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民间玩具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民间玩具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9-05-10 06:4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民间玩具》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和接触一些民间美术的知识。
2、培养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兴趣。
3、提高艺术鉴赏力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间玩具及部分玩具的象征寓意。
教学难点:
是启发学生初步认识、感受中国民间玩具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教具学具:
课件、图片、部分民间玩具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阶段。
(1)、请同学谈谈自己对民间玩具的认识,及自己所见所知的民间玩具。
(2)、请同学分组讨论一下课本中的民间玩具。自己喜欢哪一件或分析某件作品的特色(造型、色彩、象征寓意等)
2、发展阶段。
教师分析课本中玩具
(1)、“泥泥狗”。
“泥泥狗”是淮阳太昊陵“人祖会”中泥玩具总称,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又称“陵狗”或“灵狗”。其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无所不有,造型虚幻、神秘。林林总总的怪异形体中有九头鸟、人头狗、人面鱼、猴头燕 蟾蜍、蜥蜴、豆虫、蝎子等等,还有各种抽象、变形的多种怪兽复合体共约200余种。“泥泥狗”因其造型古拙、荒诞,在众多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
(2)、“风筝”。
风筝为汉族人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风筝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风筝源于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3)、“香包”。
香包,中国古代叫香缨、香囊、佩帏、容臭,今人称荷包、耍货子、绌绌。它是古代汉族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汉族农耕文化的产物,是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汉族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
(4)、“兔儿爷”。
兔儿爷是旧京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
三、小结。
通过以上所欣赏的古今中外民间玩具作品得知,它们在造型色彩上都有独到之处,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实际上却包含着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所以一直以来深受人们喜爱。小朋友最喜欢的动物,也是民间玩具中经常表现的对象。
四、课后拓展。
找一找你喜欢的传统民间玩具,了解它们的故事并说说它们的色彩和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