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 5.1质量守恒定律学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 5.1质量守恒定律学案(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05-08 17:5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化学方程式
模块1 质量守恒定律
考试要求
考纲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做出解释。


知识点一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综合,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若反应前后有气体物质时,探究质量守恒必须在密闭体系中进行。
关键词的理解:
(1)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且体现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体积等守恒。
(2)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3)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逸散。
知识点二 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知识点三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六不变
两改变
两可能变
知识点四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中的一些简单的现象和问题;
3.判断化学反应中某种物质的组成;
4.确定化学反应中某种物质的化学式。
知识点五 化学方程式
含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例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数目改变
B.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改变,原子个数不变
C. 在一切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D.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的分子数
【答案】C
【变式1】在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一定没有变化的是 ( )
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的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的总质量⑤物质的种类⑥原子种类
A. ①③④⑤ B. ①③④⑥ C. ①③⑤ D. ①④⑥
【答案】B

【例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少还是不表?小刘、小李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探究:
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 (2)设计并进行实验:小刘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A所示,小李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小刘在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小李在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②实验结论: 小刘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 小李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总质量与反应物总质量不相等。 ③你认为 的结论正确,导致另一个实验结论错误的原因是: ④请从原子的角度分析你认为正确的结论的原因: 【答案】(小刘: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生成,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天平平衡
小李:有大量气泡产生,天平不平衡
③小刘 反应后生成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去了
④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例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错误的是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0
2
1
37
反应后质量(g)
未测
32
1
12
A.物质Z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反应后物质X的质量为15g
C.反应中Y、Q的质量比为6:5
D.物质Y一定是单质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设未测值为a,则可列式:20+2+1+37=a+32+1+12,解得a=15;A、物质Z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认识正确;B、由分析知,反应后物质X的质量为15g,故认识正确;C、反应中Y、Q的质量比为(32-2)g:(37-12)g=6:5,故认识正确;D、X、Q质量减少,是反应物,Y质量增加,是生成物,该反应是化合反应,因此物质Y一定不是单质,故认识错误;故选D。
【变式1】某有机物R与氧气置于完全密闭的容器中引燃,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实验测得的反应前后物质质量质量如表:
R
O2
CO2
H2O
反应前质量(/g)
51
96
0
0
反应后质量(/g)
x
0
88
54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x值为5
B.R物质只含有碳、氢元素
C.R物质中碳、氢质量比为4:1
D.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2:3
【答案】B
【例1】下列事实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一定量的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后,质量变大
B.10gNaCl溶解在90g水中,形成100gNaCl溶液
C.化学反应中常伴随能量变化,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D.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后,溶液体积小于200mL
【答案】A
【变式1】下列说法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 蜡烛完全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之和等于蜡烛的质量
B.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C.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反应物的质量相等
D. 粗盐提纯实验得到精盐的质量和滤纸上砂子的质量之和等于溶解的粗盐的质量
【答案】B
【例1】某有机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测得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硫,下列对该有机物的推断正确的是
A.一定含有碳、氢、硫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C.只含有碳、氢元素
D.一定含有碳、氢、氧,可能含有硫元素
【答案】A
【例1】某纯净物X在空气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X的化学式(分子式及有机物的结构简式等都可称为化学式)为
A.C3H6
B.CH3OH
C.HCHO
D.HCOOH
【答案】C
【例1】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A.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B.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C.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程度
D.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
【答案】C

1.下列变化可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的是
A. 10g水变成10g冰
B. 物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
C. 9g水完全电解生成1g氢气和8g氧气
D. 5g糖放入25g水中得到30g糖水
【答案】C
2.在化学反应前后,下列粒子总数可能改变的是
A. 质子 B. 电子 C. 分子 D. 原子
【答案】C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电解NaCl的水溶液,不可能得到的生成物是
A. KNO3 B. C12 C. H2 D. NaOH
【答案】A
加热辰砂和铁的混合物,完全反应后得到汞和硫化亚铁(FeS2),试分析辰砂组成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A. 汞、硫 B. 汞、铁、硫 C. 汞 D. 硫
【答案】A
5.经检测某瓶气体只含有C、H两种元素,则对这瓶气体的下列分析不可能的是
A. 有一种单质 B. 有两种单质 C. 是混合物 D. 是纯净物
【答案】B
7.如下图所示,二分子甲生成二分子乙与一分子丙,已知甲、乙、丙三者为不同的纯净物,则乙物质的化学式为
XY2    B. X2Y   C. X2   D. X4Y2
【答案】B
8.将4.6g某物质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该物质中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B. 该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 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 D. 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H4
【答案】BC
9.下列装置能用来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答案】AB
10.红磷在密闭容器(含有空气)内燃烧,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答案】D
11.化学方程式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的
①反应条件 ②哪些是反应物或生成物 ③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粒子个数比 ④各反应物与各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①③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D
12.化学方程式2H2+O2 2H2O所表示的意义是
①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生成水 ②每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情况下生成两个水分子 ③氢气、氧气、水的质量比为4 :32:36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②
【答案】B
13.如图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S—32)
A. S+O2SO2 B. 2CO+O22CO2
C. 2H2+O22H2O D. CH4+2O2CO2+2H2O
【答案】C
14.已知48g镁与32g氧气能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0g氧化镁,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5g镁与5g氧气生成10g氧化镁 B. 6g镁与4g氧气生成10g氧化镁
C. 3g镁与7g氧气生成10g氧化镁 D. 4g镁与6g氧气生成10g氧化镁
【答案】B
15.mg红磷在含ng氧气的空气中燃烧,生成pg五氧化二磷,则
p=m+n B. p>m+n C. P<m+n D. P≤m+n
【答案】D
16.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在于反应前后
A.物质的种类没有改变
B.分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C.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改变
D.分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答案】C
17.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某个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30
30
20
20
反应后质量/g
12
待测
32
26
对该反应,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甲、丙、丁的质量比为3:2:1
B.乙在该反应中一定是催化剂
C.待测质量一定为30g
D.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答案】B
18.下列有关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将5g铁和5g铜混合加热后,物质的总质量为10g,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一定不会发生变化
C.5g硫和5g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物质量为10g
D.镁条燃烧后质量增加,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C
19.金属单质M与非金属单质硫发生如下反应为2M + S M2S。甲、乙二组学生在实验室分别进行该实验,加入的M和硫的质量各不相同。充分反应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则M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M的质量/
S的质量/ g
M2S的质量/ g

6.0
2.5
7.5

7.0
1.5
7.5
A.64 B.56 C.39 D.23
【答案】A
20.某有机物R和氧气置于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实验测得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如下表:
R
O2
CO2
H2O
反应前质量(g)
51
96
0
0
反应后质量(g)
x
0
88
54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x的值为5 B.R物质中只含有碳、氢元素
C.R物质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1 D.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2∶3
【答案】B
21.长途运输鱼苗时,为了防止鱼苗缺氧,常在水中加入物质X,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X+2H2O=2Ca(OH)2+O2↑,其中X的化学式为
A.CaO B.CaO2 C.CaCO3 D.CaCl2
【答案】B
22.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如下反应,反应前后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
M[来源:学.科.网]
N
P
Q
反应前的质量/g
40
4
3.6
4.8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13
12.6
10.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反应生成的P和Q的质量比为2︰3
C.待测值为16 D.N和P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1
【答案】C
23.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来源:学科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B.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C.该反应中反应物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3∶1 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
【答案】BD
24.如图所示是某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和“●”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则该反应

A.该反应有单质生成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4:1
【答案】B
25.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以甲醇为原料的新型手机电池,手机待机时间可长达两个月,电池的反应原理为:2CH3OH+3X+4NaOH===2Na2CO3+6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
A.H2 B.O2 C.CO D.CO2
【答案】B
26.—定量某Fe203样品(含有少量的Fe0、CuO),与100g9.8%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该Fe2O3样品中氧元素的质量是
A.0.8 g B.1.6g C.3.2 g D.6.4 g
【答案】B?
27.下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来源:学科网ZXXK]
A.图中涉及的物质均为氧化物 B.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含有毒气体
C.生成单质与化合物的质量比为7:22 D.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答案】C
28.工业上用甲、乙制备化学肥料丙,同时有丁生成。根据下列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①甲的化学式为NH3????????????②乙、丙、丁都是氧化物
③丙中氮、氢元素质量比为7:1???④参加反应的甲、乙质量比为17:44??
①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29.某有机物4.6g完全燃烧,需耗氧9.6g,生成CO28.8g,水5.4g,试判断该有机物中
A. 只含C、H元素 B. 只含C、H、O元素
C. 不只含C、H、O元素 D. 不含氧元素
【答案】B
30.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关于该物质的组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B. 一定含有C、H元素,不含O元素
C. 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D. 可能含有C、H、O元素
【答案】C
31.世博园内的公交车使用清洁能源,甲醚(用X表示)是一种廉价的清洁能源,它燃烧时发生如下反应:X+3O22CO2+3H2O,则甲醚(X)的化学式是:??
A.CH4O B.C2H4O C.C2H6O D.C3H6O2
【答案】C
32.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可能是单质 B.若消耗3 g的乙,则生成17 g的丙
C.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甲、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答案】B
33.(10分)现有A,B,C,D,E五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见下表,仔细观察后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A
B
C
D
E
[来源:学科网ZXXK]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
(1)A物质化学式量是   ;
(2)属于有机物的是 (填序号);
(3)标出D物质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
(4)在一定条件下,1.7g A物质和2.4g 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7g D物质和另一种物质,则该物质中含有   种元素;
(5)C物质在足量的B物质中完全燃烧生成D和E,其化学方程式是   .
34.著名的发明家诺贝尔经过长期的研究与试验,终于发明了安全炸药—三硝酸甘油酯,三硝酸甘油酯的化学式为C3H5N3O9,这种炸药发生爆炸的反应方程式为
4C3H5N3O9=12CO2↑+10H2O↑+6Ⅹ↑+O2↑
(1)Ⅹ的化学式是
(2)推断Ⅹ的化学式的依据是
【答案】(1)N2 (2)质量守恒定律
35.下图是氢气点燃时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图示,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在A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
(2)生成物属于物质分类的①_______,从微观角度说出你的判断依据②_______;
(3)从微观角度解释由B到C的变化过程_______。
36.下图是水分解过程的微观模拟图,请从微观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物是氧化物,你判断的微观依据是??????????????????????????????????;?
(2)从微观角度解释此变化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