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来源:Zxxk.Com]
3.能抓住课文重点词语,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4.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教学重点】[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看看图中的白杨,再听一听歌曲《小白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伟岸、正直、朴质的白杨,它挺拔、坚强不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了解作者,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袁鹰:1924年出生,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有《江湖集》《刘文学》《第一个火花》等。
3.相关资料
白杨:落叶乔木,幼树树皮光滑,青白色,老树树皮有裂沟,叶子卵形,边缘有波状的齿,木材可供建筑用,也用来造船、纸等。也叫毛白杨、大叶杨或响杨。
白杨树能在戈壁上生长,生命力强。喜光,不耐阴,耐严寒,零下40摄氏度的条件下无冻害。耐干旱气候,但不耐湿热,南方栽培易患虫害,且主干弯曲常呈灌木状。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
二、初读文本,感知大意
1.听范读,边听边想,边画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同时认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带着要求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3)试着概括段意,理清线索。
(4)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进行质疑。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2)提出不理解的词句,组内讨论,试着解决。
(3)组内交流分段情况。
4.说一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文章先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5.交流分段情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大戈壁的铁路沿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部分(第4--12自然段) 旅途中,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13--15自然段) 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 写爸爸看见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三、识字写字,夯实基础
1.出示易读错字、多音字、形近字,引导学生识记;
2.出示会写字,学生交流书写时需注意的地方,教师对重点字作指导:
晰:左窄右宽,“日”和“木”都要细长。
伞:上宽下窄,上面的撇捺要舒展。
疆: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一横短、第二横长、第三横适中。
陷:左窄右宽,第二笔要长。
4.练一练。
5.理解词语。[来源:学|科|网]
6.辨析词语:清晰、清楚。
四、指导朗读,体悟情感
1.再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2)爸爸介绍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班级展示,评一评。
3.说一说:
(1)爸爸介绍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白杨树的外在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着。
(2)再读课文,简练概括一下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4.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爸爸对白杨的赞美, 了解了白杨的特点,对白杨和像白杨一样的人有着深深的敬佩之情。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进入文本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
二、细读文本,品读释疑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
核心问题:
你从白杨身上学到了什么精神?
串珠问题:[来源:学科网]
(1)白杨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
(2)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是什么?
(3)为什么白杨树有这样的外形特点?
(4)爸爸的神情有哪些变化?
2.听录音回顾课文,边听边想:爸爸介绍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3.随文讲解,理解文意:
(1)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gē)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这两句介绍了大戈壁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三个“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大戈壁的荒凉;第二句突出了环境的恶劣。此处的环境描写为下文写白杨顽强不屈的性格作了铺垫。
(2)仿写句子:我也会用“没有……没有……没有……”写一个排比句。
(3)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来源:学|科|网]
兄妹俩的对话有什么作用?[来源:Z|xx|k.Com]
兄妹俩的对话起铺垫作用,表现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性格,又自然地引出了爸爸与子女的对话和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
(4)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从爸爸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此处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一方面表现白杨树的外在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生命力顽强。另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内在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借物喻人的连接点。
(5)仿写句子:我也会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句子。
(6)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这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来源:学科网]
这段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承接上文,第三句引起下文。
(7)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这段话暗示了什么?
三个“只知道”强调孩子们知道的事情太少,暗示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这是建设祖国的需要),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上学(经受锻炼的需要),为什么这么远还去(无私奉献的需要)。
(8)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爸爸为什么会陷入沉思?
此处的“沉思”是对爸爸神情的第四次描写。这次沉思是因为爸爸由白杨树想到了自己,想到了孩子,想到了孩子的未来。孩子们的未来是不可知的,他们能否适应边疆的生活,能否成为未来的边疆建设者,这都是不可知的。因此陷入“沉思”。
(9)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爸爸为什么微笑?“高大的白杨树”“几棵小树”分别暗指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此处的“微笑”是最后一次对爸爸的神情描写。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相信孩子在自己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茁壮成长,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爸爸想到这些感到很欣慰。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高大的白杨树”象征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几棵小树”象征边疆建设者的后代。我体会到了老一辈的边疆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4.回归全篇,突破重点:
核心问题:[来源:Z§xx§k.Com]
你从白杨身上学到了什么精神?
我从白杨身上学到了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坚强执著的精神。
串珠问题:
(1)白杨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
白杨树生长在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且天气恶劣的大戈壁上,生长环境很恶劣。[来源:学科网]
(2)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是什么?
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是高大挺秀。
(3)为什么白杨树有这样的外形特点?
因为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4)爸爸的神情有哪些变化?
爸爸的神情变化依次是: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三、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国学诵读:[来源:Zxxk.Com]
《竹石》郑燮
《梅花》王安石
2.走进传统文化:白杨精神
3.课文主旨: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4.课堂小结: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并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四、结构图示,布置作业
1.出示课文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体会,再抄下来。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