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13.1关注生物圈 环境在恶化 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13.1关注生物圈 环境在恶化 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5-07 17:4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巩固训练 13.1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
一、单选题
1.“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当中_________气体的含量增加所致.??????? (  )
A.?一氧化碳??????????????????????????????B.?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D.?甲烷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只要我们国家减少了空气污染,我国就不会有酸雨的危害
B.?1998年长江中下游特大洪灾的主要原因是长江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
C.?为了保护环境,应该提倡垃圾分类回收
D.?如果土壤和水环境遭到了污染,位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受到的危害最严重
3.形成酸雨和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分别是( )
A.?二氧化碳、氮气 ?????B.?氮气、一氧化碳 ?????C.?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4.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请问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生物圈?? ?????????????????B.?森林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5.下列叙述中属于荒漠的特点的是(??? )
A.?以松、杉等针叶树为主 ???????????????????????????????????B.?植被稀疏,植物种类贫乏
C.?以冬季完全落叶的阔叶树为主 ?????????????????????????D.?以适应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的草本植物为主
6.污染已成为世界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性的大气污染主要表现在(  )
A.?酸雨、温室效应、生物入侵 ????????????????????????????B.?温室效应、乱砍滥伐、臭氧层破坏
C.?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D.?臭氧层破坏、汽车尾气、塑料垃圾
7.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下列行为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是
A.?绿化美化环境????????????B.?在田间焚烧秸杆????????????C.?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D.?淘汰高耗能企业
8.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节约用水 ???????????????B.?我们要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C.?为了发展经济,可以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D.?开发新能源,少用煤做燃料
9.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
A.?DDT是挥发性物质 ??????????????????????????????????????????B.?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找食物
C.?考察队将DDT带到南极 ???????????????????????????????????D.?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物质循环
10.下列属于滥伐森林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是(  )
A.?酸雨?????????????????????????????B.?水体富营养化?????????????????????????????C.?沙尘暴?????????????????????????????D.?生物入侵
11.我市荣获了“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称号,下列行为中与文明城市的要求不相符的是( )
A.?爱护花草树木 ???????????B.?垃圾分类处理 ???????????C.?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 ???????????D.?污水直接排放
12.酸雨被称为大面积破坏环境的“空中死神”,究其原因,与下列哪项人类活动无关(  )
A.?汽车尾气的排放 ?????????????B.?燃煤废气的排放 ?????????????C.?开发沼气新能源 ?????????????D.?垃圾焚烧
13.大气的温室效应使得气候变暖.下列对温室效应的正确解释是( )
A.?由于农业使用塑料薄膜过多,导致地表温度升高的现象
B.?由于房屋建筑的过多,导致室外温度升高的现象
C.?大气中二氧化碳过多,阻挡地球表面辐射到宇宙空间的热量
D.?空调使用过多,导致所有使用空调的城市空气温度升高
二、填空题
14.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________,这种雨水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
15.水污染的主要根源是________,工业废水,________污水,农业、化肥等都会污染水环境。
16.生活垃圾一般分为________?垃圾、________?垃圾和有害物质。
三、解答题
17.20一个巨大的雷击使某林区发生森林大火.大火蔓延了数个月时间,总共210平方公里森林和居民区变成了灰烬.一个存在了几百年的森林系统被破坏了.大火过后很长时间,地面上只能生长出星星点点的杂草,却再也不能恢复成茂密的森林了.试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2)你认为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四、综合题
18.2017年3月19日,葫芦岛市600辆共享单车投放使用.它方便快捷,多元化的出行方式缓解了交通压力,符合低碳生活理念.据统计,我国的共享单车投放使用量达1800万辆,但是它的使用也造成了环境负效应的问题,一个是自行车的高损坏率,近来,我们经常能看到共享单车堆积如山的图片和视频,另一个是智能锁的电池与代工厂的环境问题,单车智能锁里的锂锰电池为不能充电的一次性电池,在高温环境下很容易出现锰离子溶出现象,污染环境.
(1)资料中,共享单车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负效应,体现在:________
(2)下列属于人类活动破坏环境的有________(多选)
A.垃圾围城 B.河湖爆发水化 C.雾霾 D.三北防护林 E.建立自然保护区
(3)下列行为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A.?电脑始终开机???????????????????B.?赠送电子贺卡???????????????????C.?自带购物袋???????????????????D.?乘坐公共汽车
(4)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更好的使用共享单车,请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________.
19.近年来,由于全球的温室效应,有些地区台风暴雨不断,有些地区则更加干旱;在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 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低碳”已成为每一个人的责任.(“低碳”是指在生产、生活中直接或间接降低能量的消耗,从而 减少碳的排放.)如图是某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请结合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从图中可以看出,它在大气中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但它在生物圈中被消耗的主要途径是被植物________?吸收进行.
(2)图中的[C]为生物的某一生理过程,完成该过程的生物主要是________?;a和b两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作为________?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上海世博会期间,“低碳”元素不断体现,“空气树”、“无石化能源汽车”等成为游客谈论的焦点.节能减排,创造“低碳”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地球人”的共识.“低碳”实质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符合“低碳”要求的是(??? )
A.?焚烧处理农作物的秸秆 ???????????????????????????????????B.?坐的士替代坐公交上学
C.?利用风能、地热能发电 ???????????????????????????????????D.?过节时燃放大量烟花
(4)“低碳”生活要从我做起,(如骑自行车代替开车上班),在你的生活中,你可以为“低碳”做哪两件事情?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解答】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故答案为:B
【分析】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
2.【答案】A
【解析】【解答】A、酸雨的形成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只有一个国家治理,不会减少酸雨的危害,所以只要我们国家减少了空气污染,我国就不会有酸雨的危害,是错误的.
B、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的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形成庞大的根系,比地上的枝叶系统还发达.可谓“根深叶茂”,“树大根深”,森林的根系可以牢牢的抓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森林能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植物进行蒸腾作用,增加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降低温度.在林木茂盛的地区,地表径流只占总雨量的10%以下;平时一次降雨,树冠可截留15﹣40%的降雨量;枯枝落叶持水量可达自身干重2﹣4倍;每公顷森林土壤能蓄水640﹣680吨;5万亩森林相当于100万立方米贮量的水库.科学家们观测发现森林覆盖率30%的林地,水土流失比无林地减少60%; 在风害区营造防护林带,在防护范围内风速可降低30%左右;起到防风固沙作用.因此长江中下游发生特大洪水,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其主要原因是长江上游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可以减少污染,节约能源.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人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如果土壤和水环境遭到了污染,根据生物富集现象,位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受到的危害最严重,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酸雨的危害和预防.解答时可以从酸雨的危害表现、预防措施方面来切入.
3.【答案】C
【解析】【解答】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会形成酸雨;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故答案为:C.
【分析】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
4.【答案】A
【解析】【解答】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因此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故选:A
【分析】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内容),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范围).它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的开放系统,是一个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自我调节统,是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据此解答。
5.【答案】B
【解析】【解答】荒漠的特点的是植被稀疏,植物种类贫乏,故答案选B.
【分析】 A项是针叶林的特点,C项是落叶阔叶林的特点,D项是草原的特点。
6.【答案】C
【解析】【解答】解: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成的.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酸、硝酸等.酸雨危害动植物和人的健康;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臭氧层的破坏给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造成危害.所以全球性的大气污染主要是指: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故选:C.
【分析】①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成的.
②二氧化碳的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给人类及环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臭氧层的破坏给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造成危害,
7.【答案】B
【解析】【分析】A、秸秆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所以在田间焚烧秸秆会加剧温室效应,故A符合题意; B、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效应,所以绿化美化环境会减缓温室效应,故B不符合题意; C、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温室效应,故C不符合题意; D、淘汰高耗能企业,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温室效应,故D不符合题意。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8.【答案】C
【解析】【解答】A、节约用水可以节省水资源,保护环境,A正确;
B、人类的生存需要一定的资源和一定的生存空间,而生物圈能够为人类提供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必须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B正确;
C、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增加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能为了发展经济,不顾一切加快自然资源开发,C错误;
D、少用煤作燃料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产生,可以减缓酸雨污染,D正确;
故选:C
【分析】人类在享受资源和环境提供给我们的现代生活的同时,也应该学会保护资源、善待环境,这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9.【答案】D
【解析】【解答】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 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 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在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这说明DDT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已加入全 球性的物质循环当中.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有毒物质DDT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并逐渐积累,据此解答。
10.【答案】C
【解析】【解答】解: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砍伐森林会造成生态失调、环境恶化,导致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沙尘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乃至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问题;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不属于砍伐森林造成的.酸雨属于空气污染问题引起的,也不属于砍伐森林造成的危害.
故答案为:C.
【分析】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而且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伐优留劣,甚至乱砍滥伐.使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即使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地区也出现了许多荒山.
11.【答案】D
【解析】【解答】A、爱护花草树木,能够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A正确.
B、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做到垃圾的合理利用,可以减少环境的污染,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B正确.
C、鸟类等属于消费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促进了物质循环.因此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C正确.
D、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可严重污染环境,与卫生城市的要求不相符,D错误.
故选:D
【分析】保护环境的措施多种多样,如植树造林、不滥用塑料制品、将生活垃圾分类放置处理等措施都可以保护环境
12.【答案】C
【解析】【解答】汽车燃烧化石燃料,要产生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煤属于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大量的酸性气体,焚烧垃圾会产生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只有开发沼气新能源不会产生酸性气体,与酸雨无关.
故选:C.
【分析】酸雨主要是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升到空中与空气中的水蒸汽结合,使雨水酸化.罪魁祸首是煤、石油大量燃烧生成的酸性气体,据此回答问题即可.
13.【答案】C
【解析】【解答】A、由于农业使用塑料薄膜过多导致白色污染,不符合题意;
B、由于房屋建筑的过多,不会导致温室效应,不符合题意;
C、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它们燃烧后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加之人为的乱砍滥伐,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大片森林不断消失.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大.在地球的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像温室的玻璃那样起保温作用,导致大气温度不断升高,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符合题意;
D、空调使用过多会破坏臭气层,国内空调所用的氟里昂(雪种,又叫冷媒)是一种含有氯元素的化学物.氯元素是会破坏地球上空15到25公里的臭氧层,从而使更多的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到地球上,危害人体的健康,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二、填空题
14.【答案】酸雨
【解析】【解答】解:酸雨是指pH值低于5.6的降水.pH高于5.6的降水,等于5.6的降水,pH<7的降水,都不是酸雨. 故答案为:酸雨. 【分析】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是不会形成酸雨的,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也会使雨水pH小于7,但是不会小于5.6,所以就这么规定了pH值小于5.6的降水为酸雨.
15.【答案】人类活动;生活
【解析】【解答】水污染的主要根源是人类活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化肥等都会污染水环境。 【分析】水污染的主要根源是人类活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化肥等都会污染水环境。
16.【答案】可回收;不可回收
【解析】【解答】可回收垃圾就是可以再生循环的垃圾.本身或材质可再利用的纸类、硬纸板、玻璃、塑料、金属、人造合成材料包装。 不可回收垃圾指除可回收垃圾之外的垃圾,常见的有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菜叶、剩菜剩饭、花草树枝树叶等,还包括烟头、煤渣、建筑垃圾、油漆颜料、食品残留物等废弃后没有多大利用价值的物品.有害垃圾是指存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的物质或者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例: 废电池、废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废油漆、过期药品,灯管还有焚烧物等.生活垃圾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用物资,如纸张、塑料、橡胶、玻璃、瓶罐、 金属以及废旧家用电器等从垃圾中分离出来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既提高垃圾资源利用水平,又可减少垃圾处置量。 故答案为:可回收、不可回收 【分析】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
三、解答题
17.【答案】(1)由于自然灾害,破坏了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导致森林再也不能恢复原样。 (2)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的破坏,此外,引种不合理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1)2003年7月,一个巨大的雷击使某林区发生森林大火.大火蔓延了数个月时间,总共210平方公里森林和居民区变成了灰烬.一个存在了几百年的森林系统被破坏了.大火过后很长时间,地面上只能生长出星星点点的杂草,却再也不能恢复成茂密的森林了.通过材料说明:由于自然灾害,破坏了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导致森林再也不能恢复原样。 (2)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 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的破坏,此外,引种 不合理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稳定性.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分析】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受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影响,有一定的限度.(2)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四、综合题
18.【答案】(1)一个是自行车的高损坏率,近来,我们经常能看到共享单车堆积如山的图片和视频,另一个是智能锁的电池与代工厂的环境问题,单车智能锁里的锂锰电池为不能充电的一次性电池,在高温环境下很容易出现锰离子溶出现象,污染环境
(2)A、B、C
(3)A (4)共享单车需要政府依法规范和管理,建议使用单车积分系统
【解析】【解答】解:(1)通过阅读资料可见:共享单车的使用也造成了环境负效应的问题,一个是自行车的高损坏率,近来,我们经常能看到共享单车堆积如山的图片和视频,另一个是智能锁的电池与代工厂的环境问题,单车智能锁里的锂锰电池为不能充电的一次性电池,在高温环境下很容易出现锰离子溶出现象,污染环境.(2)人与生物圈应和谐相处,选项A、B、C是人类破坏环境造成的,DE属于保护环境的活动.(3)“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选项A 电脑始终开机浪费电,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BCD均符合低碳生活理念.(4)目前,多家共享单车企业都出台了信用惩戒条款,提醒使用者停放在规范区域内.单车内有一套积分系统,一旦停放不符合规范,下一位使用者可以举报,扣除这名违停者一定的信用分.当用户过低时,会在一段时间内失去使用权利.与此同时,各地政府部门的监管意见正加速出台.共享单车需要政府依法规范和管理.
故答案为:(1)一个是自行车的高损坏率,近来,我们经常能看到共享单车堆积如山的图片和视频,另一个是智能锁的电池与代工厂的环境问题,单车智能锁里的锂锰电池为不能充电的一次性电池,在高温环境下很容易出现锰离子溶出现象,污染环境.(2)A、B、C;(3)A;(4)共享单车需要政府依法规范和管理,建议使用单车积分系统
【分析】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摩拜、OFO为首的共享单车应运而生,由于其方便快捷,符合低碳出行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自2017年1月始,共享单车陆续入济,为市民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出现了破解单车、据为己有等不文明现象.
19.【答案】(1)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2)细菌、真菌 ;消费者
(3)C (4)节约纸张;随手关灯;节约用水;不焚烧垃圾;尽量使用手帕而不使用纸巾;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
【解析】【解答】(1)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被消耗的主要途径是被植物吸收进行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并放出氧气,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
(2)、图中的[C]过程是动植物的遗体遗物被细菌、真菌分解,形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再返回环境中被植物体利用,可见细菌、真菌等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而a和b两类动物则是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作为消费者也促进了物质循环.
(3)“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如节约用电(如随手关灯、关电脑…)、骑自行车、乘公交车、建议父母建造沼气池和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因此选项中“C利用风能、地热能发电”符合符合“低碳“要求.
(4)“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如节约用电(如随手关灯、关电脑…)、骑自行车、乘公交车、建议父母建造沼气池和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光合作用;
(2)细菌、真菌;消费者;
(3)C;
(4)节约纸张;随手关灯;节约用水;不焚烧垃圾;尽量使用手帕而不使用纸巾;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
【分析】(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2)图中的[C]过程是动植物的遗体遗物被细菌、真菌分解,形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的过程;
(3)根据“低碳生活”的含义回答,但要注意实例要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