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5.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5.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08 19:0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理解诗句,了解诗歌大意。[来源:学科网]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能熟练地背诵,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教学重点】
学习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扫清障碍
1.童年,如诗如画,美好至极。谁还记得有关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学生背诵),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千年时空,打开尘封的诗卷,去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情趣吧!
2.走近作者:
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唐代人,为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3.扫清障碍:
(1)出示易读错的字,让学生读一读。
(2)引导学生识记多音字。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来源:Zxxk.Com]
1.自读古诗,出示要求:[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努力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来源:Z*xx*k.Com]
(2)想一想:这首诗写了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古诗,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3.说一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牧童》这首诗描写了黄昏牧童归来后休憩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问题探究,讨论交流
1.梳理诗意: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广阔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声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从远处传来。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归来吃饱饭已是黄昏后,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月夜下的草地上了。
2.理解品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作者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铺”和“弄”两个字有什么妙处?句中的数量词是确指吗?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写的。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地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作者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作者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尤其是从“饱”和“卧”两字更能看出牧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形象。
四、概括主旨,梳理结构
1.再读古诗,试着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2.引导学生试着概括本课主旨:
《牧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草地、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3.出示结构图示,再次梳理诗意。
4.小结:学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我们从诗中感受到了古代孩童的乐趣和悠然自得。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扫清障碍
1.走近作者: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
2.扫清障碍:
(1)出示易读错的字,让学生读一读。
(2)梳理文意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自读古诗,出示要求: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这首诗写了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3.说一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舟过安仁》描写了一叶小渔船上两个小童收槁停桨,想要撑伞为帆,催船前行的一副充满童趣的画面。
三、问题探究,讨论交流
1.梳理诗意:
(1)舟过安仁
【安仁: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乘舟路过安仁县
(2)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两个小孩子坐在一只小船上,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3)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生:怪不得。】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2.理解品析: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诗人发现了什么奇怪的现象?他当时的心情如何?
诗人发现两个小孩虽然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而是收起竹篙,停下船桨。他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小孩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后两句作者省略了什么?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问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四、概括主旨,梳理结构
1.再读古诗,试着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2.引导学生试着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舟过安仁》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童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对两个小孩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从中也可看出诗人的童心未泯。
3.出示结构图示,再次梳理诗意。
4.小结:
学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感受到了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与聪明。
板书设计:[来源:Zxxk.Com]
第三课时
一、激趣导入,扫清障碍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描写儿童画面的古诗,我们已经初步知道了怎样去学习古诗的方法,为了更好的学习,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
2.走近作者: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3.扫清障碍:
(1)出示易读错的字,让学生读一读。
(2)梳理文意
二、初读古诗词,感知大意
1.自读古诗,出示要求: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注有疑惑的地方,批注感受深刻的地方。
(3)想一想:这首诗词写了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词,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3.说一说:这首词写了什么?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三、问题探究,讨论交流
1.分组讨论:
(1)讨论标注的有疑惑的地方:
(2)分享批注的感受深刻的地方:
(3)小组共同提出自认为有价值的题目,供全班交流。
2.出示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核心问题:
三首古诗词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串珠问题:
(1)第一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2)第二首诗展示了什么?
(3)第三首词描绘了什么?
(4)三首古诗词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分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4.课文理解品析:
(1)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
(2)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茅檐:茅屋的屋檐。】[来源:学&科&网]
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边碧草青青。
(3)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吴音: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听见茅屋里有人带着醉意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在互相说话取乐。是谁呢?原来是一对老夫妻。
(4)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
(5)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
调皮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正在溪边趴着剥莲蓬。
(6)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茅檐”“溪上”“青青草”,形象地描绘出低矮的农家茅屋、潺潺的小溪、翠绿的小草,这是江南的农村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情境。
(7)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愉快,老年人过着安逸的生活。[来源:学§科§网]
(8)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喜”字不仅有“喜欢”之意,更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小儿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更为温馨的气氛,使这首词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
(9)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字在本首词中出现了三次,它有何妙用?
“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溪头卧剥莲蓬”三句中都有“溪”字,使得画面布局紧凑,使全词意境浑然天成。
5.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总结答案:
核心问题:
三首古诗词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牧童》一诗,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过安仁》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孩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清平乐·村居》流露了作者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
串珠问题:
(1)第一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来源:学科网]
《牧童》描绘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2)第二首诗展示了什么?
第二首诗展示了两个孩子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奇思妙想。
(3)第三首词描绘了什么?
第三首词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图,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
(4)三首古诗词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心灵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第二首诗中的孩子聪明、有趣;第三首词中的孩子勤劳、活泼。
四、概括主旨,梳理结构
1.再读课文,试着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2.引导学生试着概括本课主旨:
《清平乐·村居》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农家生活图,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3.出示结构图示,再次梳理诗意。
五、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国学诵读:
晴明风日雨乾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桑茶坑道中》杨万里)
2.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油纸伞】
是汉民族传统的日用雨伞,使用历史已有10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雨伞,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
【词牌名】
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清平乐、念奴娇、满江红、沁园春、江城子、永遇乐、卜算子等都是词牌名。
3.布置作业:
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成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来源:Zxx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