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十四中等六校九年级(下)期中化学试卷(五四学制)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生活离不开水。下列各种“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矿泉水 B. 自来水 C. 蒸馏水 D. 富氧纯净水
对物质进行分类是我们研究物质的便捷途径,现有以下物质:①塑料保鲜膜;②纯碱;③硝酸钾;④铝制易拉罐;⑤高铁的铁轨;⑥我国自主生产的圆珠笔头的圆珠;⑦PET制的矿泉水瓶;⑧磷酸二氢铵;⑨烧碱.对上述物质分类不正确的是( )
A. 属于复合肥的有 B. 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有
C. 属于金属材料的有 D. 属于碱的有
你认为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 物质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应用的方法和目的却存在好与坏的差别
B. “低碳”理念是为了引导全社会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设法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C. 随着仿真实验室和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研究的结论可不必通过实验来证明
D. 化学变化中所说的“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不同的物质
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微粒观:水是由氢、氧原子构成的
B. 分类观:纯碱属于碱
C. 转化观:和可以相互转化
D. 守恒观:10mL质量分数为的硫酸,加入10mL水后质量分数为
下列鉴别物质所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 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点燃闻气味 B. 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加水溶解
C. 稀盐酸和稀硫酸--滴加氯化钡溶液 D. 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观察颜色
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图中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丁的化学式为,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B. 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质量比为3:1
C. 该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变了 D. 甲是单质,乙、丁为氧化物
中华古代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面理解不合理的是( )
选项 文摘 理解
A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描述中有物理变化
B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描述中有化学变化
C 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 说明合金的熔点比组成它的纯金属高
D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蕴含着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
A. A B. B C. C D. D
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烧杯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 烧杯的溶液是硝酸钾溶液
C. 若烧杯的溶液升温到时,烧杯底部还有部分物质不溶解
D. 若将烧杯和烧杯的溶液都升温到时,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如图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已省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圈I中发生的反应可能都是分解反应 B. 利用反应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C. 圈Ⅱ中的化学反应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D. 利用反应可制得烧碱
CO2是重要的资源,以其为原料可获得下列四种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 反应的实现有利于缓解“白色污染”
C. 反应可用来制取氮肥
D. 反应获得产品后的剩余液中,溶质只有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0分)
《国家宝藏》是央视于2017年底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节目中展示了大量中华瑰宝,其中有大量金属材料。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金属材料的有______(填序号,下同)。
A.越王勾践剑????B.曾侯乙编钟???C.洛神赋图???D.“瓷母”釉彩大瓶
(2)越王勾践剑因剑身镀有含铬金属而千年不变形、不生锈,镀铬的作用有______。
A.隔绝空气???B.增强硬度????C.增强导热性?????D.提高耐磨性
(3)皿天全方罍堪称是“方罍之王”,是古代青铜器的一种,青铜是由铜与锡(Sn)制成的合金。现有铜丝和锡丝,下列能探究二者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试剂有______。
A.稀盐酸?????B.硫酸铜溶液???C.硝酸银溶液????D.氯化镁溶液
(4)铝是近几十年来应用仅次于钢的金属。将一定量的铝条投入硝酸锌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若滤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则滤渣中一定含有______(填物质名称)。
“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结合如图1回答问题:
(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三种循环中有一种与另外两种在变化上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循环主要是由
______的运动引起的;
(2)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二氧化碳来实现的。图1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______(填数字序号)。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因此人类要积极采取措施维持循环体系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
(4)为解决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有科学家提出“绿色自由”构想:把CO2含量高的气体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然后再通化学反应在分解池内放出二氧化碳进入合成塔,在合成塔内300℃、200kPa和催化剂条件下使之变为甲醇(CH3OH)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中兴缺“芯”事件震惊国人。芯片是电脑、智能家庭等的核心部件,芯片的主要成分是纯度极高的硅,其运算速率与硅的纯度有关。
(1)硅与金刚石结构相似,则构成硅的粒子是______(填粒子名称)。已知硅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下面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与硅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填序号)。
(2)光伏发电的太阳能电池板也需用高纯硅。在日光下高纯硅的作用主要是将光能转化为______能。
(3)自然界中的硅元素主要以二氧化硅的形式存在,请写出二氧化硅的化学式______。硅胶是常用的干燥剂,其主要成分可视作二氧化硅(如图),你认为硅胶可作干燥剂的原因可能是______(一条即可)。
(4)高纯硅的制备以石英砂(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为原料,生产过程示意图如图:
①上述四个步骤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
②物质M是该生产过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写出步骤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因天然金刚石资源稀少,难以满足要求。人们就根据金刚石的组成和结构设法制造金刚石。现有两种制造金刚石的方法,一是以石墨为原料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二是在较低温度和压力下用甲烷(CH4)等为原料制造金刚石薄膜。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写字母序号)。
A.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性质不同的单质
B.石墨合成金刚石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C.石墨与金刚石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结构不同
D.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6)不仅硅与碳具有相似化学性质,其氧化物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也有相似化学性质。试写出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7)古代我国人民就积累了许多对物质变化的认识。春秋末期齐国的工艺官书《考工记》中载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溶液来洗涤丝帛。这种溶液能洗涤丝帛主要是因为其中一定含有______(写化学式,水除外)。(注:草木灰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钾,贝壳灰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0分)
“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上的热播让厨房再次成为人们施展厨艺的物态。大多数厨师有个工作经验:炒菜时,又加料酒又加醋,可使菜变得香美可口,原因是醋中的乙酸与料酒中的乙醇生成乙酸乙酯。如表中是几种常见的酯,请完成下列问题:
酯的名称 甲酸甲酯 甲酸乙酯 乙酸甲酯 乙酸乙酯
化学式 C2H4O2 C3H6O2 C3H6O2 X
(1)甲酸甲酯(C2H4O2)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
(2)甲酸乙酯(C3H6O2)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据表推测X的化学式为______。
往100g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液中,逐滴加入8%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根据实验事实绘制了如图所示曲线,分析并计算:
(1)a→b段表示氢氧化钠与混合物中的______发生反应。
(2)求反应前混合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
2018年5月1l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科技大学曾杰教授研究团队发现新型催化剂,把CO2与H2高效转化为清洁液体燃料甲醇,实现了“人工碳循环”。如图为某科研小组设计的利用化学链燃烧产生的高浓度CO2制备甲醇的流程图,据图回答:
(1)图1是利用镍(Ni)进行化学链燃烧的流程图。与传统的燃料燃烧方式相比,化学链燃烧排放的CO2浓度高,易于收集。
①空气反应器中,金属镍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燃烧生成氧化镍(NiO);燃料反应器中发生的部分化学反应如下:Ⅰ.H2+NiONi+H2O;Ⅱ.CO+NiONi+CO2,其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______(填“Ⅰ”或“Ⅱ”),反应Ⅱ中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______。
②与CO、H2直接在空气中燃烧相比,化学链燃烧排放出的CO2浓度更高的原因是______。
(2)图2是利用高浓度CO2制取甲醇的流程图:吸收池内,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高浓度CO2生成碳酸氢钠;分解池内,碳酸氢钠受热分解放出CO2;合成塔内,利用新型催化剂,CO2与H2反应生成甲醇(CH4O)与水。
①吸收池内生成碳酸氢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②合成塔内生成甲醇的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H2与CO2的质量比是______。该反应中,原料H2的理想来源是______。如果将来H2的制取技术取得突破,“CO2与H2反应高效变甲醇”这一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的意义是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说起二氧化硫(SO2),你可能首先想到它是空气质量播报中提及的大气污染物.其实你真的了解SO2吗?难道它只是有害物质吗?
SO2与食品工业
SO2作为防腐剂、漂白剂和抗氧化剂广泛用于食品行业.葡萄酒酿制中适量添加SO2,可防止葡萄酒在陈酿和贮藏过程中被氧化,抑制葡萄汁中微生物的活动.食糖加工过程中可使用SO2进行脱色.按照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合理使用SO2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标准中部分食品SO2的最大残留量
食品 蜜饯 葡萄酒 食糖 水果干 巧克力 果蔬汁
最大残留量 0.35g/kg 0.25g/L 0.1g/kg 0.1g/kg 0.1g/kg 0.05g/kg
SO2与硫酸工业
硫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制硫酸的关键步骤是SO2的获取和转化.工业利用硫制硫酸的主要过程示意如下:
硫酸工业的尾气中含有少量SO2,若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并导致硫酸型酸雨.工业上可先用氨水吸收,再用硫酸处理,将重新生成的SO2循环利用.
SO2与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中的煤通常含有硫元素,直接燃烧会产生SO2.为了减少煤燃烧产生的SO2污染空气,可以采取“提高燃煤质量,改进燃烧技术”的措施,例如,对燃煤进行脱硫、固硫处理;还可以采取“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燃煤使用”的措施,例如,北京大力推广的“煤改气、煤改电”工程,有效改善了空气质量.
现在,你对SO2一定有了新的认识,在今后的化学学习中你对SO2还会有更全面的认识!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国家标准,食糖中的SO2最大残留量为______g/kg.
(2)葡萄酒酿制过程中SO2的作用是______.
(3)用硫制硫酸的主要过程中,涉及到的含硫物质有S、______和H2SO4.
(4)硫酸工业生产中,吸收尾气中SO2的物质是______.
(5)下列措施能减少SO2排放的是______(填序号).
A.将煤块粉碎B.对燃煤进行脱硫
C.推广煤改气、煤改电D.循环利用工业尾气中的SO2.
宏观和微观相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
(1)微观探析化学反应的规律是化学科学的核心任务。根据下列微观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从微粒的角度说明图A反应的实质是______;
②图B所示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微粒是______(写出微粒的符号)。
(2)化学上有一种能将微观粒子数目与宏观物质质量联系起来的量,叫物质的量,其单位是摩尔。1摩尔任何物质中含有构成它的微粒个数都是6.02×1023个,1摩尔任何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都等于该物质的化学式量。例如1摩尔水的各种量关系如图:
①1摩尔水中氢原子数目是______个;②1摩尔水中氧元素质量为______g。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请分析下列实验装置,阅读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氨气(NH3)常温下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对人体有较大毒性,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实验室可用加热氯化铵(NH4Cl)和熟石灰两种固体的方法制取氨气,同时生成氯化钙和水。铵盐易溶于水,Ca(OH)2微溶于水,CaCl2溶液显中性,NH4Cl溶液显酸性。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应选取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装置编号)。
(2)用C装置收集氨气时,气体应从______口通入(填“a”或“b”);检验氨气可用湿润的______石蕊试纸(填“红色”或“蓝色”)。
(3)某同学对充分反应后反应器内的固体物质做进一步研究:
【提出问题】固体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I:Ca(OH)2、NH4Cl和CaCl2
猜想II:Ca(OH)2和CaCl2
猜想III:NH4Cl和CaCl2
猜想IV:只有CaCl2
有同学对上述猜想提出质疑:有一种猜想不合理。你认为是______。
【实验探究】①取反应器内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过滤,得到滤液。
②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颜色无变化,说明______(填一种猜想)不正确。
③再取少量滤液于另一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同学认为固体中含有NH4Cl,于是得出结论猜想III正确。你认为该同学的结论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______。
【评价反思】该同学认为实验装置仍有不足之处,请你提出改进措施: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解:A、矿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属于混合物,A 错误;
B、自来水中含有钙镁化合物,属于混合物,B 错误;
C、蒸馏水由水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C 正确;
D、富氧纯净水含有水和氧气,属于混合物,D 错误。
故选:C。
根据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分类依据,难度不大。
2.【答案】D
【解析】
解:A.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硝酸钾中含有钾元素与氮元素,磷酸二铵含有氮元素与磷元素,均属于复合肥,故A正确;
B.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属于三大合成材料,所以塑料保鲜膜和PET制的矿泉水瓶均属于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故B正确;
C.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与合金,所以铝制易拉罐、高铁的铁轨、我国自主生产的圆珠笔头的圆珠均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故C正确;
D.碱是指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而纯碱是由钠离子与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D错误。
故选:D。
A.根据复合肥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三大有机合成材料的种类来分析;
C.根据金属材料的概念来分析;
D.根据碱的概念来分析.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答案】C
【解析】
解:A.物质本身并无优与劣之分,但应用方法和目的却存在好与坏的差别,如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等,排放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B.“低碳”理念是为了引导全社会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设法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故选项说法正确。
C.随着仿真实验室和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研究的结论也必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故选项说法错误。
D.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A.根据化学物质具有两面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低碳”的要求来分析;
C.根据理论需要事实来验证分析;
D.根据化学变化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的两面性、低碳的要求、化学的用途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4.【答案】C
【解析】
解: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错误;
B、纯碱属于盐,故错误;
C、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故正确;
D、10mL质量分数20%的硫酸的质量大于10g,而l0mL水的质量等于10g,混合后质量分数大于平均值10%,等质量混合时才是10%,故错误。
故选:C。
A、根据物质的微粒构成解答;
B、根据纯碱属于盐解答;
C、根据二氧化碳和碳酸钙的性质解答;
D、根据质量可以加减而体积不可以直接相加减进行解答。
该题考查了物质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分类、能量的转化及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一道基础题。
5.【答案】D
【解析】
解:A、点燃闻气味,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纤维,产生特殊气味的是合成纤维,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钠和硝酸铵溶于水分别放热、吸热,使溶液的温度分别升高、降低,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与稀盐酸不反应,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D、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均为黑色粉末,用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故选项正确。
故选:D。
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本题有一定难度,在解决鉴别物质题时,判断的依据是:所选试剂需要与待鉴别的物质反应并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
6.【答案】D
【解析】
解:由题目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
A、由上述反应可知,丁的化学式为H2O,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A不正确;
B、由上述反应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与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2×3):(12+16×2)=3:22,故B不正确;
C、由上述反应物质的变化可知,该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不变,故C不正确;
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甲是单质,乙、丁均为氧化物,故正确。
故选:D。
据题目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据此分析物质的类别、反应的类型等。
此题是对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问题的考查,根据分子构成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结合相关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7.【答案】C
【解析】
解: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做饭有烟,属于化学变化,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说明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大,说明合金的熔点比组成它的纯金属高错误,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D、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蕴含着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由题目的信息可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做饭有烟,属于化学变化;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合金概念有三个特点:①一定是混合物;②合金中各成分都是以单质形式存在;③合金中至少有一种金属。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说明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大,说明合金的熔点比组成它的纯金属高错误;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蕴含着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正确。
本题主要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等,合金概念的三个特点要记牢;还要理解合金的性质,即合金的硬度大,熔点低,耐腐蚀。本考点基础性强,比较好把握。
8.【答案】D
【解析】
解:A、烧杯①的底部没有固体剩余,剩余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
B、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①的底部没有固体剩余,②的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t1℃时,①的溶解度大于②的溶解度,所以烧杯①的溶液是氯化钾溶液,故B错误;
C、t2℃时,烧杯②物质的溶解度大于t1℃时烧杯①物质的溶解度,烧杯①中的物质在t1℃时完全溶解,烧杯②中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溶液升温到t2℃时,烧杯②中的物质全部溶解,故C错误;
D、t2℃时,烧杯②物质的溶解度大于t1℃时烧杯①物质的溶解度,烧杯①中的物质在t1℃时完全溶解,所以在t2℃时,两烧杯中的物质全部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
解:A、过氧化氢可以分解产生水和氧气,而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气,这两个反应均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均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反应②是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利用反应②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圈Ⅱ中的化学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反应,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反应①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利用反应①可制得烧碱,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A、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
B、反应②是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氧气能够支持燃烧,但不能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D、反应①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初中化学中一些常见物质(氧气、碱、盐等)的相互转化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D
【解析】
解:A、由光合作用中能量的转化可知,反应①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故A说法正确;
B、通过该反应得到了无毒、易降解的塑料,有利于缓解“白色污染”,故B说法正确;
C、氨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尿素和水,尿素可用作氮肥,故C说法正确;
D、反应④获得产品后的剩余液中,溶质有NH4Cl和NaHCO3,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A、根据能量的转化分析;
B、根据白色污染源分析;
C、根据氨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尿素和水分析;
D、根据反应后溶液的组成分。
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常见反应的特点、能量的转化、物质的性质等知识即可分析解答。
11.【答案】CD ? AB ? AB ? 铜、锌
【解析】
解:(1)。越王勾践剑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B.曾侯乙编钟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C.洛神赋图是由纸张制成的,不属于金属材料;D.“瓷母”釉彩大瓶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填:CD;
(2)越王勾践剑因剑身镀有含铬金属而千年不变形、不生锈,镀铬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隔绝空气而防止生锈,增大强度;故填:AB;
(3)A.锡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而铜与稀盐酸不反应,可以探究二者的活动性;
B.锡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锡,可以探究二者的活动性;
C.锡和铜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无法验证;
D.锡和铜均不能与氯化镁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无法验证。
故选:AB;
(4)铝的活动性大于锌和铜,所以将铝条投入硝酸锌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铝先与硝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铝,然后再与硝酸锌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锌和硝酸铝,若滤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即硝酸铝),则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和锌,可能含有铝;故填:铜、锌。
(1)根据材料的分类来分析;
(2)根据金属防锈的措施来分析;
(3)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来分析;
(4)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来分析。
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2.【答案】水分子 ? AC ? ①⑥ ? 3H2+CO2CH3OH+H2O
【解析】
解:(1)地球表面的“水循环”主要是由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自然界“碳循环”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变化;“氧循环”是指氧气发生的化学变化;故填:水分子;
(2)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故正确;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化合价发生改变,如光合作用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错误;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正确;
D.微粒观: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保持不变,故错误。
故选:AC;
(3)由图1可知,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海水的吸收;故填:①⑥;
(4)在合成塔内300℃、200kPa和催化剂条件下氢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故填:3H2+CO2CH3OH+H2O。
(1)根据三种循环的实质来分析;
(2)碳循环和氧循环的原理与过程来分析;
(3)根据图示信息来分析;
(4)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来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因此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
13.【答案】硅原子 ? ② ? 电 ? SiO2 ? 与水反应(或具有吸水性或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等合理即可) ? 步骤3 ? SiHCl3+H2Si+3HCl ? B ? 2NaOH+SiO2=Na2SiO3+H2O ? KOH
【解析】
解:本题考查了构成物质微粒的种类,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化学式的书写,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等。
(1)金刚石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硅与金刚石结构相似,构成硅的粒子是硅原子,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有密切的关系,硅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所以与硅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②;
(2)光伏发电的太阳能电池板也需用高纯硅,在日光下高纯硅的作用主要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3)氧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二氧化硅的化学式为:SiO2,硅胶可作干燥剂的原因可能是与水反应(或具有吸水性或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等合理即可);
(4)①物理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上述四个步骤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步骤3;②SiHCl3和氢气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硅和氯化氢,化学方程式为SiHCl3+H2Si+3HCl。
(5)A.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性质不同的单质,比如碳元素可以组成金刚石,石墨等单质,故正确;
B.石墨与金刚石是两种不同的单质,故石墨合成金刚石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故错误;
C.石墨与金刚石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结构不同,故正确;
D.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还要考虑价格,环保,回收,便利等因素,故正确。
故选B。
(6)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有相似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故反应方程式为2NaOH+SiO2═Na2SiO3+H2O;
(7)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因此这种溶液能洗涤丝帛主要是因为其中一定含有KOH。
故答案为:(1)硅原子,②;
(2)电;
(3)SiO2,与水反应(或具有吸水性或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等合理即可);
(4)步骤3,SiHCl3+H2Si+3HCl。
(5)B;
(6)2NaOH+SiO2═Na2SiO3+H2O;
(7)KOH。
(1)根据非金属固态单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有密切的关系进行分析;
(2)根据光伏发电的太阳能电池板也需用高纯硅,在日光下高纯硅的作用主要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进行分析;
(3)根据氧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硅胶可作干燥剂的原因可能是与水反应进行分析;
(4)根据物理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SiHCl3和氢气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硅和氯化氢进行分析;
(5)根据有些元素可以组成多种单质进行解答;
(6)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
(7)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4.【答案】6:1:8 ? 48.6% ? C4H8O2
【解析】
解:(1)甲酸甲酯(C2H4O2)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6×2)=6:1:8;故填:6:1:8;
(2)甲酸乙酯(C3H6O2)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8.6%;故填:48.6%;
(3)根据甲酸甲酯、甲酸乙酯的化学式可知,乙酸乙酯的一个分子里比乙酸甲酯的一个分子里多1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因此乙酸乙酯的化学式为C4H8O2;故填:C4H8O2。
(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3)找出甲酸甲酯、甲酸乙酯的化学式间的联系,从而推测乙酸乙酯、乙酸甲酯化学式之间的联系。
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与构成,利用化学式可判断物质的分子构成以及计算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及质量分数等,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5.【答案】硫酸
【解析】
解:
(1)根据溶质的变化可以看出,ab段是硫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所以a→b段表示氢氧化钠与混合物中的 硫酸发生反应。
(2)根据图,可以看出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50g-50g=100g。
设反应前混合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x。
2NaOH+CuSO4=Na2SO4+Cu(OH)2↓
80?????????????160
8%×100g????? 100gx
=
x=16%
答:(1)a→b段表示氢氧化钠与混合物中的 硫酸发生反应。
(2)反应前混合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16%。
根据溶质的变化可以看出,ab段是硫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而bc段 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cd为氢氧化钠过量。据此分析和计算。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16.【答案】I ? NiO ? 氮气等被分离出去 ? Na2CO3+H2O+CO2=2NaHCO3 ? 3:22 ? 水 ? 减轻全球变暖
【解析】
解:
(1)①Ⅰ.H2+NiONi+H2O,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新的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Ⅱ.CO+NiONi+CO2,其中NiO得氧发生还原反应。所以其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I,反应Ⅱ中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 NiO。
②与CO、H2直接在空气中燃烧相比,由于空气中氮气被分离出去,所以化学链燃烧排放出的CO2浓度更高。
(2)
①吸收池内是碳酸钠和二氧化碳以及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H2O+CO2=2NaHCO3。
②合成塔内生成甲醇的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H2与CO2的反应为
3H2+CO2=CH4O+H2O
6????? 44
参加反应的H2与CO2的质量比是3:22.该反应中,原料H2的理想来源是水。如果将来H2的制取技术取得突破,“CO2与H2反应高效变甲醇”这一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的意义是 减轻全球变暖(答出一条即可)。
故答案为:
(1)
①I; NiO。
②氮气等被分离出去。
(2)①Na2CO3+H2O+CO2=2NaHCO3。
②3:22. 水。 减轻全球变暖(合理即可)。
根据给出的转化关系对应的过程分析每个对应的问题,或者直接分析每个问题,从给出的信息中找对应的信息。
读图,从中获得解答题目所需的信息,所以在解答题目时先看解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读给出的图进而去寻找解答有用的信息,这样提高了信息扑捉的有效性。解答的问题实际上与复杂的转化图相比,其实很简单很基础,或者可以说转化图提供的是情境,考查基本知识。
17.【答案】0.1 ? 防止葡萄酒在陈酿和贮藏的过程中被氧化,抑制葡萄汁中微生物的活动 ? SO2、SO3 ? 氨水 ? BCD
【解析】
解;
(1)由图1中可知:食糖中SO2的最大残留量为0.1g/kg.
(2)由题目所给信息可知:葡萄酒酿制过程中SO2的作用是:防止葡萄酒在陈酿和贮藏的过程中被氧化,抑制葡萄汁中微生物的活动
(3)由题目所给图示可知:用硫制硫酸的主要过程中,涉及到的含硫物质有:S、SO2、SO3、H2SO4.
(4)硫酸工业生产中,吸收尾气中SO2的物质是用氨水吸收.
(5)A选项煤块粉碎并不能改变煤的含硫量,最终生成的二氧化硫质量不变,A不对;
B选项对燃煤进行脱硫显然可以降低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
C选项文章最后一段有原话,煤改气或改电可以改善空气质量;D选项合理的循环使用尾气中的二氧化硫,可以减少SO2的排放.
答案:
(1)0.1;
(2)防止葡萄酒在陈酿和贮藏的过程中被氧化,抑制葡萄汁中微生物的活动.
(3)SO2、SO3;
(4)氨水;
(5)BCD
(1)根据表中信息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文章中第三段第二行说明了葡萄酒酿制过程中添加SO2的原因解答;
(3)根据图示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文章提示进行分析解答;
(5)根据题目所给信息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是一道化学和技术的题目,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难度不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含硫矿石的冶炼以及硫酸、纸浆生产等产生的工业废气.
18.【答案】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 ? Zn、Cu2+ ? 1.204×1024 ? 16
【解析】
解:(1)①从微粒的角度,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图A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
②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图B所示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微粒是Zn、Cu2+。
(2)①1摩尔任何物质中含有构成它的微粒个数都是6.02×1023个,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1摩尔水中氢原子数目是1.204×1024个;
②由于1摩尔任何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都等于该物质的化学式量,水分子中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所以1摩尔水中氧元素质量为16g。
故答为:(1)①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②Zn、Cu2+.(2)①1.204×1024;②16。
(1)①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图A反应的实质;
②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参加反应的微粒;
(2)①根据水分子的构成分析1摩尔水中氢原子的数目;
②根据1摩尔物质质量的计算方法分析计算。
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摩尔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基础知识。
19.【答案】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 B ? b ? 红色 ? 猜想I ? 猜想II ? 不合理 ? 氯化钙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 在C装置的a导管连接吸收氨气的装置
【解析】
解:(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H2O+2NH3↑,反应需要加热,应选取的发生装置是B。
故填:2NH4Cl+Ca(OH)2CaCl2+2H2O+2NH3↑;B。
(2)用C装置收集氨气时,由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气体应从b口通入;
检验氨气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这是因为氨气能够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故填:b;红色。
(3)【作出猜想】
上述猜想中,猜想I不合理,这是因为氢氧化钙和氯化铵不能共存。
故填:猜想I。
【实验探究】
②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颜色无变化,说明溶液不显碱性,即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钙,说明猜想II不正确。
故填:猜想II。
③该同学的结论不合理,理由是氯化钙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故填:不合理;氯化钙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评价反思】
该同学认为实验装置仍有不足之处,不足之处是:没有处理尾气装置,改进措施:在C装置的a导管连接吸收氨气的装置。
故填:在C装置的a导管连接吸收氨气的装置。
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氨气和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
氯离子能和银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