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螳螂捕蝉》 苏教版 20张ppt(含教案)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螳螂捕蝉》 苏教版 20张ppt(含教案)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08 19:07:58

内容文字预览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课题:螳螂捕蝉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教材分析: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巧谏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本课寓意深刻,能复述课文是重点,把大臣的劝阻与少年的讲述作比较,突出少年的巧妙是本课的难点。
2、学生分析:
课文通俗易懂,学生自学也能懂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意。课堂上究竟还能教给学生什么知识?1、简练的语言复述课文2、大臣的劝阻与少年的讲述作比较,讲讲你的发现3、学习拓展阅读《鹬蚌相争》4、积累八字成语
二、教学具体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简练地复述课文,明白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
2、比较大臣的劝阻与少年的讲述,突出少年的智慧。体会寓言成语的表达方式是借助故事说明道理。(重难点)
3、学习文言文《螳螂捕蝉》。
4、积累八字成语。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述故事理解寓意
1、(出示词语)
攻打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固执
劝说
侍奉 禀报 悠闲 前爪 啄食 瞄准
恍然大悟
“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自由读课文
默读全文,用上这些词语复述课文。
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双重含义。
提供关键性的词语,让复述的语言更简洁。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
抓住关键性的词理解寓意。
比较劝法学会巧谏
既然课文主要写的是少年,那我们就仔仔细细地读一读,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你认为这位少年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并说出理由来。这一遍我建议大家默读,边读边划一划,思考一下。
前面说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他,他就处死谁。所以少年就没有直接去劝,因为这样就像飞蛾扑向火堆一样,不但劝不成,还要丢掉自己的脑袋。那你觉得这位少年怎么样?
所有这些词语用在少年的身上都很恰当。那么比较而言,大臣们的规劝是一种怎样的劝呢?快速读读前面的内容,谁来说一说?
我们请三位同学合作,把这段话表演一下好不好?
读,讲讲困惑,或发现。
相同的目的,为什么不同的结果?
结论:劝阻的方式不一样:
大臣:直谏——“忠言逆耳”——固执
少年:巧谏——“一语惊醒梦中人”——恍然大悟
启示:学会委婉、有策略地劝,“巧谏”。
分角色表演课文
出示文中原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讨论,得出结论。课堂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
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鹬蚌相争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忽悠摩擦。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接下来,苏代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即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这时候,水鸟对蚌说:“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1、快速浏览文章,你觉得苏代是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读出相关语句,并说出理由。
2、通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自由朗读
2、回答问题
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该篇,学生理解上不存在障碍,反而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
交流成语丰富积累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是成语,我们称它为“八字成语”。你还能说一些“八字成语”吗?
交流并积累: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
有积累才会有运用
课件20张PPT。 螳 螂 捕 蝉自读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诸侯 乘虚而入 祸患 不堪设想
劝阻 禀告   弹弓 转来转去
打着鸟 前爪 隐伏 恍然大悟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少年,先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再说一说少年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然后说说理由。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螳螂黄雀思考:“蝉、螳螂、黄雀”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蝉捕、啄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螳螂黄雀思考:能不能仿照“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把吴国、楚国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蝉吴国其他诸侯国楚国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谈谈收获。总结延伸鹬蚌相争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忽悠摩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
“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
讲故事? 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来,苏代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即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这时候,水鸟对蚌说:“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
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一起提去了。
苏代讲完了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如果真的发兵,燕国就是蚌,赵国就是水鸟,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
赵惠文王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拓展阅读学习要求:
1、快速浏览文章,你觉得苏代是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读出相关语句,并说出理由。2、通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课后作业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螳螂捕蝉》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课后请同学们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复述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