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毡帽、卸煤、咀嚼、幼稚”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了解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
4.读懂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握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了解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
2.了解作者,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林海音:(1918~2001),出生于日本大阪,祖籍广东蕉岭,作家。曾担任北京《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
二、初读文本,感知大意
1.听范读,边听边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同时认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带着要求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来源:学科网]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2)提出不理解的词句,组内讨论,试着解决。
(3)组内交流分段情况。
4.说一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冬天“我”看骆驼咀嚼、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问夏天骆驼去哪儿了。
5.交流分段情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卖煤的骆驼队从门头沟来,停在“我”家门前。
第二部分(第4-14自然段) 写“我”童年生活的四个片段。
第三部分(第15、16自然段) 骆驼去了又来,但童年一去不返,为纪念我的童年,我写了《城南旧事》。
三、识字写字,夯实基础
1.出示易读错字、多音字、形近字,引导学生识记;
2.出示会写字,学生交流书写时需注意的地方,教师对重点字作指导:
毡:“毛”的最后一笔要长,拖住上面的部分。
卸:右侧稍微窄,“卩”要短、位置靠下。
咀:左窄右宽,“口”的位置上下居中。
嚼:左窄右宽,“口”的位置上下居中。
漠:左窄右宽,草字头不要盖住左侧的三点水。
寞:上小下大,宝盖头要盖住下面的部分。
炮:左窄右宽,最后一笔不要太长。
傻:左窄右宽,左侧的第二笔横不要太长。
3.练一练。[来源:Z|xx|k.Com]
4.理解词语。
5.辨析词语:安静、平静。[来源:学_科_网Z_X_X_K][来源:Z&xx&k.Com]
四、指导朗读,体悟情感
1.再读课文,出示要求:
(1)边读边想,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2)作者围绕骆驼队写了哪些内容?
2.班级展示,评一评。
3.说一说: [来源:Zxxk.Com][来源:Zxxk.Com]
(1)作者围绕骆驼队写了哪些内容?
冬天“我”看骆驼咀嚼、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问夏天骆驼去哪儿了。[来源:Zxxk.Com]
(2)再读课文,简练概括一下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留恋。
4.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示例: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童年生活多姿多彩的,也是匆匆易逝的。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进入文本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
二、细读文本,品读释疑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
核心问题:
从作者回忆童年的片段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的什么情怀?
串珠问题:
(1)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哪些片段?
(2)这些片段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你认为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为什么?
(4)读了课文,你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2.听录音回顾课文,边听边想:作者围绕骆驼队写了哪些内容?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此句连用三个“那样”,构成排比,写出了“我”观察得很仔细。虽然骆驼长得丑,但是“我”却没有厌恶的意思,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
(2)仿写句子:我会用“那样……那样……那样……”写一个句子。
(3)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文中的“我”是怎样观察骆驼的?从中看出“我”怎样的天性?
“我”看骆驼看得很仔细,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我”看得很入神,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它们。可以看出“我”好奇、天真、爱模仿的天性。
(4)阅读方法解密:认识细节描写
(5)仿写句子:在生活中,你曾有什么大胆而幼稚、充满童趣的想法?
(6)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体会这一自然段的作用。
这一自然段是过渡段。前两句承接上文,后一句引起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7)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如何评价这一解释?表现了“我”怎样的特点?
这个解释真是幼稚而大胆,充满童真、童趣和诗意。从中表现了“我”天真烂漫、富于幻想的特点。
(8)拓展:在生活中,你曾有什么大胆而幼稚、充满童趣的想法?
妈妈总是让我喝鱼汤,说这样身体长得快。于是我就想,那我就每天也给我最喜欢的小石竹“喝”一点儿,每天光给它浇水,怎么能长大呢。每天给它点儿鱼汤,等它长成石竹人了,就能陪我玩儿了。
(9)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你对爸爸的话怎么理解?
爸爸的话体现了爸爸对女儿超凡想象力的认同和鼓励,也体现了爸爸尊重孩子,善解人意的品质。
(10)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我”为什么这么问?表现了什么?
因为“我”喜欢骆驼,思念骆驼,头脑里满是骆驼的事情,所以情不自禁地把心里想的问题问出来。从这看似没头脑的话中,表现了“我”的好奇和内心对骆驼的思念。
(11)品析句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暑去寒来,骆驼队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童年也在这岁月的流逝中远去了。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再,童年的傻事不再,此处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我们仿佛能听见她轻轻的叹息,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
4.回归全篇,突破重点:[来源:Zxxk.Com]
核心问题:
从作者回忆童年的片段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的什么情怀?
从作者回忆童年的片段中我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留恋。
串珠问题:
(1)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哪些片段?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段:冬天“我”看骆驼咀嚼、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问夏天骆驼去哪儿了。
(2)这些片段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这些片段。
(3)你认为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为什么?
我认为最有意思的是冬天“我”看骆驼咀嚼,因为作者观察骆驼非常仔细,脸、牙、鼻孔、胡须、嚼的动作都观察到了,并且看得入迷,以至于模仿骆驼咀嚼的动作。
(4)读了课文,你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我觉得作者是一个天真、爱观察、爱模仿、爱思考、富于幻想、喜欢骆驼并喜爱童年生活的人。
三、拓展延伸,总结升华[来源:Zxxk.Com]
1.推荐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
2.这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也出自林海音的散文集《城南旧事》,是这本散文集的最后一篇。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我”?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3.国学诵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叶绍翁)
濯(zhuó)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石鼓歌》韩愈)
4.走进中国传统文化:骆驼队。
5.课文主旨: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系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皮,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留恋。
四、结构图示,布置作业
1.出示课文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抄写喜欢的句子。
(2)课下读一读《城南旧事》中的其他篇章,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同学们交流。
板书设计:
[来源:学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