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酸和碱的反应
周次
课型
新授课
编订人
审核人
课时数
1
学
习
目
标
知
识
目
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反应——中和反应。
2、了解并讨论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能
力
目
标
1、探究酸碱反应,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应的探究方法。
2、教师边讲边实验和学生小组探究实验相结合。
情
感
目
标
1、探身奇妙化学反应世界,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学科情感。
2、逐步建立微观世界观,提高学科素养。
3、体会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和人体健康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
1、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酸碱化学相似性的归纳。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学习难点
酸碱化学性质相似原因的理解,设计中和反应实验方案。
学习方法
阅读自学、实验、练习
教学过程
示标导学
【导入】我们刚学过《常见的酸和碱》,这有两组未知溶液,已知一种为酸溶液,一种为碱溶液,大家能否设法予以鉴别?
【学生回答】
自学解疑
【教师】将酸与碱两种溶液混合,将会怎样?如何证明两种物质确实发生了反应?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想一想,怎样用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合作】学生思考判断,教师准备演示。
【教师演示】实验8-13(课本第236页)
【学生】观察、思考,并描述。
【教师释疑】下面我们从微观世界来认识这个反应的实质,逐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思维方式,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实验】视各小组不同的实验准备情况进行探究。讨论、交流、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完成酸碱的实验,注意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指点。
【学生】小组一位学生负责实验结果汇报,一位负责在黑板演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试具体情况予以点评。
【教师板书】中和反应
探究提升
【教师提问】那么,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呢?
【学生自读】课本P237~238
①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②处理工产的废水。
④??? 用于医药。
【学生讨论】真真假假,凭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谈谈自个的体会。
考虑到学生的自学能力,把教材中的例子设计成问题,让学生设想解决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再在生活中“活学活用”。
【问题展示】①苹果在北方生长得好,在南方生长得不好,其主要原因是???
A温度 B湿度 C空气 D土壤(PH6~8)
②皮蛋有涩味,如何验证它呈酸性还是碱性,在食用前如何除去涩味?
③做完实验后剩余的酸性或碱性溶液能否直接倒入下水道中?应怎样处理?
④用洗发液洗净头发后,为什么还要用护发素进行处理?
⑤……
【实物展示】【学生观察】胃药、洗发液和护发素的外包标签——成份。
【学生】交流自己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收获。
【引导】将知识和能力内化,学生从而更加关心生活、关爱生命。
当堂达标
1、下列物质中能跟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的是( )
A. Fe B. Ba(NO3)2 C. Na2CO3 D. NaOH
2、按酸、碱、盐、氧化物的顺序排列的一组物质是( )
A. H2SO4、Na2CO3、NaCl、CuO B. H2O、Ca(OH)2、HCl、Na2SO4
C. H2SO4、NaOH、Na2CO3、Fe2O3 D. NaOH、H2CO3 、 NaCl、CO2
3、下列有关中和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中和反应一定是酸和碱的反应
B. 凡是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C. 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
D.中和反应生成的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
4、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发明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的三位科学家。绿色荧光蛋白分子中含有氨基(—NH2,具有碱的性质)和羧基(—COOH,具有酸的性质)。绿色荧光蛋白具有的性质是( )
A.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B.只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与盐酸反应
C.只能与盐酸反应,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D.既不能与盐酸反应,又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5、从Ca 、S 、H 、O 、N五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按要求填空。
①酸溶液中的阳离子 ;②碱溶液中的阴离子 ;
③一种金属氧化物 ;④一种酸 ;⑤一种碱 ;⑥一种盐 。
6、实验结束后发现容器壁温度升高,证实中和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若用固体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验证中和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你认为可行吗? ,理由是 。
个性化教案
【成果展示】小组实验结果汇报。
【注意】本环节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教师的点评宜恰到好处,不能随意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
用于医药。(A、胃酸分泌过多的病人须服药。分析胃药——“氢氧化铝”已成往事,因为人衰老与铝在人体内的积累呈递增关系,体内积累过多铝可引起慢性中毒。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铝确认为“食品污染源”之一。B、蚊虫叮咬成大包,涂点稀氨水以解痒。)
归纳反思
1.学生已经学习了酸和碱的一些性质,再通过探究来认识中和反应比较自然,教学中教师应对探究实验给予指导。实验中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入盐酸的操作是为了清楚地看出指示剂的变化,课程标准中没有要求中和滴定。
2.关于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可以采用边讨论边讲授的方式,由学生举例,教师补充说明。
作业设计
课后习题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