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3雨下得有多大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3雨下得有多大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5-08 19:3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雨下得有多大》教案
本课是《关心天气》单元中的一课。通过观察云的形状、颜色,认识常见的几种云,由想知道雨的大小,产生使用雨量器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制作测量雨量的工具--雨量器,了解使用雨量器的方法,同时通过亲身经历测量降雨量,使学生体会到雨量和记录雨量数据的长期性和坚持性,同时鼓励学生和雨水亲近,培养与大自然的亲近感。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对云与雨的联系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有“乌云”会下雨;知道云的形状有不同;知道云的颜色有不同;还知道雨量的大小也有不同;在生活中学生对雨量的大小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毛毛雨、小雨、中雨、大雨等。还有些学生可能对雨量的测量已有一定的了解。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交流分享各自的知识,合作参与雨量器的制作过程,共同体验雨量的大小,交流讨论雨量器的工作原理,会用雨量器测量雨的大小,并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处理。
根据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模型,我们这样处理教材:在科学知识目标上,由原来的研究“雨下得有多大”这个问题转变为明确地研究“降水量”这一类的问题,即通过对降水量的大小的讨论探究来解决“雨下得有多大”这个问题。本课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很贴近,如云与雨的联系,雨量的大小等,课前可以先引导学生注意搜集这些方面的信息。另外,本课的课堂教学将延伸到课外,学生课后需要用更多的时间使用雨量器测量雨的大小,这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使得科学课上的研究学习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在教学准备方面,本课通过多媒体帮助学生认识有关云与雨相联系的知识。课中雨量器的制作材料都是学生自带的:塑料瓶、胶带、剪刀等,同时学生带上亲手制作的雨量器到生活中,对雨的大小进行实际测量,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在雨量器的制作过程中,遵循便于操作和开放性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除提示制作方法外,其他不做任何指导,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与知识基础,围绕制作和运用雨量器进行教学。以开放式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讨论研究方法--动手制作--延伸到课外的测量--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既有动手制作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的培养,又有观测中的长期性、坚持性和亲近、体验大自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更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经历中学习科学。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云的形状和颜色判断哪种云会下雨。 2.能用雨量器测量雨的大小,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的几种云,知道哪种云可能会下雨。 2.·知道会用“毫米”表示雨量的大小。 3.能够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知道怎样使用。 4.会观察、记录和分析自己的测量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研究长期测量与坚持性的重要性。 2.愿意研究和制作雨量器。 3.愿意与雨水亲近,体验大自然的感觉。
教学重难点
1.能够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知道怎样使用。 2.会观察、记录和分析自己的测量结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放一段动画片:小朋友--小雨中午放学回家的路上,抬头看了好几次天空(乌云密布)。回到家后,他立即帮妈妈把晒在外面的被子收了回去,吃午饭的时候,天突然下起雨来。第二天,小雨又看了看天空(白云朵朵),但这一次他没有急着把被子收回家。 2、谈话:请你说说片中的小朋友--小雨在干什么? 3、学生讨论交流。【评析】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喜新、好奇,学习的目的性、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课题播放一段动画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动画片有情节,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尝到了认可的成功感,从而萌发了探究知识的渴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探究、实践
㈠比较哪场雨下得大 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来形容雨量的大小的。(鼓励学生说出他们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到的雨量的概念,如看水花和积水等) 2、提问学生是否能准确描述出一场雨到底下得有多大。(如细细沥沥的小雨,倾盆大雨等) 3、介绍用小尺刻度来测量雨的大小的方法。 4、引入雨量器的概念,使学生知道雨量器是测量雨量大小的科学仪器。【评析】在学生制作雨量器之前,让学生对雨的大小进行描述,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的云、雨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同伴共享信息。由“一场雨到底下得有多大”引入雨量器的概念,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了解雨量器的欲望,正是由于这种欲望的产生,学生会带着满脑的“?”去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
㈡制作雨量器 1、谈话:你们知道气象工作者怎样知道雨的大小的吗?需要用到什么物体? 2、学生讨论。 3、老师出示准备好的不同塑料瓶使用的不同刻度的标尺,引导学生对照雨量器的制作方法,了解制作过程。
分组制作。
【评析】由学生每个人都自己动手制作雨量器,可以调动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激情,因为学生可以在亲历制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乐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制作雨量器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要提醒学生细心操作,注意安全。
㈢模拟降雨 1、教师演示测量降雨量,介绍测量雨的方法和如何使用、认识刻度,并适时引入降雨量单位:毫米。 2、讨论为什么有的雨量器的底部要先倒进一些水。 3、将学生每四人一组分好,明确任务,交代好注意事项。 4、学生分组利用自制的雨量器测量喷壶洒水时的降雨量。在模拟雨量用喷壶向雨量器里“降雨”时,引导学生体验雨量的大小。如:毛毛雨、小雨、中雨等,录相放映:大雨、暴雨、暴风雨。什么样的降雨量会引起灾害,什么样的降雨量比较适宜。 5、把学生带到选好的收集雨的地点,模拟雨,用喷壶向每组学生的雨量器里“降雨”。 6、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学生将雨量器带回教室,放在平坦的桌面上,在与眼水平的位置上读出降雨量。 7、逐个出示。讨论:用不同大小的雨量器量雨,行吗?
三、交流、汇报
组织学生讨论他们在刚才的模拟降雨测雨量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个同学把本组的发现告诉大家。
提出如下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 1、你在刚才的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2、你感到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你能否正确地使用自己的雨量器? 4、你对自己制作的雨量器有什么改进的意见吗? 5、你的理由是什么?
四、巩固延伸
㈠指导学生回家用自制的雨量器测量以后几次下雨的降雨量
发给学生记录表。
雨量器测雨量记录表
收集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记录人:
日 ? 期
月 ? ?日
月 ? ?日
月 ? ?日
测量时间测量地点降雨量(毫米)测量活动的注意点: 1、在外面选择收集雨水的地点应该是平常人不常到的一个地方,以免雨量器被碰倒。 2、收集地点应选择开阔的地方,远离树木或者建筑物,否则会影响降水量。 3、为了防止被风吹倒,应该想办法把雨量器固定牢。
㈡和学生一起讨论他们想研究的降雨量问题 1、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们有什么收获?你们还想研究关于降雨量的什么新的问题呢?
【评析】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一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要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学生提了问题就说明学生进行了思考,哪怕这个问题没有什么价值,但至少对这个孩子始有价值的,而且能被老师重视,他会产生一种满足感。 2、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对刚才的问题进行分类,然后讨论这些问题中哪些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答案;哪些可以当堂研究解决;哪些可以回家作为一项长期观察的任务。拓宽学生的研究空间与时间,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 3、课后学生可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一两个问题,去研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