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件+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件+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08 21:43:53

文档简介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他失去了手里的钢刀利剑,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生活,但今天却空有一身力气、一腔热血。他登临北固亭,空怀满腔爱国热情,发出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他是一位爱国者,却报国无力;他是一位大英雄,却无用武之地。他,就是辛弃疾。
美字体

























鸿




赏美文
可怜稼轩白发生
当手中的利剑化成软笔的那一刻,心便开始沉沦,只留下无奈的呼喊和遗憾的叹息。
——题记
你不是陶渊明,因为你的爱国之心无法看破凡事红尘;你不是白居易,因为你学不来处事圆滑,公私兼顾;你不是苏东坡,因为你的词来于沙场,来于战事;你不是你,因为在并不统一的国土上;你像一颗任人摆布的棋子,为了一场残酷的游戏而耗尽心机。
素手为桨,宣纸为舟,满腔的热血洒下千篇名作。从《破阵子》到《菩萨蛮》,从《水龙吟》到《永遇乐》,从《水调歌头》到《丑奴儿》,你的感情几跌几宕,你的壮志几遭挫折。而你却像一个倔强的孩子,用舞剑的手书写时事浮沉,鞭挞黑暗的灵魂,用天籁的声音清唱壮志难酬。
真正的文学都是用生命撞击出来的悠扬钟声。你的钟声太沉闷却响彻千古,你的钟声太短暂却流芳万世。你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的不只是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更重要的是你的芳香沁透人间,你的灵魂跨越时空,为历史塑造了不可重复的模板。
有人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无法想象一位昔日手拿利剑、身披战甲、驰骋沙场的勇士不能再回到热血沸腾的战场,而只能一味地吟咏喟叹挥毫泼墨该是何等的痛心。那凛然的杀气与磅礴之势呢?那方刚的血气与雄心壮志呢?你仰天长啸热泪横流,纵使白发披肩仍一心为国,然而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真正读懂你的又有几人?
你学不来梅妻鹤子终老一生,走不到世外桃源与政不染,你不会把感情揉捏得细腻动人直逼李、柳。“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历史的歪打正着把你逼上了词人之道,你面对了这个不愿面对的现实。然而,即使你走上了这条看似平静的道路,但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积累,国家的兴衰与荣辱,感情的激荡起伏又何曾在你胸中平息过?
呜呼哀哉!六十七年是煎熬,是期盼,是遗憾,更是毁灭……
三百年宋朝的动荡造就了辛弃疾,一腔爱国热血、一身雄才大略成就了辛弃疾,一群乌合之众、一阵乱世之风毁灭了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稼轩白发生!
⊙课内素材
位卑未敢忘忧国
辛弃疾的一生是在复兴统一祖国的事业中度过的,从他的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一条这样的线索,即外斗异族侵略,内斗主和权奸,丝毫不肯退让。从他少年时代的立志到壮年时的出仕参政,再到晚年还以老当益壮的廉颇自许,我们都可以看出他从没有忘记过“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的铮铮誓言。早年在家乡的亲身经历和长辈们对他的教育,为他后来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思想打下了坚定不移的基础。南宋王朝只顾偏安,不思北伐中原恢复失地的作风,使他深感那些祸国殃民的主和派所带来的危害,更激发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感,坚定了他与那些祸国殃民的卖国贼鏖战到底的决心。
[运用角度]“爱国”“责任”“位卑未敢忘忧国”“时势造英雄”等。
⊙运用示例
醉里挑灯,长剑泛着幽蓝的光;轻弹剑身,化作慷慨悲歌。要拭干扬州路上苦难的泪,要饮尽佛狸祠下胡虏的血。那的确是一把好剑。
当年你学成之后,驾骏马疾奔南下,匡扶宋室时,腰中佩的就是这把剑吧?
当年你和耿京大哥意气相投,举酒起誓要将金人赶出大宋,要让百姓安居乐业,案上放的就是这把剑吧?
当年你率十八骑,夜闯金营,冲杀百里生擒害死耿京大哥的张安国时,手中挥的就是这把剑吧?它为什么这样锋利,斩尽一切不平,锐不可当?
在诗山词海中遨游了许多年,看过了李白的金樽,看过了李商隐的锦瑟,看过了李清照的莲舟,但最夺目的,还是你的剑!剑气中,我能觉察得到你那双充满愤怒和期待的眼睛。
就是那把剑!它锋利的剑刃是一种叫作壮志的钢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它宽厚的剑柄是一种叫作爱的材料,那是一个民族在被人践踏后的坚强和团结。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障碍、困难或危险,剑气都能直冲霄汉。就是那把剑,它永远不会失落!
那是辛弃疾的剑!他的剑早已与他本人合为一体!
(选自《高考优秀作文》)
独上高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题记
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
李白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苏东坡
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
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手里青青的竹杖,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辛弃疾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的狂子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宝马雕车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你彷徨,“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开遍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若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那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
[赏析] 本文将人们的期望与李白等人的选择进行对比,突出了他们坚持自我、守护精神家园的美好品质。文章的可取之处便是围绕中心选材,且从不同方面选取材料。文章的主体选取文学史上三位名人抛开人们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守护了历史的期许”的经历为材料,李白、苏轼、辛弃疾这些笑傲历史的文化巨人,悠然走入了作者的视野:第一个主体部分写生活在太平盛世的唐代李白和北宋苏轼,第二个主体部分写生活在国家忧患年代的南宋辛弃疾,时代对他们的期望各不相同,但是三位文豪拒绝世俗的“期望”,坚守“自我”却是相同的。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稼轩(xuān)   揾泪(wèn)
舞榭(xiè) 迄今(qì)
B.岑寂(cén) 菜羹(ɡēnɡ)
巷陌(mò) 屹然(yì)
C.螺髻(jì) 鲈鱼(lú)
金戈(ɡē) 敛财(liǎn)
D.堪脍(kuài) 汜河(sì)
嘉许(jiā) 粗犷(kuànɡ)
解析:D项,“犷”应读ɡuǎnɡ。
答案:D
2.下列词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B项,“断鸿”指失群的孤雁;C项,“风流”指英雄的流风余韵;D项,“榭”指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答案:A
3.下列各项中,运用了借代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B.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解析:A项,运用了拟人、比喻手法;B项,运用了借代、夸张手法;C项,运用了比喻手法;D项,运用了借代手法。
答案:B
4.对下列词句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事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表明自己壮心不已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解析:B项,应是“赞扬当年刘寄奴北伐的英雄气概”。
答案:B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作者在赏心亭上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景色,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的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这两句笔力遒劲,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不禁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运用典故中的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也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2)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
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都是写愁的名句,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B.“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心中的惆怅无法排解的境况,奠定全词的情感基调。
C.“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这两句写作者对人生的体会,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说中,寓含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D.“浮云出处元无定”中“出处”指出仕与隐处,做官与退隐。
E.“得似浮云也自由”中“也”字表现了词人致仕、退隐后的自由与喜悦之情。
解析:B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E表现了故作旷达的无奈。
答案:BE
7.请简要说明作者有哪些“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山河破碎的悲愁;年华逝去的苦愁;壮志难酬的哀愁;退居田园的闲愁。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纪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先是“我”对“青山”说,然后转换成“青山”对“我”说。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理解为心灵的寒。
C.下阕叙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词人吟诵《离骚》,夜深未眠。
D.这首词情辞宛转,运用《离骚》的典故,不露痕迹,可谓格调清新,赏心悦目。
解析:D项,“运用《离骚》的典故”错,词中虽然有“听读《离骚》去”,但只是客观叙述,并没有运用与《离骚》有关的典故。
答案:D
9.结合最后一句“听读《离骚》去”,分析本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离骚》抒发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郁愤不平之情。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斥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不得已闲居乡里,其满腔忧愤之气,借用屈原的《离骚》,恰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全词的主题思想得到升华,词人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水调歌头
辛弃疾
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①,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
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②。
【注】 ①汉乐府《陌上桑》曰:“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此处以秦楼人指代妻室。②东汉末年,王粲避难荆州,依附刘表,曾登城作《登楼赋》,述其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词,开篇两句起笔突兀,开宗明义,既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又通过“落日”“酒”等意象表现了“离愁”。
B.“和月载离愁”一句不仅通过“月”这一意象烘托“离愁”,还化虚为实,使抽象的“离愁”成为可“载”的具体形象。这与李清照《武陵春》中“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C.“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两句肯定了友人杰出的才学,希望友人此行能有远大的目标,像伊尹和周公一样成为国之栋梁。
D.本词上阕和下阕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上阕以写景为主,下阕以抒情为主。全词情由景生,作者因情明志,充满了一种悲慨之情。
解析:D项,“上阕以写景为主”及“情由景生”有误。上阕兼用叙事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答案:D
11.请分析“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两句的用典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作者运用王粲避难荆州依附刘表的典故,联系自身的境遇,自比王粲,感叹自己身似浮萍,漂泊不定,空自思乡,落得孤独寂寞。②通过用典,表达了对朝廷不能重用人才,导致有识之士壮志难酬的行为的愤懑之情。
三、创新语用
12.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在文后的横线上填写结论性的句子。
辛弃疾以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传世词六百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三分之二以上,数量之大,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一千四百年间,尚无人能望其项背。
爱国是辛词一大主题。生态则是辛词的又一大主题。一册稼轩词,展卷读去,从卷首到卷末,满纸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让人目不暇接,间以风雨之声、鸟虫之鸣,让人心动神驰。还有词人与青山的深情对视,与苍松的幽默调侃,与鸥鹭的真诚结盟,更有对白鹭的生态建议,让人的心灵受到难得的洗礼和升华。辛弃疾的生态词,是我们尤其应该珍惜的人文精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个语段写了两个内容,第一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爱国词的贡献,第二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生态词的贡献。因此,我们就可以整体把握文意,找到结论句的答案了。
答案: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我国最伟大的生态词人。
13.请补写出空缺处的语句,使之与前两句构成排比,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
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
解析:所补句子,必须与前面的句子格式一致,才能构成排比句,而且要与整个语境和谐一致。前面“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作为例句,可抽出“与某诗人做某事”这个格式,“某事”必须是“某诗人”在文章中记述过的。从“古卷残页”“穿越时空”看,“某人”应是古代的文人诗家。按照此思路,就可较容易地得出答案。
答案:(示例)与王维畅游大漠 与苏轼夜游赤壁
14.请根据下面两幅图片显示的信息,将后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100字左右)
在中西方交流空前活跃的今天,比较中国人与西方人当下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在汽车早就普及的西方,随着环保、健身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自行车重新走入公众生活,成为人们出行常用的代步工具。西方餐饮业大举进军中国,用刀叉、吃西餐被不少中国人当成时尚,甚至成为某些人炫耀身份和地位的方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自行车曾经一统天下的中国,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甚至开始车满为患 ②而由于中国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餐饮文化开始被更多的西方人喜爱并接受,用筷子吃中餐也成为很多西方人追求的时尚。
课件54张PPT。第二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