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七子之歌》
导入新课
《七子之歌》是著名学者闻一多于1925年创作的一组诗,全文共七首,象征被外国列强侵占的七处中国国土,即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大连。每首诗最后都强烈呼吁七子尽快回到祖国怀抱。
《七子之歌.澳门》是《七子之歌》中的第一首。
澳门
香港
台湾
学习目标
1.知道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2.知道“一国两制”的内涵,了解香港、
澳门回归的史实。
3.认识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
愿,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重点:1.“一国两制”的构想
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难点:
“一国两制”的构想
明标
内容提示
展评
新界
香港岛
九龙
1842年《南京条
约》割占香港岛
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一区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晾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澳门的定居权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dàng
zǎi
)仔岛和路环岛。
解决港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
A
武力统一
B
和平统一
你认为哪种方式更好,请说明理由。
(一)
操
作
方
法
伟大的构想—一国两制
提出者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者?目的?出发
点?这一构想的含义(内容)?有什么影响?
展评
出发点
邓小平
目的
实现祖国统一
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
“一国两制”的含义(或内容)?
“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的主体—社会主义制度
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
设立特别行政区
享有高度自治权。
前提:
维护国家主权,实现祖国的统一
祖国统一(一个中国)
香港、澳门一向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其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有利于保证这两个地区的继续繁荣稳定,保持这两个地区的繁荣稳定,不但对这两个地区的人民有利,而且对于全中国有利。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在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中,容许个别的小的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对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但无害,而且有利。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依据材料分析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政策?
合作探究
1)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
2)法律基本不变。
3)生活方式不变。
4)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国际贸易、金融
中心的地位不变。
5)北京除了派军队外,不向香港特区派
干部。
五个“不变”
“一国两制”的构想
人物
目的
含义
(或内容)
影响
邓小平
实现祖国统一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
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
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
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为香港和
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游子喜归来
三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中英谈判(邓撒会谈)
阅读66页内容,简述香港回归祖国的经过。
撒切尔
是英国保守党第一位女领袖,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蝉联三届,任期长达11年之久的女首相。
我们始终坚持主权问题不容谈判,主权和治权不能分离,这是不能动的!
如果你们同意由我们来继续管治香港,我们可以考虑你们提出的主权问题。
三个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中国收回的只是新界
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将收回整个香港!
1982年,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香港前途问题会谈
9月24日,实质性的会谈那天,邓小平在主权等问题上义正词严没有给“铁娘子”留情面。撒切尔夫人碰了钉子,走出人民大会堂下台阶时让高跟鞋绊了一下,旋即栽倒
,有人戏称她这是给中国人民谢罪了。
1.中英谈判(邓撒会谈)
2.1984年中英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于1997.7.1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阅读66页内容,简述香港回归祖国的经过。
年底,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
年
月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84
1997
7
1
1.中英谈判(邓撒会谈)
2.1984年中英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于1997.7.1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1997.7.1,香港胜利回归
阅读66页内容,简述香港回归祖国的经过。
年4月,中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关于
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
年
月
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87
1999
12
20
1997年7月1日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第一、二任香港特首董建华
第三任香港特首曾荫权
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1999年12月20日
落寞的葡萄牙人
葡萄牙国旗在澳门上空降下
澳门总督抱着国旗黯然神伤
第一、二任澳门特首何厚铧
第三任澳门特首崔世安
区旗
区徽
香港特别行政区
区旗
区徽
澳门特别行政区
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
2.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根本原因)。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4.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国力强盛是外交的后盾
启示:
合作探究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回归后的香港
明珠沐露更璀璨
青马大桥
维多利亚港
慈母声声唤—台湾
1949年底
蒋介石败
退台湾
两岸分离至今
“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希望两岸同胞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
China
期待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第6课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
2.通过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从对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的思考和探究,培养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
3.认识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经济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重点难点:
重点:经济危机的特点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
难点:经济危机原因及影响;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
案例说明
“罗斯福新政”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这一部分内容由于涉及大量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名词,教师在灵活运用书本材料的基础上,还应补充介绍相应的材料和史事,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承上一课目的过渡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本子目的教学顺承上一子目,引导学生理解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自然过渡到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罗斯福新政是其中一次比较成功的改革与创新。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引导学生以史为鉴,趋利避害,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增强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信心。
在导入环节,教师提出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世界格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可惜的是,“黄金时期”持续的时间并不长,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类矛盾浮出水面,社会矛盾愈加尖锐。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初的美国,你将在美国社会经历怎样的人生起落,能否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呢?
这一子目的教学教师可以进行讲授法、自主学习与情境法相结合的方法,依次按照柯立芝繁荣、黑色星期四等历史事件的社会情境,让学生做出各类“人生选择”。如在银行贷款如火如荼的时候,你是否会贷款买车?美国股市红红火火的时候,你是否会为发财而热衷炒股?当黑色星期四出现时,你是会被套牢还是果断离开股市?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到历史之中,以普通民众的身份,面对一个个历史选择,理解经济大危机的巨大影响。不仅是个人的选择不同,不同国家也走上了不同的危机应对道路。
设计意图:通过预设历史情境和设计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20世纪20年代经济从飞速发展到骤然破灭的历史情境,通过不同的人生选择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教师过渡语:恭喜选择理性消费、果断离开股市的同学,你们在经济大危机中实现了较好的财务自由,没有一下子就被危机打倒。但是,大萧条还是造成了公司破产,你失业了。接下来的你还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吗?
环节一:罗斯福上台
教师讲解美国政治在经济大危机冲击下的变局,出示相关史料数据。在这怎样的背景下,富兰克林·罗斯福临危受命,成为新一任美国总统。请学生谈谈对罗斯福的了解,以及美国社会对罗斯福有哪些期待。作为一名普通选民,你会选择投票给罗斯福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知识储备,作为美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总统,罗斯福的人生经历以及面对困厄愈挫愈勇的人生态度,能够对初中学生产生正面的价值引导。从而顺利导入下一环节。
环节二:“新政”出台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归纳新政的主要内容,注意提示学生从工业、农业、社会福利、公共工程、金融等方面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提示:工业——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颁布《农业调整法》;社会福利——联邦紧急救济署,进行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工代赈;金融——整顿金融;
设计意图:新政的内容是教学重点,对于罗斯福采取的改革措施,教师需要逐条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可以适当代入情境,即从普通民众的角度,可以从新政中得到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罗斯福的这些措施能否收到良好效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如普通民众、银行工厂企业等、政府等,他们对于新政的态度会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提示:新政是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新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危机,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新政也强化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性,突出了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对于新政性质的理解同样是难点,由于涉及许多经济学概念,教师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概念解读。从新政的实际效果和历史作用出发,引导学生理解新政的性质。
环节三:评价“新政”
教师讲解:作为坚持到罗斯福新政出台的普通民众,虽然看见了摆脱这次大危机的曙光,但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固有规律没有被改变,对下一次经济危机依然保有忐忑。学生讨论:罗斯福新政作为一次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改革创新,能否根除经济危机再次发生呢?为什么?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各抒己见。
提示:新政只能缓和社会矛盾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故不能消除经济危机。
教师总结:以史为鉴,经济危机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副产品,今天的我们依然面对着全球性的经济疲软和金融市场的动荡,你觉得我们应如何应对呢?
提升:要对经济发展乐观、自信,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还要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度过难关,善抓机遇,应对挑战。
设计意图:承接上一环节,自然过渡到对新政的评价,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现代生活仍然面对的经济危机,以及我们如何理性面对经济的上行与下行。
本课目小结
梳理本课主要知识点,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共36张PPT)
第二单元
动荡与变革的时代
第6课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它们有什么样的影响?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20世纪2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一时。
请思考:
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初的美国,你将在美国社会经历怎样的人生起落,能否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呢?
银行贷款如火如荼的时候,你是否会贷款买车?
美国股市红红火火的时候,你是否会为发财而热衷炒股?
当黑色星期四出现时,你是被套牢还是果断离开股市?
美国的繁荣
1929年,美国的汽车产量为将近540万辆,平均每6人一辆汽车。
美国工业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在1913年为38%,1929年为48.5%
192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占世界黄金储备的一半以上。
但是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
材料一
20年代美国国民收入的1/3为占人口的5%的最富有者攫取;另一方面,1929年约60%的美国家庭生活在仅够维持生活的水平上(一年2000美元)或在这一水平之下。他们的总收入在全国总收入中尚不足24%。更为严重的是21%的家庭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他们的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不足4%。
材料二
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达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贫富差距增大,购买力低下。
在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威斯汀豪斯公司的股票从151上升到286,通用电气公司的股票从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实业家、学究式的经济学家和政府领导人都表示对未来充满信心。1929年秋,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希尔宣布:“股票价格所已达到的高度看起来象是持久的。”
人们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
整个社会对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趋之若鹜,“炫耀性消费”成为时代潮流。当时人们追求的消费包括收音机、电影、新型电器(吸尘器,冰箱和洗衣机等)、汽车等。对新汽车的追求永无止境,当福特在1928年宣布他将推出新的A型车时,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对这种尚未谋面的汽车下了订单。
“新时代”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还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的社会结构。
市场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潜藏的危机
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过度的股市投机行为。
“黑色星期四”
焦虑不安地注视着华尔街金融界动向的人们。
华尔街经纪行的顾客们正焦急地浏览着报纸,了解股市崩溃的最新消息。
来势特别猛烈
范围特别广
持续时间特别长
破坏性特别强
影响特别深远
特征是什么?
这场经济危机
美
国
1932年,全国1.8万家银行库存现金不过60亿美元,却要应付410亿美元的存款。工业生产持续下降,到1932年,汽车工业仅开工5%,全国工业生产下降了47%。危机期间,商业降到正常时期的60%以下。全国13万家以上的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在1933年达到1300万以上,占劳动人口的1/4。农产品滞销,农民总收入下降了57%,大批破产。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总值都下降70%左右。资本输出几乎停止。
倒
闭
全国5000多家银行倒闭。
近9万家商号暂停营业。
国民生产总值从1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
工
业
美国钢铁公司,开工率只有危机前的19%。
美国机车公司20年代平均每年生产600台机车,可1932年一整年只卖出了一台。
航空公司7成多的座位都是空的。
农
业
农民一车燕麦不到4元,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1.5元。
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1.1元,售价却不足1元。
密西西比州1/4的农场倒闭了城市里的多数人却买不起农产品,买不起的原因是失业人数太多,有工作的人工资也低的惊人。
失
业
在1929至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失业者的队伍越来越大。1933年初,完全失业的工人总数达到1500至1700万人。为了找到工作,失业者通宵达旦等侯在职业介绍所门前。本图根据当时美国街头的一幅照片绘制。
工
资
工人每周的平均工资只有16元。15岁的童工每周只有2.7元。女工每周工作50小时,报酬是2.39元。
1932年,美国财富杂志统计,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接近人口的1/3,这一统计数字并不包括1100万农村人口。
美国《时代》周刊说,“无法无天的雇主”已经“把美国工人的工资压到中国苦力的水平了”
。
生活
男人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
自己动手卷纸烟,要不就抽翅膀牌,因为只要1角钱。
为了省电,改用25瓦灯泡。
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2分。
妇女们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
饥饿与死亡
纽约市福利委员会报告说:“有29人饿死,另有110人死于营养不良,多数是儿童。”这一时期出生的儿童身材矮小,后来被称做“萧条的一代”。当美国参加二战需要补充大量兵员时,因体质不合格遭淘汰的达40%。
1932年,全国小学生中有百分之20的学生营养不良。一位教师劝一个小女孩回家吃点东西,她回答说:“不行啊,我家是轮流吃饭的,今天该我妹妹吃。”
民谣
梅隆拉响汽笛,
胡佛敲起钟。
华尔街发出信号,
美国往地狱里冲!
英国:工业生产指数下降了23.8%。1932年,失业人数近300万。出口贸易下降50%。1931年,实行英镑贬值。
法国:工业生产指数下降36.2%,约倒退了20年。1935年,失业人数为50万以上,半失业者占工人总数的一半。1937年,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从1929年的6.4%降为5.1%,危机延续到1936年才稍有回升。
德国:工业生产降低40.6%。失业人数最高时达600万~800万人,占近全国工人半数,居欧洲各国之首。农业收入减少30%。进出口都减少70%左右。
日本:对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对外贸易,出口下降76.5%,进口下降71.7%。工业生产总值下降32.9%。1931年,失业人数近300万
罗
斯
福
新
政
富兰克林·罗斯福(1882—1945)
美国第32任总统
1933年开始推行“新政”
出生于纽约州海德帕克镇一富豪之家。
1900—190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后在纽约当律师。
1910年当选为纽约州参议员。1913—1920年任助理海军部长。1921年因患脊髓灰质炎下肢瘫痪。1928—1933年任纽约州长。任期内,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他采取措施,建立救济机构,深得人心。
1945年4月12日,即在德国投降前夕,罗斯福因患脑溢血逝世。
1932年11月以压倒多数票当选总统。1933年3月罗斯福入主白宫后,对内积极推行以救济、改革和复兴为主要内容的“新政”,在
1936年、1940年和1944年的大选中,罗斯福又连续三次当选,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的总统。
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身上。
——1932年4月的一
次全国联播节目
我为你们和我自己在这里表示决心,要为美国人民举办新政。
——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时如是说。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罗斯福新政
新政的历史背景。
2.新政的主要内容。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影
响
减轻危机损失。
缓解社会矛盾。
遏制法西斯势力。
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经济大危机
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繁荣”一时。
爆发:____________年首先在____________国爆发,很快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影响:生产大幅下降,社会动荡,激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引起政局动荡。
1929
美
摆脱危机
寻找出路
美国罗斯福新政
德、意、日法西斯专政
罗斯福新政
背景:
时间:
内容措施:
中心措施:
特点:
作用:
局限性:
经济大危机
1933年
整顿金融业
恢复工业
调整农业
兴办公共工程产量(“以工代赈”)
进行社会救济
《全国工业复兴法》
蓝鹰运动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