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8.童年的发现(人教新课标)(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8.童年的发现(人教新课标)(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08 19:0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来源:学&科&网Z&X&X&K]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4.弄清“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的,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弄清“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的,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来源:学科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在梦中飞行过吗?你想知道为什么会做飞行的梦吗?请到《童年的发现》中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来源:学&科&网Z&X&X&K]
2.了解作者,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费奥多罗夫:苏联儿童文学作家,曾是莫斯科国立A.H.柯西金纺织大学实用艺术系教授。其编著的资料集《伊?伊?列维坦:书信、文件与回忆》(回忆录部分出版时名为《回忆列维坦》)是研究俄罗斯最伟大的抒情风景画大师列维坦必备的最基本的资料汇编。
3.相关资料:
进化论:进化论是用来解释生物在世代与世代之间具有变异现象的一套理论,19世纪中叶,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做出了唯物的、规律的解释,使生物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学说。他自己把《物种起源》称为“一部长篇争辩”,因为它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第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当时绝大部分读了《物种起源》的生物学家都很快地接受了这个观点,进化论从此取代神创论,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
二、初读文本,感知大意
1.听范读,边听边想,边画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同时认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带着要求读课文:[来源:学&科&网Z&X&X&K]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3.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说一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5.交流分段情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惩罚。
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具体写“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讲“我”在课堂上得知自己几年前的发现竟然与进化论一致时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罚。但“我”从中也深有感悟。
三、识字写字,夯实基础
1.出示易读错字、多音字、形近字,引导学生识记;
2.练一练。
3.出示会写字,学生交流书写时需注意的地方,教师对重点字作指导:
胚:左窄右宽,左侧的“月”瘦而长。
祸:左窄右宽,右侧横平竖直。
患:上大下小,上窄下宽。
臂:上宽下窄,上部笔画紧凑。
赋:左窄右宽,右侧的斜钩要长。
妨:左窄右宽,左侧的点横要协调。。
岂:上小下大,最后一笔要舒展。
痴:病字框的撇要舒展,能够盖住下面的部分。
汁:左窄右宽,右侧的横平竖直。
愧:左窄右宽,第三笔要长、右侧要紧凑。
4.练一练。
5.理解词语。
6.辨析词语:轻盈、轻巧。
四、指导朗读,体悟情感
1.再读课文,出示要求:
(1)边读边想,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2)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2.说一说:
(1)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我”童年的发现是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3.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来源:Z+xx+k.Com]
示例: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在童年时有着丰富和惊人的想象力。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进入文本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来源:Zxxk.Com]
二、细读文本,品读释疑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
核心问题:
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串珠问题:
(1)“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2)“我”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
(3)“我”为什么会被年轻的生物老师轰出教室?
(4)从“我”童年的发现中,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2.听录音回顾课文,边听边想:作者的童年发现是什么?
(1)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
作者为什么说“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
此句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后半句引起下文,是作者要说的真正意思,体现了作者是个幽默的人。作者之所以说“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是因为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九岁的孩童,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就能发现,在常人眼里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2)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
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特点?
这句话表现了“我”求知若渴、追根究底的特点。
(3)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老师解释说。
老师的解释有什么作用?
老师的这个解释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围绕老师的解释引出下文,“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
(4)“岂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文中一连串的提问说明“我们”有什么特点?
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说明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生物。文中一连串的提问说明“我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我们”的提问逻辑性非常强,说明“我们”爱思考、会思考。
(5)品评:乡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呢?”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6)我是怎样推算出胚胎发育的规律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有怎样的特点哪些词体现了这一特点?
①推算过程:
A.思考:胎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出生。
B.联想:地图能表示实际距离。
C.人由细胞变化成人的过程。
D.折合、推算:正好九个月。
②从这个推算过程可以看出“我”善于想象,喜欢钻研的特点。
③体现这一特点的词语有“绞尽脑汁”“想啊想啊”。
(7)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我”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音?
“我”的发现竟然与进化论的观点一致,这确实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所以“我”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音。
(8)“奥尔加?伊万诺(nuò)夫娜,我……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
句中的两个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前面一处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吞吞吐吐;后面一处表示话还没说完。
(9)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这时候我意识到,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老师为什么会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来源:Zxxk.Com]
因为当时老师正在讲人的发育与进化,这类问题很敏感。而“我”恰在此时笑出声音,老师以为“我”在胡思乱想,所以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10)体会句子: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可以作为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吧。当然,话里不乏愤慨的成分。
(11)阅读方法解密:认识双关
4.回归全篇,突破重点:
核心问题:[来源:学科网ZXXK]
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要有坚持不懈、勤奋钻研的精神。[来源:学#科#网Z#X#X#K]
串珠问题:
(1)“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我”童年的发现是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我”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
“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 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于是找老师,请他解答,由此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想得是那样痴迷,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
(3)“我”为什么会被年轻的生物老师轰出教师?
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从课文中看,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婚姻和性,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是“一本正经板着面孔”。她是要用这种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把“我”轰出教室。
(4)从“我”童年的发现中,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我”是个幽默、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的孩子。[来源:学科网ZXXK]
三、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推荐阅读:《瓦特和蒸汽机》;
2. 小瓦特的故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呢?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3.国学诵读: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大意:蚕能吐丝,蜜蜂可以酿制蜂蜜。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真不如小动物。 (《三字经》)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4.走进传统文化:石油的发现。
5.课文主旨:本文通过记述“我”由寻梦而发现胚胎发育规律,但受到惩罚的事,反映了孩子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赞颂了孩子的独立思考,善于发现的精神,说明了任何发明与发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四、结构图示,布置作业
1.出示课文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布置作业:
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跟大家交流。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