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11.2 看不见的运动 教案+导学案+课时作业设计(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11.2 看不见的运动 教案+导学案+课时作业设计(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5-09 16:1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
2.能根据实验事实,运用分析的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3.能利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性实验,归纳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知道学生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学过程
(教学案)
一、情境引入
将一瓶香水放在桌子上,打开瓶盖,学生会闻到香味,提问:香水在瓶子里,你怎么会闻到香水的味道?这说明了什么?
二、互动新授
(一)分子间有空隙吗
请同学们按教材图11-14所示的实验探究进行实验,要求将水倒入酒精中,倒入前,请各组猜想混合后的总体积并记录。
混合前水的体积V1/cm3
50
混合前酒精的体积V2/cm3
50
预计得到的水和酒精的体总积V/cm3
水与酒精混合后实际的总体积V`/cm3
比较实验结果,并与猜想的结果对照。实验结果是总体积没有100ml,那么少掉的那些体积跑到哪里去了,请同学们猜想原因。如果猜不出,老师提示:往一堆鸡蛋里撒一把细沙子,你能看见细沙吗?为什么?直到同学们得出正确结论:分子间有空隙。
(二)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教师介绍:不是香水的气味跑到了我们的鼻子里,二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中跑出来,进入空气,向各个方向扩散,下面通过实验进行证实。
演示教材图11-15中的实验,将空瓶口对准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口让学生观察当中间的玻璃板抽掉后,观察集气瓶中气体的颜色变化。
小组讨论可以得出:气体中的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学生实验: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在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半杯冷水,分别向热水和冷水中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是否散开,哪个散得快。小组分析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并讨论说明现象产生的原因(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就变蓝了,说明墨水在热水中扩散的快,在冷水中扩散的慢)。
教师总结:扩散变快,是因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快了,由此说明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因此我们又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上述实验表明,液体中的分子页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教师进一步说明补充:上面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温度高时扩散得快。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分子间还存在空隙。
让学生举例加以说明。
(三)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吗
提出问题:既然分子是运动的,为什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不会飞散开,而是聚合在一起呢?下面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演示实验: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并在下面吊一个重物,如教材图11-17所示,让学生观察这个重物能否将它们拉开。学生根据现象讨论得出分子间存在一种力,不让它们分开,教师由此总结,分子间存在引力,所以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既然分子间存在引力,并且分子间有空隙,那么分子间能被压缩吗?
让学生小组间利用注射器和水进行实验加以探究。将注射器中拉开一段距离,用手堵住针筒嘴,用力推活塞,容易推动吗?然后将注射器中注入水,用手堵住针筒嘴,再用力推活塞,与空气相比,容易推动吗?分析实验现象,并说明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分子间存在斥力,使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
教师总结,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课件展示),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 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间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非常微弱,可以忽略。
(四) 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相互之间存在作用力(引力和斥力),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的不同状态
教师说明:由于分子间有一定距离,而分子间距离的不同就导致物质存在不同的形态,学生说出物质的存在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利用课件展示教材图11-19物质中的分子状态示意图,归纳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区别并填入表格。
物体状态
分子排列
分子间距
是否有一定体积
是否有一定形状
是否具有流动性
宏观模型
固态
液态
气态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
1.分子间有空隙吗
2.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吗
4.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但对知识和技能的考查要求不高,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大量的实验,变抽象的知识为直观的感知,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从现象中总结规律,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和现象达到对知识消化的目的。
(导学案)
一、学法点津
通过多个实验,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分子之间有空隙和一切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的结论,分析出影响热运动快慢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接着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还可以通过类比弹簧连着的小球的方法来说明分子间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二、学点归纳总结
(一)知识要点总结
1.分子之间有空隙。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规律方法总结
1.分子运动的快慢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就越快,扩散现象就越明显。
2.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和分子间的距离有关系。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3.分子热运动与机械运动的区别
机械运动
分子热运动
研究对象
宏观物体
微观粒子
规律
有规律可循
无规则
运动情况
静止或运动
运动永不停息
可见度
肉眼可直接观察到
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
影响因素
受力情况
温度
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的四个小实验中.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的是(  )。


2.吸烟和被动吸烟都有害健康,因为烟雾中含有十几种致癌和有害物质.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只要有一人吸烟,一会儿房间里就会烟雾缭绕充满烟味,这表明(  )。
A.分子的体积发生了变化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分子之间有引力         D.分子之间有斥力
3.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五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相互渗入约1 mm深。这个现象说明(  )。
A.分子间有引力    B.分子间有斥力
C.分子在做热运动   D.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4. 90℃水全部变成125℃水蒸气(  )。
A.这些水蒸气的内能比水的小
B.液态水分子间距比气态水分子的大
C.水蒸气只能通过热传递途径变为水
D.水分子在125℃时比90℃时热运动更激烈
二、填空题
5.2012年5月,科学家开发出制作单层硅分子薄膜技术,如图所示,在硅板表面覆盖陶瓷薄层,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硅板中的硅分子居然能穿透陶瓷薄层从而形成单层硅分子薄膜。加热使得硅分子穿透陶瓷薄膜,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题图 第6题图 第8题图
6.小明学习分子动理论后,先在试管底部装一半红墨水,再在水面上注满酒精,加盖密封后静置,30日后再观察,现象如图所示。小明做的实验说明______和________。
7.水与酒精混合,总体积会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_______________。分别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滴入一滴墨水,热水中的墨水扩散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______________有关。
8.用如图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______(选填“A”或“B”)瓶.根据__________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扩散现象说明气体分子___________。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0 ℃,②4 ℃,③20 ℃,④30 ℃。则在_______温度下(填序号)气体扩散最快。
9.试分析下列探究实验:
实验器材:细铁丝、棉线、肥皂水等。
过程及方法:
(1)用细铁丝做成一个圈,中间中间较松地系一根棉线,如图甲所示;
(2)将铁丝圈在肥皂水中浸一浸,使肥皂水留在上面,如图乙所示;
(3)用手指碰一下棉线的左边的肥皂薄膜,如图丙所示;出现了如图丁所示现象,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以上探究,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B 3.C 4.D 5.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分子的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6.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7. 间隙 温度 8.B两瓶中气体都变成均匀的红棕色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④ 9.左侧的肥皂薄膜破了,棉线被拉向了另一侧分子间存在引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