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来源:Zxxk.Com]
3.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扫清障碍
1.据说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蛮荒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来源:学,科,网Z,X,X,K]
2.相关资料
(1)丝绸之路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2015年3月,为推动实施“一带一路”,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年5月7日,习近平主席开启对欧亚三国的访问,首站抵达哈萨克斯坦。此次访哈可视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落实之旅,将进一步助推“一带一路”的建设。
3.扫清障碍:
(1)出示易读错的字,让学生读一读。
(2)引导学生识记多音字。
(3)理解词语。
二、初读文本,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3.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描写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三、问题探究,讨论交流
1.分组讨论:
(1)讨论标注的有疑惑的地方:
(2)分享批注的感受深刻的地方:
(3)小组共同提出自认为有价值的题目,供全班交流。
2.出示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核心问题:
丝绸之路究竟是一条怎样的路?
串珠问题:
(1)本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事?
(2)作者介绍了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哪些场面?[来源:Zxxk.Com]
(3)双方的交流场面展现了什么?
(4)丝绸之路起到了什么作用?
3.分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4.随文讲解,理解文意:
(1)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mò)中的悠悠驼铃声……”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是作者的联想,也是本文的一个过渡句,由实景巨型石雕,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丝绸之路两千年辉煌历史的联想。句中的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引发人们的联想。
(2)阅读方法解密:认识联想
(3)仿写句子:我会用上“仿佛……仿佛……”写一个联想的句子。
(4)“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还礼表示感谢。”两国代表初次见面,礼节上有何不同?表现了什么?
安息国将军立正高呼;中国使者作揖还礼。表现了双方代表问候真挚,两国关系友好、融洽。
(5)“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tuó)鸟蛋。”从两国互赠的礼品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中国赠送的是丝绸,安息国赠送的是鸵鸟蛋。从中我体会到这条道路是互通有无的道路,还能体会到两国关系的友好以及双方经济文化的不同。
(6)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来源:学§科§网]
这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说是“伟大的路”?
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同时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使东西方文化得以沟通,所以说它是友谊之路;这条路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人们在此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说它是一条经济、文化、贸易交流之路。综合上述内容,这条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7)“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huàn)。”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说明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之路,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8)拓展:写一写你知道的历史上一些与丝绸之路有关的人物。
5.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总结答案:
核心问题:
丝绸之路究竟是一条怎样的路?[来源:Z,xx,k.Com]
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它是一条友谊之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它是一条经济之路,促进了技术和物产的交流;它是一条文化之路,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串珠问题:[来源:学。科。网]
(1)本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公元前115年,中国与安息国在丝绸之路上进行友好交流的事。
(2)作者介绍了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哪些场面?
作者先写安息国列兵迎候中国使者再写双方使者见面、互赠礼物的场面,接着写了安息国魔术师变魔术助兴、中国使者道谢的场面。[来源:学科网ZXXK]
(3)双方的交流场面展现了什么?
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来源:Z§xx§k.Com]
(4)丝绸之路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同时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使东西方文化得以沟通,是友谊之路;这条路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人们在此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是一条经济、文化、贸易交流之路。
四、概括主旨,梳理结构
1.再读课文,出示品读要求:
(1)品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2)试着概括课文主旨。
2.交流分段情况[来源:学科网ZXXK]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由此引发了作者的联想。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互赠礼品的场面。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的经贸往来、文化繁荣的促进作用。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凝望石雕,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
3.引导学生试着概括本课主旨:
课文生动地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4.出示结构图示,再次梳理文意。
5.本课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绵延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化古迹,传达给人们的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五、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推荐阅读《张骞出使西域》
2.国学诵读:
《从军行》王昌龄
《使至塞上》王维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