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溶液》专题复习中考对《溶液》本单元的知识的考查主要呈现于第29题中,内容涉及到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结晶及可溶性混合物的提纯等,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概念的识记、理解、计算及综合运用的能力,本节课开始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对中考第29题进行解读。
前言:
(1)在 下,某固态物质在 里达到 时所溶解的 叫该固体物质在该温度时的溶解度。(注意:答题时一定要注明温度和质量的单位)。
(2)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克,那么50可水最多可溶解 克NaCl,20克水呢? 。
(3)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一定温度下,溶解度越大,固体物质的溶解性能越 ,一定质量的水中,溶解的固体越 。
考点一 :溶解度
一定温度考查方式:1. 定义及简单计算 100g溶剂饱和状态质量187.2克强多(1)曲线上的点表示 。
(2)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 。
(3)线-----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规律:
a、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如 。(陡升型)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如
;(缓升型)
c、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 ,如
。(下降型)
考点一 :溶解度
考查方式: 2.溶解度曲线
表示某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NaClKNO3Ca(OH)2随温度的升的而增大。受温度影响较小。随温度升高而减小。7.(2017中考) 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25(1) t2℃时,甲的溶解度为______
25克⑴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5.(2017中考)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t1(1)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
(2)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增大”或“减小”)8.(2017中考)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一所示。
30g增大
(1)50℃时,l00 g水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
量为 。
(2)充分搅拌后,可观察到:A中无剩余固
体,B中 。1.(2017四调)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20℃时进行了如下图3l—l所示实验。已知,图3l一2是KNO3的溶解度曲线。
85.5g或有部分KNO3固体未溶解有剩余固体9.(2015中考)NaOH、Na2CO3、NaCl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1和表2提供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NaOH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
增大9.(2015中考)NaOH、Na2CO3、NaCl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1和表2提供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3)为证明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小明同学将CO2通入饱和NaOH的乙醇溶液中。请推测该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 ,推测依
据是 。
提示:2NaOH+CO2==Na2CO3+H2O有白色沉淀产生CO2与NaOH反应生成的Na2CO3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很
小(或难溶)(1)根据是否有剩余固体判断 如果容器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则溶液为 溶液;如果容器底部没有未溶解的固体? 。
(2)根据溶解度的定义来判断 T℃时,固体A的溶解度为S,当100克水中加入固体A的质量m (﹥、﹤、或≧、≦)S克时,充分溶解后一定为饱和溶液,否则为不饱和溶液。
考点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的判断及相
互转化
考查方式:1.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 ≧饱和考点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的判断及相
互转化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1)一般情况(如KNO3等绝大多数物质)
适用条件 。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2)特殊情况(如Ca(OH)2等少数物质)
适用条件 。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增加溶剂或降低温度加溶质、蒸发溶剂或升高温度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通过对比,两种转化过程有哪些异同点?7.(2017中考) 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25克甲(1) t2℃时,甲的溶解度为______
(2) t3℃时,甲、乙各50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
拌。其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______ 。
(3)A—E的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填字母,下同)。1.(2017四调)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20℃时进行了如下图3l—l所示实验。已知,图3l一2是KNO3的溶解度曲线。
A、C、D
(1)烧杯②种的上层清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2)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 (写名称或化学式);2.(2018?中考)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配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是氯化钾或KCl小结:溶解度越大,溶解性越强(2)将45g甲物质分成三等分,分别加入到盛有100mL水中,形成t1℃时甲的不饱和溶液。如上图二所示,再分别通过蒸发溶剂、增加溶质和降低温度三种方法在的一种,将它们都变成甲的饱和溶液。此时,烧杯②中溶质质量最大,烧杯③中的溶质质量最小。则方法一是 。若向烧杯②饱和溶液中再加入少量乙物质,溶液质量 (填“不变”“增大”或“无法确定”)8.(2017中考)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一所示。
降低温度增大考点三: 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查方式:1.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及换算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①溶液的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越多,溶质的质量分数 ;反之,溶质的质量分数 。
②溶液的溶质的质量不变:溶剂越多,溶质的质量分数 ;反之,溶质的质量分数 。
换算式: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
越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小越大考点三: 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查方式: 2.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
数与溶解度(S克)关系的及应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
(2)同一温度下,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的的质量否有关? 。
(3)同一温度下,溶解等质量的不同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溶解度越大,所需要的水就 越 (多或少)。
无关少越大考点三: 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查方式3.溶液状态的变化对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1)物质A的饱和溶液发生如下变化时,下列表格中的因素如何变化?
不变不变不变不变变少不变减小变少变少不变考点三: 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查方式3.溶液状态的变化对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2)物质C呢?
不变不变不变不变变少不变减小变少变少不变考点三: 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查方式:4.溶液的配制和稀释1.配制。 步骤:① ; ② ;
③ ; ④ 。
用到的仪器 。
2.稀释。 步骤:① ; ② ;
③ 。
用到的仪器 。
计算原理 。
称量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
玻璃棒计算溶解量取计算量取混匀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3)A—E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的是 。1.(2017四调)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20℃时进行了如下图3l—l所示实验。已知,图3l一2是KNO3的溶解度曲线。
B、E
⑵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 乙(填“>”、“<”或“=”)。
⑶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下同)。
A.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
B.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
C.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D.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
E.该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它物质5.(2017中考)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B、E
⑷通常情况下,在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甲溶液,需
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带砝码盒)、烧杯和 。
A.酒精灯 B. 药匙 C.玻璃棒 D.漏斗 E.铁架台 F.量筒 G.胶头滴管
5.(2017中考)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B、C、F、G
(2)将t3℃等质量一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T2℃时,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 乙。
(4)用t3℃时甲的饱和溶液配制5%的甲溶液,需要用到的仪器
是 。
6.(2017四调)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3)将t1℃时5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 g;
(4)关于图1中烧杯内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①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烧杯②内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B.蒸发一定量的水,两烧杯中都一定有固体析出
C.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一定还有 剩余固体
D.将温度升高到t2℃,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不考虑水的蒸发)2.(2018?中考)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配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A50(3)将t1℃时5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 g;
(4)关于图1中烧杯内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①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烧杯②内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B.蒸发一定量的水,两烧杯中都一定有固体析出
C.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一定还有 剩余固体
D.将温度升高到t2℃,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不考虑水的蒸发)2.(2018?中考)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配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A50(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 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1℃升温到t2℃,溶质的质量分数都不变
B. t2℃时,向100g20%甲的饱和溶液中加100g水,充分搅拌,溶液的浓度为10%
C. 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分别制成饱和溶液,需水的质量最多的是甲
D. 升高丙溶液的温度,一定有晶体析出7.(2017中考) 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B考点四: 结晶与可溶性混合物的提纯
考查方式:1.结晶方式与适用条件(1)降温结晶:适合于 。
如( )
(2)蒸发结晶:适合于 。
如( )
(3)升温结晶:适合于 。
如( )
KNO3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影响较大的物质(陡升型)Ca(OH)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影响较小的物质(缓升型)NaCl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下降型)考点四: 结晶与可溶性混合物的提纯
考查方式:2. 单一溶质饱和溶液的结晶与可溶性
混合物提纯的区别(1)要从甲的溶液中得到甲可
采取的方法是 ;
要从乙的溶液中得到甲可
采取的方法是 ;
要从丙的溶液中得到甲可采取的方法
是 ;
(注意:单一溶质的结晶方式一定是从该物质的溶液中获得)
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升温结晶或蒸发结晶蒸发结晶考点四: 结晶与可溶性混合物的提纯
考查方式:2. 单一溶质饱和溶液的结晶与可溶性
混合物提纯的区别(2)当甲中含有少量丙时可采 的方法提纯甲,操作步骤:配制热的饱和溶液,冷却,过滤,冷水洗涤,干燥 。(注意“方法”、“原理”与“实验操作”、“实验步骤”的区别)
降温结晶考点四: 结晶与可溶性混合物的提纯
考查方式:2. 单一溶质饱和溶液的结晶与可溶性
混合物提纯的区别(3)当丙中含有少量时甲可采用 的方法提纯丙。操作步骤:加水溶解,加热浓缩,蒸发结晶,趁热过滤,
热水洗涤,干燥。
(注意:可溶性混合物的提纯,溶质对象至少有两种) 蒸发结晶(3)欲从甲溶液中得到甲的固体,可采取的办法是 。6.(2017四调)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7.(2017中考) 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降温结晶
(3) t3℃时,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的丙,现
要提纯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2)降温能使 (填“甲”或“乙”)的不饱和溶液
变成饱和溶液。若乙中混有少量的甲,提纯乙可采取
的方法 。
4.(2018四调)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升温结晶甲
(3)现有同时含R、N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
要从该溶液中提取纯净的R物质,具体的操作
是__________。
A.蒸发溶剂、结晶、过滤、热水洗涤、干燥
B.降低温度、结晶、过滤、冷水洗涤、干燥
C.升高温度、结晶、过滤、热水洗涤、干燥
3.(2015四调)t1℃时,烧杯A中装有R物质的饱和溶液,进行某些操作后,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C(2)R和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则R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_____b______。知识网络溶液组成溶质溶剂
分类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溶质蒸发溶剂降温加溶剂升温溶解度定义影响因素溶解度曲线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结晶蒸发溶剂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有关的计算和实验)自我总结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