镶嵌的圆珠、管珠等坠子,以及各种金银、玉石、珐琅等饰物,如果选配得当,整件结饰会显得更加璀璨夺目。
⑤中国结丰富多样的图案样式常常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如最常见的同心结寓意白头偕老,永结同心;团锦结寓意花团锦簇,前程似锦;双线结寓意财源广进……那车前窗上挂着的红红的平安结寄托着家人温馨的祈愿。在新婚仪式上装饰的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一根长长的丝线,曲曲折折中表达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一串中国结就是一串代代相传的祝愿。
⑥中国结所展现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审美内涵。对炎黄子孙而言更有着独特的寓意。绳线曲折回环、紧密相连,正如炎黄子孙紧密团结、心连一处。如今,中国结随着华人的脚步走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逢我国传统佳节,都能看到红红火火的中国结。无论是海外游子,还是驻守乡土的亲人,对所有华人来说,挂起中国结的地方就是家。
(选自《初中生阅读》2018.01,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结”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中国结为我国所特有,它是上古时期就已出现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历史悠久。
B.中国结得名的原因与其外观对称精致有关,它符合我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
C.中国结在编结原理相通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技法编结出类型不一、各具特色的结饰。
D.中国结在《红楼梦》中有记载,清代称其为“络子”,是当时流行的女性专有饰品。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辨析。D项“是当时流行的女性专有饰品”是错误的。)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题目点明说明对象,揭示文章内容,指出中国结与炎黄子孙的关联,富有吸引力。
B.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一般”,表示绳纽出现的频率,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中国结图案寓意丰富美好。
D.本文按逻辑顺序介绍中国结的起源、得名、工艺、编制、搭配及图案寓意等相关知识。
(本题综合考查了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顺序等内容。C项表述错误,第⑤段画线句没有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B )(2分)
A.中国结以其独特的神韵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唯一象征,北京申奥时深得各国的青睐。
B.为达到整体美的效果,古玉一类的物件应配编含蓄色调的结,要讲究搭配的协调性。
C.结饰变化万千靠组合技法,此法利用线头并行、耳翼延展及勾连,将各种结灵活组合。
D.中国结蕴含炎黄子孙团结一心的独特寓意,所以,挂有中国结的地方就有华人家庭。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与辨析。A项中的“唯一”不符合实际;C项表述不准确,“结饰变化万千”靠的是基本技法与组合技法;D项中的“挂有中国结的地方就有华人家庭”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实际。)
2. (2018·河池)说明文阅读。(4分)
还能不能愉快地吃烤肠?
①烤肠自问世以来,即使品味、质量毁誉参半,但依然在短时间内成为最受中国人欢迎的小吃之一,创下过年销售18亿根的惊人纪录。
②熟透的烤肠色泽红润、通体饱满有弹性,让你感觉不吃下它就会对不起你的胃。烤肠的外表为什么这般诱人?除了色素以外,主要还是亚硝酸钠的功劳。
③亚硝酸钠的外观及滋味都与食盐相似,肉制品中允许限量使用,主要起两个作用:防腐和护色。亚硝酸钠可以延长肉制品的保存期,亚硝酸钠和肉中的血红素结合形成粉红色的亚硝红素,烹熟后的肉便呈粉红色。
④虽然亚硝酸钠对食品保存有一定好处,但它并不是善茬。人体吸收过量亚硝酸钠会影响红细胞运作,令血液不能运送氧气,让人因缺氧而死。一般情况下,亚硝酸钠的致死量为__22毫克/千克,如:对于一个体重为 50千克的人来说,食用1.1克就有可能死亡。亚硝酸钠如果和胺类物质(由肉里的蛋白质分解产生)在胃里相遇,会变成强力致癌物质亚硝酸胺。
⑤亚硝酸钠虽然有毒,但微量的亚硝酸钠对人体是不会产生伤害的。所以国家对加工肉制品中添加的亚硝酸钠的剂量有严格的要求:火腿肠、灌肠肉等加工肉制品中的亚硝酸钠≤30毫克/千克。欧洲研究显示,过量食用加工肉制品会使死于心脏病的风险增加72%,研究界定加工肉制品每天摄入量超过160克为“过量食用”。所以加有亚硝酸钠等添加剂的烤肠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有限度。
⑥其实,撇开添加剂,我们来看烤肠的肉质本身,形势也不容乐观。论营养价值,烤肠等加工肉制品比新鲜肉差很多。
⑦综上所述,食用加工肉制品的风险毕竟存在,在解馋和规避风险之间如何选择,就得你自己权衡了。 (选自《学语文之友》,有删改)
(1)下列对说明文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第①段画横线句中的“之一”起限制作用,表明只是其中的一种。
B.第③段画横线句属于生动说明。
C.第④段画横线句中的“一般情况下”改为“通常情况下”,不影响表达效果。
D.第⑤段画横线句中的“微量”一词不能删掉,删掉后不符合实际。
(本题考查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的语言特点,这里虽然用了表示色彩的词,但依然属于平实说明。故选B。)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从说明对象看,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
B.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本文是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C.只要每天食用不超过三两,烤肠其实还是很好的营养来源。
D.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说明文文体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文中只说“每天摄入量超过160克为‘过量食用’”,具体食用多少还要根据个人的体重及身体状况来定。)
3. (2018·梧州)现代文阅读(一)。(6分)
AI是如何做决策的?
吕之品
①最近一段时间,AI(人工智能)被炒得神乎其神,似乎它无所不能。但事实上,据社交网站“脸谱”披露,要想欺骗AI把某个不存在的东西当作真实存在,比你想象的要容易得多。
②譬如,在一张高清晰度的图片中,随机地降低某些地方的像素。这么一点微不足道的变化,人眼根本难以觉察,也不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但AI却能觉察出来其中的差异,并因此严重干扰了判断,比如说把图中的猫误认作了狗。
③这个低级错误揭示出当前AI的一个重大缺陷:太拘泥于细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让无谓的细节影响了对整体的判断。如果这个弱点被黑客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他们将能够操纵无人驾驶汽车狂奔,无视红绿灯;或者让犯罪嫌疑人轻易躲过AI控制的监控摄像头。
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先去了解AI是如何自我学习,如何做决策的,但这一直是个难题。因为AI在自我学习过程中,经过海量的数据训练之后,会自创一套决策规则,但它最后创立的规则到底是什么,这对于AI的设计者有时候都是一个谜。这一点其实跟人也是相似的。譬如,老师在课堂上向你传授知识,但你是如何把这些知识点组织起来的,他也不见得清楚。
⑤最近,美国布朗大学的克里斯·格林和他的同事开发了一个系统,有望突破这个困难。这个系统能够分析,当AI对一个图像做判断时,它是根据图像的哪一部分做出判断的。为开发这个工具,研究小组用数码噪声依次替换图片的一部分,看看这样替换之后,是否会对AI的判断产生影响。如果AI改变了判断,那说明图片的这块区域可能正是影响AI判断的关键所在。
⑥格林在给图片分类的一个AI上测试了他的系统。这个AI被训练把图片分成10个类,包括飞机、鸟、鹿和马等。格林的系统能够暗中查看,当AI对图片进行分类时,什么是它所倚重的,什么是被它忽略不计的。结果表明,AI先是将图片上的物体分解成不同的元素,然后搜索图片中的每一个元素以确定把图片归到哪一类。
⑦举个例子。当AI观察马的图片时,它首先关注的是其腿部,然后,寻找它的头部。在观察鹿的图片时,它也采用类似的办法,不过在关注了鹿的腿部之后,它接下去搜寻的不是头,而是鹿角,因为鹿角是最能把鹿跟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所以鹿角被置于优先的地位。至于图片的其他地方,则被AI完全忽略了。
⑧从这里我们看出,AI做决策的过程迥异于我们人类。我们是不会如此拘泥于局部的。面对一张鹿的图,即使把它的角打上马赛克,我们也还是可以根据分叉的蹄子认出鹿来的,但对于“死板”的AI,它很可能就把它认作驴了。
⑨格林的软件可以帮助我们测试现有的AI,以便确保它们下判断时,关注的是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这对于改进AI有重要的价值。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8.05B,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本文说明内容的一项是( B )(2分)
A.AI的重大缺陷 B.AI发展的前景
C.AI决策的过程 D.AI决策的特点
(第①至③段说明了AI的重大缺陷,第④至⑥段说明的是AI决策的过程,第⑦⑧段说明的是AI决策的特点。所以B选项“AI发展的前景” 不是本文说明的内容。)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AI太拘泥于细节,会一叶障目,影响对整体的判断。
B.除设计者外,AI的决策规则不易被人所知。
C.格林软件的出现才让我们认识到AI有重大缺陷。
D.AI在进行决策时,其决策过程是一成不变的。
(根据第③段“这个低级错误揭示出当前AI的一个重大缺陷:太拘泥于细节” 可知A选项正确;B选项根据第④段可知“除设计者外,AI的决策规则不易被人所发现” 说法错误;C选项根据第①至③段的内容可知该说法不正确;D选项根据第⑥段可知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文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AI是如何做决策的。
B.文章是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C.第⑤段加点词“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第⑦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和分类别。
(本题考查说明文的主要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语言。根据第⑦段可知,此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AI做决策的过程,此段没有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4. (2018·桂林)阅读《你了解太阳吗?》一文,完成(1)~(3)题。(每小题2分,共6分)
①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②天文学家把太阳结构分为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两大部分。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太阳核心、辐射区、对流层3个部分;大气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
③太阳的核心区域很小,半径只占太阳半径的1/4,但却是产生核聚变反应之处,是太阳的能源所在地。
④太阳内部0.25~0.86个太阳半径区域称为太阳的辐射区。辐射区约占太阳体积的一半。太阳核心产生的能量,通过这个区域以辐射的方式向外传输。
⑤对流层处于辐射区的外面。由于巨大的温度差引起对流,内部的热量以对流的形式从对流层向太阳表面传输。除了通过对流和辐射传输能量外,对流层的太阳大气湍流还会产生低频声扰动,这种声波将机械能传输到太阳外层大气,从而产生加热和其他作用。
⑥对流层上面的太阳大气,称为太阳光球层。太阳光球层是一层不透明的气体薄层,厚度均500千米。它确定了太阳非常清晰的边界,几乎所有的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来的。
⑦色球层位于光球层之上,厚度约2000千米。由于色球层发出的可见光总量不及光球层的1%,因此人们平常看不到它。只有在发生日全食时,即食既之前几秒钟或生光以后几秒钟,当光球所发射的明亮光线被月影完全遮掩的短暂时间内,才能看见在日面边缘呈现出狭窄的玫瑰红色的发光圈层,这就是色球层。
⑧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由高温、低密度的等离子体组成。亮度微弱,在白光中的总亮度比太阳圆面亮度的1%还低,相当于满月的亮度,因此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展现其光彩,平时观测则要使用日冕仪。日冕的温度高达百万度,其大小和形状与太阳活动有关,在太阳活动极大年时,日冕接近圆形;而在太阳活动宁静年则呈椭圆形。广义的日冕可包括地球轨道以内的范围。
⑨从太阳的结构我们了解到,太阳虽然看似一个大火球,实际上它的能量是来源于太阳核心区域的核聚变反应。随着核聚变反应的不断发生,太阳的燃料也在不断地消耗,太阳究竟会不会永久存在呢?
⑩其实,太阳只不过是宇宙中不计其数的恒星之一,它有自己的寿命,最终也会死亡。有数据显示,这个生命期开始于大约46亿年前,还将延续45至55亿年,之后,它将因耗尽氢燃料和氦燃料,坍缩成一颗白矮星。
(来源:新华闻 2018-05-27,有改动)
(1)对全文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内容的层次划分。第①段的中心句为第一句,单独划分为第一层。然后根据排除法排除选项AD;第②段围绕太阳结构描述,划分为第二层。故选C。)
(2)对下面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列数字)
B.太阳的核心区域很小,半径只占太阳半径的1/4。(作比较)
C.对流层上面的太阳大气,称为太阳光球层。(下定义)
D.在太阳活动极大年时,日冕接近圆形;而在太阳活动宁静年则呈椭圆形。(摹状貌)
(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选项A、B、D正确,C选项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2分)
A.太阳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太阳的核心区域。
B.太阳是宇宙中众多的恒星之一,也有寿命,现在的太阳正处在“中年”时期。
C.日冕的温度很高,但亮度微弱,因此,即使在日全食时也难展现其光彩。
D.“几乎所有的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来的。”“几乎”从范围上进行限制说明。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根据第⑧段可知,C选项错误。)
5. (2018·百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6分)
如何保存未来数据
任志方
①数千年来,人类一直在用各种手段保存信息。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人类存储的数据量出现了极大增长,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记忆越来越多地以数字形式储存在我们的硬盘里或“云端”,但这些数据的寿命却很短,甚至长不过我们的一生。如何才能将这些数据长期保存不丢失?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正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②2017年2月,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的数据存储技术,利用玻璃中的微型纳米结构去编码信息。基于这一技术,标准尺寸光碟能保存约360TB的数据,而在温度190℃左右的环境中可维持长达138亿年,这一时间和宇宙的历史相仿,是地球年龄的近3倍。
③这一技术被称作“五维数据存储”,它最初发表在2013年的一篇论文中。自那时以来,科学家不断推动这项技术的优化发展,最终要实现商用。
④五维光碟能使用位于玻璃碟片内的微型物理结构(即“纳米格栅”)保存信息,通过读取折射的激光能够呈现5种数据状态,这也是这种技术名称的来源。利用激光技术设备,可以知道纳米格栅的方向、激光折射的强度以及用X、Y、Z轴表示的空间中的位置。因此,相对于传统光碟,五维光碟的数据存储密度更大,例如传统的蓝光光碟能保存128GB的数据,而五维光碟存储的数据量是蓝光光碟的3000倍,即360TB。
⑤由于玻璃是一种坚固的材料,只有很高的温度才能导致玻璃熔化或变形,而玻璃又有着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因此,这种五维光碟能确保数据在非常长的时间里保存,不会丢失。
⑥在五维光碟长期保存数据信息的情况下,如何使这些数据信息让未来的人解读?那就是保存所有的软件,存放在云端的服务器上,使它们永不过时,就好像博物馆一样,只不过这个博物馆是数字形式的。通过对软件的数据内容和操作系统做一个快照,然后进行长期保存。在未来漫长的时间中,这些快照还需要根据当时的技术环境,从一个云端移到另一个云端,方便任何需要者使用。
⑦五维数据存储技术对人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尤其对图书馆和博物馆未说更有潜力。科学家认为,这一技术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商用。尽管在五维光碟中记录信息还需要用到成本高昂的实验室激光设备,但光碟数据的读取并不困难,南安普顿大学的科研团队表示,类似DVD播放器的五维光碟读取设备将在未来几十年面市。
(摘自《意林》2018年1月下,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说明对象的概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C )(2分)
A. 未来数据 B. 硬盘或“云端”
C. 五维数据存储技术 D. 图书馆和博物馆
(该项为本文的说明对象。)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D )
(2分)
A. 2013年以来,科学家不断推动“五维数据存储”技术的优化发展,最终要实现商用。
B. 五维光碟的数据存储密度比传统光碟大,它存储的数据量是蓝光光碟的3000倍。
C. 在五维光碟长期保存数据信息情况下,未来的人可通过云端服务器上的软件,解读过去的数据信息。
D. 五维数据存储技术对图书馆和博物馆来说很有潜力,五维光碟读取设备将在未来几年面市。
(“未来几年”与原文“未来几十年”不相符。)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 本文的结构形式为“总—分—总”,七个自然段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
B. 第②段中运用的“约”“左右”“近”等概数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 第④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五维光碟的特性。
D. 第⑤段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先说明玻璃具备坚固性和化学稳定性的原因,再说明五维光碟能长久保存数据的结果。
(结构形式应为 “总—分”,七个自然段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
6. (2017·来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6分,每小题2分)
超级高铁
①从纽约到北京仅需两小时,这种交通工具听起来像是科幻大片才会有的神器。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日前报道,美国Hyperloop运输科技公司计划明年在加利福尼亚首建一条五英里的高铁轨道,把科幻故事变成现实。
②Hyperloop超级高铁计划具有一套全新的运输概念体系,人们坐在胶囊一样的舱内,然后驾驶舱就像炮弹一样被发射至目的地。Hyperloop是一种革命性的交通系统,它能够让胶囊车厢在特制的管道里以800英里/时(约等于1287千米/时)的速度运行,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特斯拉CEO伊隆·马斯克在2013年提出。
③这种列车比飞机还快两倍,能耗不到民航客机1/10,噪音和废气污染及事故率接近于零。由于管道是密封的,因此可以在海底及气候恶劣地区运行而不受任何影响。整套系统低摩擦、低耗能,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就能提供日常的用电,乘客搭乘的“豆荚”舱,也不用像飞机一样,需要按时间来搭乘,而是随到随走。
④每一个“胶囊”重达183千克,长4.87米,能容纳4至6名乘客,还有存放行李的货厢。连接两个目的地的管道跟高速铁路一样,会搭建在地上。按照预想的规划,这样的管道或许可以“附着”到既存的高速铁路架桥上,以节省路线资源与基础设施搭建成本。
⑤这种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Evacuated Tube Transport)项目的动力供应采用的是磁悬浮技术。其原理是建造一条与外部空气隔绝的管道,将管内抽为真空后,在其中运行磁悬浮列车等交通工具。整台梭子处于一个几乎没有摩擦力的环境中,运行起来“嗖嗖”的。
⑥据预计,其速度可以达到22 500千米/时以上,可大大缩短地球表面任意地点间的时空距离。保守估计,乘坐这种列车,华盛顿至北京仅需2小时左右;旧金山到洛杉矶24分钟;纽约到洛杉矶45分钟;用数小时就可完成环球旅行。本地旅行速度达每小时350千米,城际间旅行速度达每小时1000千米,国际旅行速度大于每小时4000千米。
⑦一家名为Jump Start Fund的初创公司将采取众筹和众包的方式,向全世界各地征集创意、寻求资金支持,希望能最终实现超级高铁梦。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
A.超级高铁噪音和废气污染及事故率等于零。
B.超级高铁比飞机还快两倍,能耗是民航客机的1/10。
C.每一个“胶囊”重达183千克,长4.87米,能容纳4至6人。
D.采用磁悬浮技术,整台梭子处于一个没有摩擦力的环境中,运行起来“嗖嗖”的。
(本题考查说明文的内容理解。A项由③段可知“噪音和废气污染及事故率接近于零。”而不是“等于零”。B项由③段“这种列车比飞机还快两倍,能耗不到民航客机1/10”可知能耗未达1/10。D项由⑤段“整台梭子处于一个几乎没有摩擦力的环境中,运行起来‘嗖嗖’的”可知,整台梭子处于一个几乎没有摩擦力的环境中,并不是说没有摩擦力。)
(2)下列对第③段运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作比较 B.举例子
C.打比方 D.列数字
(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第①段用“神器”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段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介绍超级高铁。
C.第⑤段采用了逻辑顺序来介绍超级高铁。
D.第⑥段“据预计”删去也不影响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语言。删去“据预计”则使文章说明不够严谨。)
7. (2016·柳州)现代文阅读。(共6分,每小题2分)
紫荆花开
陆晓艺
①四月的龙城,20多万株紫荆繁花竞放,街头巷尾,处处皆景。
② “紫荆”,是几种植物的通俗叫法,在我市泛指各类羊蹄甲属植物,常见的有“宫粉羊蹄甲”“红花羊蹄甲”等,叶片形似羊蹄踩出的印迹。
③首先来说说“宫粉羊蹄甲”。其花瓣呈粉红色或淡紫色,花期为每年春季,叶的前端往内裂开至叶片长度的三分之一处。这种“紫荆”花期较短、开花时间接近,可以达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紫荆开”的效果。开花前叶片几乎落尽,而后会呈现满树繁花的壮观景象。
④另外一种是“红花羊蹄甲”。其花瓣为鲜艳的紫红色,花期全年,冬季最盛,开花时不落叶,叶的前端往内裂开至不足叶片长度的三分之一处,在南方通常不结果实。
⑤据园林专家考证,上世纪30年代末,市农科所的专家们开始引入紫荆进行栽培。上世纪60年代,市园林局开始将宫粉羊蹄甲批量种植在弯塘路、三中路等路段以及龙潭公园、雀儿山公园、柳侯公园等景区。上世纪90年代,我市绿化进程加快,市里提出要进一步将城市景观“花化、彩化、香化”,于是,大叶紫薇、木棉等开花植物得到推广种植。经过几次寒潮,不耐寒的开花植物逐渐减少,开花植物宫粉羊蹄甲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⑥2011年2月,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开始对宫粉羊蹄甲的开花时间登记造册,记录下近年来宫粉羊蹄甲的始花期、盛花期、末花期的具体时间。紫荆花开始迈上花园城市的“主角”之路。
⑦每年6月,园林人便来到街道、公园等处,找到那些标记好的“优树”(树干直、枝杈高、花朵长势旺),捡拾树下掉落的种子。工人们经过二度筛选后,便将其播种到苗圃地里。在宫粉羊蹄甲成长过程中,
技术人员要按时记录其日、周、月的生长量,并为其进行常态化体检、诊断治病;人工为其拔草、施肥。次年3月,技术人员开始观测、记录花蕾数量。
⑧宫粉羊蹄甲属于喜阳植物,气温对其生长影响最大,20℃至25℃最适宜其生长。据专家介绍,一般而言,培育一株宫粉羊蹄甲成为行道树,需要5年的时间。宫粉羊蹄甲一年平均可长1米,5年便可成长为行道树了,算是速生树种。
⑨如今“满城尽开紫荆花”,游人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选自《柳州晚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紫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紫荆”是几种植物的通俗叫法,常见的有“宫粉羊蹄甲”“红花羊蹄甲”等。
B.开花前叶片几乎落尽、叶片形状像羊蹄印是“紫荆”的共同特点。
C.“紫荆”的品种不同,花瓣呈现的颜色也有差别,或浅淡或鲜艳,花期也长短不一。
D.“紫荆”在柳州的栽培始于上世纪30年代末,如今它已是花园城市的“主角”。
(“开花前叶片几乎落尽”是“宫粉羊蹄甲”紫荆的特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C )
A.“红花羊蹄甲”的叶的前端往内分裂至不足叶片长度的三分之一处,冬季花开得最盛。
B.“红花羊蹄甲”全年开花,紫红鲜艳的花朵点缀在绿色的叶子中,很是美丽。
C.“宫粉羊蹄甲”属喜阴植物,20℃至25℃最适宜生长,因此不耐寒,难以抵御寒潮。
D.培育一株“宫粉羊蹄甲”成为行道树一般需要5年,满城紫荆花开离不开园林人的努力。
(喜阳而非喜阴。)
(3)下列对文章写法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A.文章从花形、花色、花期、品种、培育及在龙城的栽培史等方面对“紫荆”做了介绍。
B.文章整体上按照逻辑顺序介绍“紫荆”,其中第⑤⑥段按时间顺序介绍“紫荆”的栽培史。
C.第③④段介绍“紫荆”主要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第⑧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第④段中加点的词“通常”准确说明了“红花羊蹄甲”在南方一般是不结果实的。
(文章没有介绍紫荆的花形,只介绍了它的叶形。)
【模拟训练】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植物爱听和谐音乐
①一群喜欢户外运动的青年男女在西双版纳勐腊县的一处原始森林,发现了一种会跳舞的树。当时,他们长途跋涉,人困马乏,有人提议就地歇息。一个活泼好动的年轻人拿出随身携带的收音机,播放了一曲轻松舒缓的乐曲。这时,奇怪的一幕出现了:只见旁边的两棵小树随着乐曲晃起身子来,滑稽可爱,随行的人全被它逗乐了。大家忘记了疲劳,跑过来欣赏小树跳舞。有人提议:“换一首曲子,换一首曲子。”又有人喊:“换快节奏的。”于是,收音机的主人调了频道,换了一曲激烈的摇滚乐。奇怪的是,刚才还在摇头摆尾的小树突然停止不动了,像是被突然吓着了似的,静静地呆立着。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它只会跳优美的舞蹈,不会跳强劲的舞蹈呢?于是,年轻人又调回刚才的频道,小树听了这优美的曲调,又开始摇头摆尾。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们得出一致结论:小树喜欢轻柔、温和的曲子,不喜欢节奏强烈的乐曲。
②事实真是这样,小树的确是只爱听舒缓的音乐,激烈亢奋的曲调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法国农科院一位专家为了验证植物的音乐细胞究竟有多浓,异想天开地把崭新的耳机套在一棵番茄上,每天定时播放3个小时的音乐。数周后,奇迹出现了,这棵番茄长势强劲,比周围任何番茄结的果实都多,而且个头儿大,每个果实平均重达两斤以上。
③还有一位科学家,每天下班后都喜欢在自家花园里拉上一段优美的小提琴曲。打理花园的妻子惊喜地发现,濒临死亡的雏菊又重新绽放了生机。不仅如此,(a)音乐就像兴奋剂,那些平常蔫头耷脑的花儿们听了音乐,一朵朵开得热烈而灿烂。后来,她的科学家丈夫翻阅资料,才明白这是小提琴的功劳。那些花儿,正是因为听了优美的音乐,才焕发了生机。它们的叶子绿得茁壮而卖力,花开得鲜艳而硕大,这让科学家欣喜万分。凭着职业的敏感,这位科学家开始思索,既然花儿这么热爱音乐,庄稼会不会也是如此呢?他开始有意识地在稻田里播放音乐。他每天上午准时来到稻田,给水稻们播放半个小时的轻柔乐曲。(b)一个月后,这片田里的水稻比普通生长的水稻要高出30多厘米,也就是说,是音乐代替了化肥使它们长得又高又壮。
④草本植物既没有听觉器官,又不具备听力系统,为什么它们接触了音乐,会产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⑤音乐,说白了是一种持续声波。在优美、轻快声波的反复刺激下,植物体内的物质分子会发生共振,那些处于休眠状态的分子,随着音乐节奏被悄悄激活,开始运动。正是这一过程促进了新陈代谢,加快了细胞分裂,大大地促进了它们的生长发育。如果适当地对植物播放音乐,它们就会不断地进行代谢和分裂,从而达到快速生长的目的。不过,一定要选择那些和谐美好、悠扬柔和的音乐来播放。反之,植物听了节奏强烈的打击乐和摇滚风,不但不会长势旺盛,还容易暴病而亡。这可绝不是闹着玩的。别看它们不会说、不会表达,但它们绝对懂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中学生百科》)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
A.小树爱听舒缓音乐,因为悠扬柔和的音乐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
B.如果对植物播放音乐,植物细胞就会不断地进行代谢和分裂,从而使植物快速生长。
C.草本植物没有发达的听觉器官,听力系统也不完备。
D.节奏强烈的乐曲不利于植物生长,甚至会使植物死亡。
(A项找到第⑤段原文,正确的理解是在优美、轻快声波的反复刺激下,植物体内的物质分子会发生共振,那些处于休眠状态的分子,随着音乐节奏被悄悄激活,开始运动。这一过程促进了新陈代谢,加快了细胞分裂,大大地促进了它们的生长发育。B项“如果对植物播放音乐”一句错误,应该是和谐美好、悠扬柔和的音乐。C项“听力系统也不完备” 一句错误,应该是不具备听力系统。)
(2)下列说法有误一项是( A )
A.本文是事物说明文,采用了从发现现象到探究本质的逻辑顺序。
B.本文综合运用了说明、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C.文章第①段运用生动的事例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文章第④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非事物说明文。)
(3)下列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第②段综合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a)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地说明了优美舒缓的音乐对花儿生长的作用。
C.文章第③段画线句(b)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轻柔乐曲对水稻生长的作用。
D.“音乐,说白了是一种持续声波。”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音乐,说白了是一种持续声波。”这句话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4)根据文章推断,下列乐曲中最能促进植物生长的乐曲是( A )
A.《绿岛小夜曲》 B.《黄河大合唱》
C.《小苹果》 D.《最炫民族风》
(《绿岛小夜曲》是和谐美好、悠扬柔和的音乐,所以最能促进植物生长。)
2.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3)题。
植物聊天
①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传递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近日,有科学家研究发现,原来人们眼中那些被动的、只能站在一个地方等待被砍掉或吃掉的植物,也像人类一样,都会构建自己的联络系统。特别是草本植物,例如草莓、芦苇或是羊角芹都能自发地构建这种系统。
②在这个联络系统中,每一株植物都会释放和接收特殊信使物质所携带的信息,并与其他植株共享信息。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和人类的网络聊天十分相似,因此科学家形象地称之为“植物聊天”。但是让人们好奇的是,植物们在这个聊天网络里都聊些什么呢?
③科研人员发现,一些聪明的植物会在危险迫近的时候通过这个网络传递警告信息,从而有效地减轻植物受侵害的程度,提高植物的生存能力。如果有一株植物被毛虫咬食了,那么在同一个网络中的其他植物都会接到内部的警告信号。在接到警告信号之后,那些还没有被咬食的植物就会进行化学物质防御和机械防御,使自己不易受到侵害。此时,毛虫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无计可施了。可见,聊天网络功不可没。
④当然,任何事物都可能有利弊两个方面,植物的聊天网络也是如此。就好比计算机网络上流行的病毒,在植物聊天网络中,有些特殊病毒就利用网络进行传播,致使整个网络内的植物都可能被感染。
⑤这项研究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植物的传统认识。现在我们才发现,我们身边那些最常见的植物其实早就是网络聊天的高手了。
(选文有删改)
(1)选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A )
A.逻辑顺序 B.时间顺序
C.因果顺序 D.空间顺序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用逻辑顺序)
(2)选文第①段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B )
A.下定义 B.举例子
C.打比方 D.作诠释
(“例如草莓、芦苇或是羊角芹……”“例如”是举例的标志性语言。)
(3)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D )
A.“任何事物都可能有利弊两个方面,植物的聊天网络也是如此”一句中“可能”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密性。
B.第③段中“毛虫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无计可施了”一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植物聊天网络对于提高植物的生存能力功不可没。
C.科学家发现,植物不是被动的。它不会只站在一个地方等待被砍掉或吃掉,也像人类一样会构建自己的联络系统。
D.植物网络聊天会传播病毒,致使整个网络内的植物都被感染。
(指有些特殊病毒,非所有的,“都被”以偏概全,确切地说是可能被感染。)
3. 阅读《加碘盐有必要吃吗》的节选文字,回答(1)~(3)题。
加碘盐有必要吃吗
阮光锋
①有人说,碘盐吃多了会得甲亢,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经常吃海产品,所以不需要吃碘盐。这是真的吗?吃碘盐真的会导致碘超标吗?
②其实,就目前我们的膳食情况来看,不论是沿海居民还是内陆居民,都需要吃碘盐。
③碘是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我们脖子上有个腺体叫甲状腺,它需要碘来生成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具有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作用。如果缺碘,将会影响大脑发育,容易引发克丁病和大脖子病。
④碘的饮食来源主要包括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含碘丰富的食物主要有海带、紫菜和海鱼等。不过,国际上公认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导措施就是食盐加碘。为什么呢?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低碘还是高碘地区,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对于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因为这些食物虽然含碘量较高,但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而且海盐本身其实并不含碘。在沿海地区,碘盐仍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的话,碘摄入量就会不足。所以,即便生活在海边,仍然需要食用含碘盐。很多人担心碘吃多了会得甲状腺疾病,这是过于担心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一般是安全的。正常饮食的话,普通人的碘摄入基本不会超过这个量。
⑤很多人认为碘盐是中国特色,其他国家都不这样做,其实,恰恰相反。食盐加碘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行的预防和控制碘缺乏病的策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盐中的碘添加量为20~40毫克/千克,而我国食盐的碘添加量低于这一标准,目前为20~30毫克/千克。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面对“沿海地区的居民仍有必要吃碘盐”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海盐本身其实并不含碘。
B.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
C.碘盐仍是沿海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普通人每日碘摄入量应在1000微克以上。
(此题找到相应的原文,与选项进行比对,即可选择。根据第④段“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一般是安全的”可知D选项所说的“应在1000微克以上”是错误的。)
(2)对文章第⑤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A.列数字 打比方 B.作比较 分类别
C.列数字 作比较 D.分类别 打比方
(此题可以用排除法。“20~30毫克/千克” “为20~40毫克/千克”是列数字;用我国食盐的碘添加量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盐中的碘添加量比较,是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第①自然段针对某些人的错误认识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④自然段加点词“主要”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④自然段加点词“这”指代的是前面提到的“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这篇说明文以短小的篇幅、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这”属于指代,可以根据第④段“这”附近上文的内容,判断“这”指代的是“很多人担心碘吃多了会得甲状腺疾病”,所以C是错误的。)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火箭回收有多难?(节选)
①目前,运载火箭都是一次性航天工具,其第一级火箭在完成分离后会坠落到陆上无人区或空旷海域,不可重复使用。有人曾形容火箭使用的浪费程度,就和一架波音747客机仅作了单趟飞行就报废一般。造价高昂的火箭如果摆脱“一次性”用品的角色,未来航天发射的成本有望大大降低。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历经失败仍然坚持尝试的原因,不过他们需要克服的难题不小。
②运载火箭回收实验有两大难点:一是让火箭第一级在分离后垂直下降,其难度就像在暴风雨中让一根扫帚平稳地直立在手掌上;二是精准降落在没有锚定且只有足球场大小的浮动平台上极其困难,且着陆的精度要求在10米以内。因此,回收火箭首先要解决火箭着陆的精度问题,要能够回收到预定地点。其次,火箭要以垂直的姿态降落,必须解决姿态控制问题,而越是竖长的物体,就越难以控制。此外,还要解决减速问题,必须是软着陆,又不用降落伞,所以只能用反向推力装置。而且,回收的过程是一个变速过程,在这个变速过程中如何始终解决好以上几大问题,难度非常高。就回收平台来说,在海上平台上回收火箭比陆地平台更难,因为陆地上气象条件更好,回收面积也可以更大,平台更稳定。不过,在陆上降落意味着火箭在空中飞行距离可能更长,消耗的燃料更多。
③火箭的回收只是火箭重复使用的第一步,接下来要验证火箭的发动机是否可以重复使用,还要进一步验证回收二级火箭的可行性。
④火箭的重复使用对于发动机核心部件的性能和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次性使用的火箭来说,保证材料和相关设计在短时间顶得住是一个问题,确保长寿命使用又是另外一个问题。美国航天飞机的主发动机的燃烧室压强高达207个大气压,工作温度约为3300摄氏度(目前最先进的涡扇发动机涡轮温度不到1700摄氏度),其中一个小小的涡轮泵的功率就是目前最先进的主战坦克发动机功率的10倍。让这样的发动机顺利工作一次就已经非常困难,而要重复使用多次,那么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必须要上一个巨大台阶。
⑤火箭首次成功回收只是一个开始,意味着这项技术具有可行性,但真正掌握这项技术,还需要通过多次实验验证其可靠性,由成功变成成熟。一旦这些技术可以完全实现,将大大降低发射成本。专家预计,如果回收并重复使用第一级火箭,可以降低80%的成本,而如果能回收并利用第二级将可以降低98%的成本。
(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B )
A.人类之所以历经失败仍然坚持尝试回收火箭,是为了大大降低航天发射的成本。
B.火箭回收的最大难点是解决火箭着陆的精度问题和回收平台的不稳定问题。
C.火箭回收的意义在于重复使用,所以对于火箭发动机核心部件的性能和寿命要求较高,现在的材料和工艺还达不到要求。
D.即使火箭成功回收,也只是迈出了火箭重复使用的第一步。
(此题找到相应的原文,与选项进行比对,即可选择。根据第②段“回收火箭首先要解决火箭着陆的精度问题……其次,火箭要以垂直的姿态降落,必须解决姿态控制问题”可知B中的“回收平台的不稳定问题”是错的。)
(2)文中画线句子未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C )
A.列数字 B.举例子
C.引用 D.作比较
(引用是指引用名言等,画线句子没有。)
(3)下列对文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D )
A.目前造价高昂的运载火箭已经摆脱了“一次性”用品的角色。
B.在海上平台上回收火箭比陆地平台更难,科学家们选择海上平台回收火箭,表明了人类敢于挑战困难的伟大精神。
C.选文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了火箭回收的现状及难度。
D.第⑤段加点词语不可以删去,“专家预计”四字,使“一旦这些技术可以完全实现,将大大降低发射成本”这一说法更具权威性,说服力。
(A项找到相应的原文,与选项进行比对,根据第①段“造价高昂的火箭如果摆脱‘一次性 ’用品的角色,未来航天发射的成本有望大大降低”判断“运载火箭已经摆脱了‘一次性’用品的角色”是错的;B项同样找到相应的原文,根据第②段“在海上平台上回收火箭比陆地平台更难,因为陆地上气象条件更好,回收面积也可以更大,平台更稳定。不过,在陆上降落意味着火箭在空中飞行距离可能更长,消耗的燃料更多”判断海上平台回收火箭与陆地平台回收火箭,各有利弊,并非表明了人类敢于挑战困难的伟大精神。C项本文是事理说明文,用逻辑顺序。)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数字地球
①近来媒体的有关报道引起了人们对“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兴趣,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字地球呢?为有效研究和解决有关地球的重大问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案和有力措施,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与此同时,信息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使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技术手段和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人们设想有关地球的大量的多分辨率的、三维的、动态的数据按地理坐标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数字地球。借助于这个数字地球,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按地理坐标了解地球上任何一处、任何方面的信息。
③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④数字地球由下列体系构成:数据获取与更新系统、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数据与信息传播体系、数据库体系、网络体系、专用软件体系等。数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是未来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是信息资源高速公路上的“车”和“货”。
⑤货币流通专家指出,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一个自然发展。无论是否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地球信息集成和整体化工作都是当前地球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数字地球并非一个孤立的科学项目和技术目标,而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空间数据基地设施为依托的具有整体性、导向性的战略思想。
(1)“数字地球”一词的意思是( B )
A.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
B.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认识。
C.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技术手段。
D.以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
(此题关键要找到“数字地球”的总结段落,参照第③段判断。)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D )
A.数字地球将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
B.人们借助数字地球可以按地理坐标随时随地获取来自全球各地全方位的信息。
C.数字地球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
D.数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人类中尚有20%的人还不能利用信息资源。
(“人类中尚有20%的人还不能利用信息资源。”此句理解是错误的,是指数字地球可能有20%的人类信息资源不能包容。)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形成数字地球的设想已变成现实。
B.数字地球是新千年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
C.信息高速公路的主体核心是数字地球。
D.数字地球是一种战略思想,它具有整体性和导向性,任何一个科研单位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形成。
(此题找到相应的原文,与选项进行比对。A项“形成数字地球的设想已变成现实。”从第①段“近来媒体的有关报道引起了人们对‘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兴趣”判断,只是提出这一概念,并未变成现实;B项从第⑤段“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一个自然发展”判断“数字地球是新千年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这句理解是错的;D项“任何一个科研单位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形成。”此句文章未提及。)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笑,不苦口的良药
梁姗姗
①医学研究证明,笑具有激活人体某些基因的功能。人们通常认为,基因是恒定不变的。但事实上很多基因常常处于休眠状态,或者没有积极地制造蛋白质,通过某种形式的刺激,可以把它们唤醒,笑就是其中一种刺激。
②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曾经对心脏病患者做了一次测试。研究人员首先找来20名心脏病患者,观看半小时分别取自喜剧和悲剧的两部影片片段,两次观看的间隔时间在 8 个小时。然后,通过超声波测量患者肱①动脉的血液流速,结果20人中有14人在看过令人痛苦的电影片段后,血流速度放缓,但在观看电影中的搞笑片段后,有 19 人血流加速。最后,对患者进行的心电图测试表明,患者观看悲剧电影时对心脏血流速度产生的影响,类似于做心算的影响;而观看喜剧电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有氧运动。
③人生来就会笑,但很少有人知道,人持续大笑100次,对心脏的血液循环和肺功能的锻炼,相当于划10分钟船的运动效果。只要发笑,嘴角和颧②骨部位的肌肉便跟着运动,将嘴和两眼向上提拉。这种面部按摩,可以阻止面部线条下坠。每笑一声,从面部到腹部约有 80块肌肉参与运动,不仅具有减少皱纹的功效,还是一种有效的减肥方式。笑,不正是一种保持青春的美容操吗?
④不仅如此,笑还是一种最为简单而有效的健身运动。开怀大笑时,随着呼吸肌群的运动,使胸腔和支气管先后扩张,增强了换气量和血氧饱和度,有助于心脏供氧。笑作为一种有效的深呼吸运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大笑伴随着腹部肌群的起伏,又是一种极好的腹肌运动。腹肌在大笑中强烈地收缩和震荡,不仅有助于把血液挤入胸腔静脉,改善心肌供血,对胃、肠、肝、脾、胰等脏器也是一种极好的按摩。一张一弛之间,使劳累的肌肉在运动中得以放松。
⑤生活需要笑声,的确,每一个人都需要放缓脚步,静观周围美好的事物,凝神谛听大自然的天籁,让绷紧的脸庞舒缓,皱紧的眉宇打开。让微笑在脸上绽放,才能融解人们彼此之间的冰霜和风寒。引人发笑或是接受别人开的玩笑,这意味着你掌握了社会密码,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争端,使别人接受你的想法,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通过微笑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愉悦与友善,增进社会和谐。
⑥笑虽然不用花钱买,不必向人借,却需要“投入”。常和爱笑的人相处,置身其中立马受到感染;注意搜集整理引人发笑的笑话、幽默等资料,品味其间自是忍俊不禁;只要有时间,尽可能去欣赏喜剧、相声之类让人发笑的艺术,使自己多笑几声。
⑦朋友,今天你微笑了吗?
(摘选自《大众科学》,有删改)
【注释】①肱(gōng): 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 ②颧(quán):眼睛下边两腮上面突出的骨头。
(1)下列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空间顺序
D.时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空间顺序与时间顺序相结合
C(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文中无时间、空间的标志性词语,应是逻辑顺序。)
(2)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
A.作比较 举例子 D.列数字 作诠释
C.举例子 列数字 D.作比较 列数字
(此题运用排除法做题。第③段画线句子“持续大笑 100 次”“相当于划 10 分钟船的运动效果”运用列数字,用划船的运动效果与人持续大笑 100 次,对心脏的血液循环和肺功能的锻炼效果比,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基因不是恒定不变的,只不过常常处于休眠状态。人体基因通过某种形式的刺激,可以把它们唤醒,笑就是其中一种刺激。
B.腹肌在大笑中强烈地收缩和震荡,犹如一张一弛的按摩,使劳累的肌肉在运动中得以放松。
C.大笑时,随着呼吸肌群的运动,使支气管和胸腔先后扩张,增强了换气量和血氧饱和度。
D.因为笑能融解人们彼此之间的冰霜和风寒,所以微笑就会在脸上绽放。
(A项以偏概全,原文是“很多基因”;C项顺序颠倒,原文是“使胸腔和支气管先后扩张”;D项因果倒置,原文是“让微笑在脸上绽放,才能融解人们彼此之间的冰霜和风寒”。)
7.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4)题。
让塑料成为环境之友
①现代生活离不开塑料,它体轻、防水、价廉,是包装的首选材料。但众所周知,生产普通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稳定物质及少量添加剂,而以这些原料生产的塑料制品不易分解,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
②据法国蒙彼利埃农业与环境工程小组的专家介绍,为解决塑料制品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近年来,法国科学家和国际同行合作,一直试图研制和完善各种可生物降解塑料。但就目前而言,世界各国生产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所使用的原料不一,有的含有纤维素,有的含有淀粉和人造聚合物,还有的含有亚麻、大麻、椰子壳等天然纤维。然而,不管怎样,这些所谓的可生物降解塑料都不能100% 降解,而且降解程度和降解所需时间均与周围温度、湿度、土质等有直接关系。
③法国专家表示,他们的研究目标是生产能够完全变成农肥的可降解塑料。但是,即便如此,由于这些塑料的成本比普通塑料高出2 到3 倍,除了用于农业薄膜外,可生物降解塑料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取代普通塑料。这就需要研究经焚烧处理后不对空气造成污染的塑料,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④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法国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塑料袋基本上是可以焚烧的,即燃烧后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有害气体的塑料袋。[甲] 为此,法国各有关部门经常通过各种途径号召人们重复多次使用同一塑料袋。[乙] 与此同时,法国各报刊和新闻媒体也经常刊载和播出一些有关塑料的基本常识,告诫人们随地乱扔塑料袋的各种危害和塑料回收的重要意义。如法国《费加罗》报最近报道,法国人每小时平均消耗100 万只塑料袋和大量的农用塑料薄膜。在法国,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家庭垃圾重量的11%,体积的30%。
⑤在法国某著名连锁超市的塑料包装袋上,醒目地画着一个大灯泡,上面写着: 请不要随地乱扔此袋,如果把它放进垃圾箱,回炉后它产生的能源可以使一只60 瓦特的灯泡照明10 分钟。在包装袋的另一侧,又这样写道: 在我们的商店里,这个袋子为您提供包装服务。最后,您可以把它放到垃圾袋里,让它转化成其他能源。
⑥一个普通塑料袋产生的能源可以供一只60 瓦特的灯泡照明10 分钟!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看见这句话,恐怕没人再把它随地乱扔。如果再知道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全法国家庭垃圾体积的30%,恐怕谁也不会再把还能继续使用的塑料袋轻易随便丢弃。
⑦如今,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问题。法国这种科教结合、全民动员的方法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选自《科普之友》2011 年第10 期,有改动)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 C )
A.塑料制品给周围环境带来的污染。
B.法国研究生产能够完全变成农肥的可降解塑料。
C.法国解决塑料制品污染的方法措施。
D.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问题。
(从题目入手基本上就可以排除A、D两项,B项只概括③④段内容,并不能做全文的说明对象。C项从最后一段判断是对全文的总结,是全文说明的对象。)
(2)本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 B )
A.列数字 作诠释 举例子
B.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C.举例子 下定义 作比较
D.列数字 打比方 作诠释
(逐段判断所用的说明方法,第②段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第③段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第④段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第⑤段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第⑥段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综合上述所用的说明方法,选B。)
(3)下列对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A.逻辑顺序 B.空间顺序
C.时间顺序 D.总分顺序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文中无时间、空间的标志性词语,应是逻辑顺序。)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说明文主要有三种: 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科学小品文。本文即是事物说明文。
B.“但是,这些塑料制品体积大,重量轻,给焚烧处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这句话应该插入原文的[乙] 处。
C.全文简明平实而又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塑料污染已经成了法国环境污染中最严重的问题,而别的国家稍好些。
D.读了本文后,我们认识到: 日常生活中应该自备购物袋,尽量少购买和使用新的塑料袋; 少用一次性塑料袋; 增强垃圾分类意识,将塑料袋加以回收。
(A 项本文不是“事物说明文”; B项应放入甲处; C项有关法国的陈述错误。)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信息时代的“无价之宝”
张唯诚
①在古代,炼金术士声称他们能将铅之类的金属变成贵重的黄金,当然这是不可能的。现在,数据科学家正在将大量数据变成信息,这些信息虽然不是黄金,但价值胜似黄金。数据科学家可以说是现代的“炼金术士”。
②英国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他的著作《大数据》中指出,今天全世界存储的信息中,书和磁带只占不到两成,多数信息都以数据形式存储在电脑硬盘、通信设备和其他数字设备中。全世界产生的数据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最近两年的数据产生量就占到总数据量的90%。一家互联网研究公司预测,人类产生的数据还将以每三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③互联网并不是产生大量信息的唯一地方,另有大量信息是由科学家们“制造”出来的,这些信息来自于他们对大量事实的研究,而对这些事实的记录就是数据。例如,生物学家测量了成千上万个细胞,从而收集到大量数据;天文学家观测了恒星、星系和太空中的各种能量活动,从而收集到大量数据;地球科学家收集到世界各地的有关水、风和气流的资料,从而也形成了大量数据。
④数据经过分析和归纳会形成有用的信息,于是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用于处理数据的计算机软件,人们利用数据做各种各样的事。在美国,人们通过分析数据了解到,每当飓风来袭前,超市中的草莓糖霜果塔饼干便特别抢手,这时的销售量会比平时增加7倍。而在暴风雨天气来临前,啤酒的销售也特别好,于是超市便知道在这种时候及时补充货源,从而令销量大增。数据还给警察们的工作带来了方便。在那些犯罪率高的城市,以前积累下来的犯罪数据可以派上用场,警察们使用这些数据预测犯罪的高发时间和地区,从而合理地调配警力,提高工作效率和防范效果。
⑤数据之所以能发挥上述作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帮助我们预测了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事,然而在有些领域,知道为什么会有某种事情发生显得更加重要。例如在医学领域,来自人体或者人体细胞的数据就有可能告诉医生们,某种疾病为什么会发生,从而帮助医生治疗这些疾病。
⑥科学家们还期待有一天数据能使各行各业变得更加高效和更具“个性化”。例如,当一个病人向医生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医生便可以将这些数据和其他病人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依据这个病人的生活方式制定特定的治疗方案。同样在一个班级里,学生们利用平板电脑或者阅读器进行阅读练习,数据传到老师那里,如阅读用了多长时间,某个词语被学生标注了多少次等。分析这些数据,老师便可以发现读物的难点和学生们的兴趣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还可以对个别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数据同样可以运用到其他行业。
⑦因此,在我们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假若你成了一个数据科学家,你便拥有了神奇的魔力,就好像中世纪的炼金术士们所声称的那样。
(选自《百科知识》2016年第02期,有删减)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 C )
A.现在,数据科学家正在将大量数据变成信息,这些信息虽然不是黄金,但价值胜似黄金。
B.今天全世界存储的信息中,书和磁带只占不到两成,多数信息都以数据形式存储在电脑硬盘、通信设备和其他数字设备中。
C.互联网并不是产生大量信息的唯一地方,另有大量信息是由科学家们“制造”出来的。
D.数据之所以能发挥上述作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帮助我们预测了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事。
(C中的“制造”是生动性的语言,“现在、多数、有可能”这些项表限制性的词语是准确性的语言。)
(2)下列选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文的题目揭示了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数据比作无价之宝,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信息时代数据非常重要这一特征。
B.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说明了在我们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数据的重要作用。
C.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数据经过分析和归纳会形成有用的信息,人们利用数据信息这一重要的特征。
D.第⑥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说明了有一天数据能使各行各业变得更加高效和更具“个性化”。
(题目并没有揭示说明对象。)
(3)对文本信息提取有误的一项是( D )
A.《大数据》中指出,多数信息都以数据形式存储在电脑硬盘、通信设备和其他数字设备中。
B.互联网并不是产生大量信息的唯一地方,另有大量信息是由科学家们“制造”出来的。
C.在犯罪率高的城市,警察们可以利用以前积累下来的犯罪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和防范效果。
D.在医学领域,来自人体或者人体细胞的数据就可以告诉医生们,某种疾病为什么会发生,从而帮助医生治疗这些疾病。
(“可以”应为“有可能”。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杨先碧
①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 2015 年 10 月 5 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 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 1878 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书《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医书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 190 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91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使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 年 1 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 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 30 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⑥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 “神药”,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未来,通过不断的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提取有误的一项是( A )
A.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 死亡人数最高的疾病,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
B.青蒿素是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
C.青蒿素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
D.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
(应是“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
(2)下列对文章段落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第②段主要说明如何发现青蒿是治疗疟疾的方法及青蒿素的提取之困难。
B.第③段主要说明青蒿素的形态和治疟疾的原理。
C.第④段说明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效果显著。
D.第⑤段说明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及化学合成青蒿素难以形成产业化。
(“难以形成产业化”概括不确切,是指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将来不一定。)
(3)下列对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C )
A.第①段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生动说明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名字来自《诗经》。
B.第②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说明了青蒿素的提取非常之难。
C.第④段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说明了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
D.第⑤段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说明了提取青蒿素困难,收效甚微。
(“第④段没有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说 茶
陈漱渝
①在中国,几乎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老话讲得明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家老舍甚至说:“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和干吗活着?”
②喝茶是家常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喝茶有学问,种茶、制茶、沏茶,也都有讲究,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经济、文学、美学、植物等方面的知识。茶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四五千年前。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尝百草滋味,一日遇七十二毒,幸亏喝茶才解了毒。这件事在汉代《淮南子》一书中即有记载。到了晋代,喝茶蔚然成风,唐代则成为喝茶的鼎盛期,出现了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这部书距离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而茶树在我国有一个由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过程,现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野生大茶树,据说云南镇沅县千家寨的一株树龄有2700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有关茶的诗文、书画、歌舞不胜枚举。
③弘扬文化的目的是“化人”,即用文明去教化人,感化人,使人类社会趋于和谐。科学饮茶,艺术品茶,不仅可以解渴、提神,还能“净化心灵”。
④喝茶其实是在练内功,使人内心变得宁静。人们在喝酒时往往觥筹交错,你劝我推,那种喧嚣之形、张扬之态,容易让人乱了心性。而品茶时神清气爽,心气平静,乐而忘喧,能使人心沉下来。
⑤喝茶有助于养成简朴的品质。古代虽然有“茶贡”,但茶不是权贵的专宠,而是寻常百姓的家常事。在北京、四川、广东、扬州等地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茶馆,人们在其中。一杯清茶,一碟茶点,就是一种生活的享受。抗战时期昆明的西南联大,宿舍少桌椅,图书馆缺座位,很多学生就在茶馆里“穷泡”。他们有些论文、著作就是在茶馆诞生的。现在每年春节政府举行团拜,也是清茶一杯,纵谈国事,呈现出一股廉政清风。
⑥喝茶更能喝出和睦。三五友人,数盅清茶,几碟茶点,推心置腹,气氛温馨,可以化解矛盾,增进缘分。在旧中国,一些地方的人发生冲突,常到茶馆“吃讲茶”。“讲”就是评理。冲突双方各自陈述立场,中间人调解斡旋,矛盾化解之后,彼此把茶水混合在一起,顿时化干戈为玉帛。
⑦文化需要交流融合,茶叶充当的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明代郑和下西洋,把茶叶作为国礼赠送友邦,增进了国与国的友谊。1607年,英属东印度公司从澳门、厦门、岭南收购茶叶,销往欧美各地,形成了当今各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当今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亿人饮茶,人均每年茶叶的消费量有一斤多,位居前三名的是爱尔兰、英国、科威特。茶叶作为文化使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1)下列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D )
A.喝茶是一种文化现象。
B.茶不仅可以解渴、提神,还能“净化心灵”。
C.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D.现代社会,茶的文化作用已经不是很明显了。
(由第②段可知A项正确;B项内容在第③段;第⑦段所举的例子说明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结合全文以及根据最后一句可知茶的文化功用至今仍然大。故选D项。)
(2)下列文本分析不正确的是( D )
A.第①段引用老舍的话是为了突出强调在中国喝茶是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事情,引出说明对象。
B.文中④⑤⑥三段说明,是按照茶的影响力由小到大,由对个人的影响到对群体的影响来说明的,按一定逻辑顺序,不能更改。
C.第⑥段中“化干戈为玉帛”在文中的含义是“喝茶能化矛盾冲突为彼此和睦”。
D.在我国古代,只有宫廷权贵才以喝茶为享受,平常百姓只是用茶解渴而已。
(由第⑤段,第二句可知:在我国古代,不管是宫廷权贵,还是寻常百姓,都把饮茶作为一种生活享受。)
(3)对选文内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D )
A.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在中国,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
B.第②段画线句以时间为序,说明在我国喝茶的历史非常悠久。
C.各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东印度公司收购茶叶,销往世界各地。
D.全文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说明茶文化。
(A选项与原文“在中国,几乎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说法不一致;B选项,第②段画线句不仅说明了喝茶历史悠久,还说明了茶树的历史;C选项所说源头有误,原文第⑦段有“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明代郑和下西洋,把茶叶作为国礼赠送友邦,增进了国与国的友谊。”;D选项正确,但是很多学生找不到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哪里运用了,如第④段,把喝酒与喝茶进行比较,突出喝茶可以使人心沉下来。)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游戏的功用
①人生真正的活动是从游戏开始的。有学者认为,个体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在重复人类的演化过程。游戏是生物遗传的结果,是一种复演祖先进化的过程。
②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能体验到愉悦。这种愉悦情绪,能激发和调动他们大脑神经的高度活动能力。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孩子对于未来生活的预演,是学习未来生活技能的必要途径,是他们今后生活、工作的必修课。游戏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探索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③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将491名小孩分成几个组,对他们进行了一种名为“托伦斯测试”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检测。这种测试的基本原理是借助一系列根据图形进行的拓展绘画来判断创造力程度高低。孩子们被要求以某个特定图形为基础进行自由创作,然后给自己的作品命名并描述出故事背景。测试结果显示,有游戏经验的孩子的思维更发散也更灵活,比不玩游戏的孩子能发挥出更高的创造力。
④部分孩子因为玩游戏影响了学习。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游戏本身,而是这些孩子的现实生活出了问题。来自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适量地玩计算机游戏对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反之,对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来自美国的另一项研究表明,喜欢玩计算机游戏的孩子更“聪明、有活力和易于成功”。
⑤年轻人往往喜欢一些高难度游戏,以获得新异的刺激和求真的乐趣。在玩精彩的游戏时,也即在克服障碍时,年轻人主动让自己朝着情感的积极一端前进。他们紧张地投入其中,而这恰恰是产生各类积极情绪和体验的正确心态和身体状况。这是因为人在能力极限下进行工作时所达到的投入状态,是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的,这种状态就是游戏设计师和心理学家所谓的“心流”。一旦进入了心流状态,人们就想长久地停留在那里,不管是放弃还是获胜,两种结果都同样无法让你心满意足。如果游戏的目标真正具有吸引力、反馈又足以激励人心,年轻人会在相当长的时间满怀热情不断挑战游戏设置的重重障碍。在游戏中,他们积极乐观地做着一件自己擅长并享受的事情,这给他们带来自我满足和自我肯定。
⑥当今,本应是年轻人喜爱的一些游戏也成为银发老人的“宠儿”。它们不仅可以为老人晚年的生活增添乐趣,还可以训练他们的反应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游戏还有减轻老人精神压力的功用,可以使老人有一个健康的心态。通过调查,研究人员发现“边玩电子游戏边活动身体的参试者的大脑功能变得活跃,同等运动量下,他们的收获也更多。定期通过游戏机来进行体育锻炼,可能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
(根据相关材料改写)
(1)下列对游戏的功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游戏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探索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B.游戏可以给年轻人带来自我满足和自我肯定。
C.喜欢玩计算机游戏的孩子更“聪明、有活力和易于成功”。
D.游戏可以增添老年人的生活乐趣,还具有训练他们的反应能力、思考能力和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功用。
(末段说的“定期通过游戏机来进行体育锻炼,可能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D项说具有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功用,过于绝对,与文意不符。)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 C )
A.游戏是孩子对于未来生活的预演,是学习未来生活技能的必要途径。
B.适量地玩计算机游戏对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反之,对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C.本应是年轻人喜爱的一些游戏也成为银发老人的“宠儿”。
D.定期通过游戏机来进行体育锻炼,可能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
(“宠儿”是比喻手法,表现语言的生动性而非准确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孩子之所以喜欢游戏,是因为游戏是孩子对于未来生活的预演,是学习未来生活技能的必要途径。
B.借助一系列根据图形进行的拓展绘画来判断创造力程度高低,是“托伦斯测试”的基本原理。
C.要想让孩子聪明、有活力,就应鼓励孩子多玩游戏,因为游戏对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有积极作用。
D.年轻人喜欢玩一些高难度游戏,并在克服重重障碍中,获得刺激和乐趣,这就是在重复人类的演化过程。
(第②段内容显示,孩子喜欢游戏的原因是在玩的过程中,能体验到愉悦。A项说法不对。第④段有“适量地玩”和“一定的积极作用”等限制性词语的使用,因而C项的说法是片面的。年轻人喜欢玩一些高难度游戏,获得的是“新异的刺激和求真的乐趣”,不算是“重复人类的演化过程”,D项不正确。)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花儿为什么有各种颜色
①自然界的花儿不仅形态各异,颜色更是五彩缤纷,那么,鲜花为什么会有各种颜色呢?原来,花瓣中含有各种色素,正是因为这些色素,才形成了花儿的五颜六色。
②造就花儿色泽最主要的色素,叫作“花青素”,它分布在细胞的液泡内,控制花的粉红色、红色、紫色及蓝色等颜色变化。花青素很调皮,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形成不同的颜色。在酸性溶液中,它呈现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比如一串红等。在碱性溶液中,它呈现蓝色,碱性较强,会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而当它处于中性环境的时候,则是紫色,比如桔梗花等。
③更为神奇的是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三变,比如牵牛花的花瓣在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也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值产生了变化,花青素随之变化,而形成的花颜色变化。
④花青素虽然神通广大,但花的颜色并不全由它来控制,广泛存在于花瓣中的另一类色素,是类胡萝卜素。这种色素“色如其名”,呈现出的色彩类似胡萝卜的颜色。目前已发现的类胡萝卜素有600种以上,不同种类的类胡萝卜素能使花显出黄色、橙黄色、橙红色等。比如,黄色的迎春花花瓣内色素的主要成分就有类胡萝卜素。
⑤此外,影响花朵颜色的色素还有类黄酮、醌类色素、甜菜色素等。万紫千红,五彩缤纷,主要就是因为,不同植物花朵内的色素成分和比例都不同所造成的。至于白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的原因。而绿色花,则是含有叶绿素的缘故。
⑥由此看来,花朵内的色素对花色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不过,色素并不是影响花色的唯一因素。花瓣组织结构的差异会影响对光的折射、反射,从而影响花朵颜色。同时生态因子也会影响花色,如光照、温度、湿度、土壤养分含量,会影响花瓣细胞的pH值、酶、糖含量、花青素的稳定性等,进而影响花色素的合成或者导致有些花色素的分子结构改变,造成花瓣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 )
A.自然界的花五彩缤纷,万紫千红,全是因为它们各自花朵内的色素不同所造成的。
B.牵牛花颜色一日三变的原因是牵牛花细胞液的酸碱度发生了改变,导致花青素随之变化而形成它的颜色变化。
C.花瓣里的色素——花青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醌类色素、甜菜色素等——对花的颜色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D.花瓣内不同种类的类胡萝卜素能使花儿呈黄色、橙黄色、橙红色等。
(第⑥段说“色素并不是影响花色的唯一因素”,A项说的“全是因为它们花朵内的色素不同所造成的”错误。)
(2)下列对文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以花儿为说明对象,准确地传授了自然科学知识。
B.文章采用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清楚地介绍了花色形成的原因。
C.文章第④段运用作比较、列数据、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类胡萝卜素广泛地存在于花瓣中,并控制着花的颜色。
D.本文先分说后总说,层次分明,语言平实。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花儿有各种颜色的原因”,A项错。第④段没有作比较,C项错。本文结构为“总—分—总”,D项不正确。)
(3)下列句子画线词语去掉后对句意影响不大的一项是( D )
A.花青素很调皮,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形成不同的颜色。
B.目前已发现的类胡萝卜素有600种以上,不同种类的类胡萝卜素能使花显出黄色、橙黄色、橙红色等。
C.万紫千红,五彩缤纷,主要就是因为,不同植物花朵内的色素成分和比例都不同所造成的。
D.由此看来,花朵内的色素对花色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不过,色素并不是影响花色的唯一因素。
(“由此看来”并没有对文章的表述起到限定作用,所以去掉后对句意影响不大。)
1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问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晓辉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狂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自《百科知识》2015.03A,有删改)
(1)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被改变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已经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且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B.不断扫视、浏览、搜寻、点击阅读,数字阅读可以锻炼人们的阅读耐性。
C.长时间地使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致使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D.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衍生出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狂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
(第③段说“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而B项却说“可以锻炼人们的阅读耐性”,显然不对。)
(2)对第④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分类别 列数字 作比较
B.列数字 打比方 引资料
C.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D.作比较 列数字 作诠释
(第④段中写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的实验是举例子,其中的“37位”“26人”等是列数字,将使用“智能触屏手机”的人和使用“普通按键手机”的人的大脑皮层反应对比分析是作比较。)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卡尔说,他在翻阅网页时,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注意力就开始漂移,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把大脑拽回去。
B.传统阅读让人关注内在的逻辑框架,数字阅读让人关注内容的丰富和时效性。
C.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阅读的发展导致我们深度阅读的能力大大下降甚至消失,这是令人担忧的。
D.现在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日益下降。
(卡尔说的是读书时阅读两三页后注意力开始漂移,不是说“翻阅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