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草原(人教新课标)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草原(人教新课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08 18:4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羞涩、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词语。
2.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产生了解西部的兴趣。
3.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体会课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自然段。
【教学重点】
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产生了解西部的兴趣。[来源:Zxxk.Com]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自然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找一找腾格尔唱的《草原》,听一听。认真感受美妙的歌声,猜一猜歌曲唱的是哪里。(草原)下面咱们跟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那令人神往的草原!
2.了解作者,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主要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3.相关资料
(1)蒙古包:一般为圆形,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做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与高超的技能。蒙古包有着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
(2)套马:套马分为挥杆套马和绳索套马。原为牧民放牧时约束马匹的一种手段,现演变为少数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套马比赛时,选一些烈性难驯的马,先令其疾驰。参赛的成群骑手,手持在顶端扎有绳环的竹竿,或只打有活结的绳索,骑马紧追,到一定距离迅速套马,以先套准并能束住烈马者为胜。
(3)奶豆腐:又叫奶干,蒙古语称“胡乳达”,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见的奶食品。用牛奶、羊奶、马奶等经发酵、凝固而成的食物。形状类似普通豆腐,但不是豆腐,因像豆腐而得名。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浓郁,牧民很爱吃,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远门当干粮,既解渴又充饥。奶豆腐还可以做成拔丝奶豆腐,是宴席上的一道风味名菜。
二、初读文本,感知大意
1.听范读,边听边想,边画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同时认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带着要求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3)试着概括段意,理清线索。
(4)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进行质疑。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2)提出不理解的词句,组内讨论,试着解决。
(3)组内交流分段情况。
4.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描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5.交流分段情况:[来源:Z+xx+k.Com]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对草原美景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我们”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欢迎和款待,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纯朴和热情,以及蒙汉之间的团结友爱。
三、识字写字,夯实基础
1.出示易读错字、多音字、形近字,引导学生识记;
2.练一练:巩固识记情况;
3.出示会写字,学生交流书写时需注意的地方,教师对重点字作指导:
毯:“毛”的最后一笔要拉长,托起上面的部分。
渲:左窄右宽,最后一笔横要长。
迂:先写“于”再写“辶”,最后一笔要舒展。
襟:左窄右宽,注意“衤”的写法。
貌:左右等宽,左侧的三撇平行。[来源:学&科&网]
涩:左窄右宽,右侧的最后一横要长。
涯:左窄右宽,右侧的撇要舒展。
4.练一练;
5.理解词语[来源:Zxxk.Com]
6.辨析词语:舒服、舒适;拘束、拘谨。
四、指导朗读,体悟情感
1.再读课文,出示要求:边读边想,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2.班级展示,评一评。
3.说一说:
(1)说一说课文的中心句。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描写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4.课堂小结:
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景,体会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了心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眷恋。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进入文本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
二、细读文本,品读释疑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
核心问题:
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草原的美?
串珠问题:
(1)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蒙古族人民是怎样迎接、款待、送别客人的?
(3)从哪里可以看出文中所表现的人情美?
(4)从“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听录音回顾课文,边听边想:课文第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随文讲解,理解文意:
(1)“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来源:学科网ZXXK]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其中“绣”用得更是恰到好处,不但写出了草原的美丽,而且表达了自己对草原、羊群的热爱之情。
(2)仿写句子:我能写个比喻句。
(3)“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两个“一百五十里”形成了反复之势,既表现了草原的辽阔,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4)阅读方法解密:认识反复的修辞方法。
(5)“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体会画线词语,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倒上了、摆上了、不大一会儿”写出了蒙古族同胞早有准备,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客人,这充分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6)仿写句子:我能写个“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这样的句子。
(7)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从哪里可以体会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在相互敬酒中可体会出主人的热情好客。[来源:Zxxk.Com]
(8)想象:想一想,在敬酒的时候,他们会说些什么?
示例:干部可能会说:“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来观光采访!”老翁可能会说:“远方的客人,请品尝我们甘甜的美酒吧!”“我们”可能会说:“浓浓的酒香,含着我们的感谢,真心祝愿大家生活美满幸福!”[来源:学科网ZXXK]
(9)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yá)碧草话斜阳!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以及依依惜别的情谊。
4.回归全篇,突破重点:
核心问题:
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草原的美?
课文从草原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热情迎接、款待汉族同胞的人情美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美。
串珠问题:
(1)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①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天空、草原、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②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草原一碧千里,小丘线条柔美。羊群多而自由,骏马、大牛有时静立不动,像陶醉在这美景中一样。
(2)蒙古族人民是怎样迎接、款待、送别客人的?
蒙古族人民身着盛装、策马远迎,用具有民族特色的食物盛情款待远客,热情敬酒,表演节目,尽情联欢,最后深情话别。
(3)从哪里可以看出文中所表现的人情美?
从蒙古族人民跑几十里去迎接客人、盛情款待远客、敬酒联欢、深情话别等可以看出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深情厚谊,体现了一种人情美。
(4)从“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体会到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以及依依惜别的情谊。
三、拓展延伸,总结升华[来源:学#科#网Z#X#X#K]
1.推荐阅读《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2.国学诵读
3.课文主旨: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人民热情欢迎、款待的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四、结构图示,布置作业[来源:Z#xx#k.Com]
1.出示课文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板书设计:
[来源:学科网ZX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