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五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自主检测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未来五年发展规划,为我国经济的繁荣________出更加美好的发展远景。
②美元贬值、世界农产品价格攀升、国际油价不断上涨,是世界各国需共同应对的问题,而有些国家却将其________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毫无道理的。
③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容易受人________、操控,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A.勾勒 归罪 支使
B.勾画 归咎 支使
C.勾勒 归咎 唆使
D.勾画 归罪 唆使
【答案】C
【解析】勾画:勾勒描绘;用简短的文字描写。勾勒:用简单的笔墨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归咎:追究出现错误、问题的责任。归罪:追究过错、过失应由谁负责。“归咎”语意比“归罪”轻,符合此处语境。唆使:指使或挑动别人去做坏事。支使:命令人做事。唆使主要针对不明真相的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中国消费者协会法律顾问邱宝昌说,如果说十几年前设立漫游费项目,是国家发展电信行业的必要选择,那么现在它不仅被老百姓视为一种强加的负担,而且日益与社会公平南辕北辙了。
B.国际顶级选手泰格·伍兹到中国来,自然会引起轰动,大家都来目睹他出神入化的球技。而从现场节日般的气氛中,我们更应感受到观众对高尔夫这一充满动感和美感的体育活动的热爱。
C.海峡两岸中学生演讲大赛7月在福州举行,近千名观众饱享了这场“口才盛宴”。赛场上,两地学生争相展示自己的才华,竞争激烈;赛场下,他们却谈笑自若,争相拍照留念。
D.最近,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袭击了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中央军委临危授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全力以赴,投入抗灾救灾战斗,谱写了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新篇章。
【答案】B
【解析】A项,“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社会公平”并不是电信行业的“目的”,而是“商业准则”,应改用“背道而驰”。C项,“谈笑自若”指说说笑笑,跟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该句的语境是“赛场下”,应改用“谈笑风生”。D项,“临危授命”指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该句望文生义,将其理解成“在危亡关头下达命令”。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5月18日是法定“全国助残日”,学校要组织好“爱心捐助”活动,号召广大学生“少吃一份零食、奉献一片爱心”,把节省下来的钱捐赠给贫困残疾儿童。
B.今年住房供求关系平衡,国家政策相对稳定,同时受到广州、深圳等外地房价下降,本市的二手房价不会大涨。
C.这种新研制的牙膏香气浓郁,清新爽口,去污洁齿力强,而且不损伤牙釉质,能保持牙齿洁白光亮,深受消费者喜爱。
D.汶川余震频繁,滑坡和泥石流不断发生,这既影响了道路抢修的进度,也威胁着现场人员的安全,但抢修人员打通道路的决心没有改变。
【答案】B
【解析】“受到”缺宾语,可在“下降”后加“的影响”。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文化问题上,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体中用我反对,中体西用我也反对。应当运用唯物辩证法,把中西文化各自的贡献综合起来,创造新的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
①二三十年代,主张全盘西化的是胡适之先生
②也要反对中国文化优越论
③我提的口号是“文化创造主义”,即“综合创新论”
④主张中华文化优越论的是梁漱溟先生
⑤既要反对全盘西化论
⑥多年来我一直就是这个观点
A.⑤②④①⑥③ B.③⑥②④①⑤
C.⑥③⑤②①④ D.⑤②①④③⑥
【答案】D
二、(12分)
5.将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
(1)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3分)
(2)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3分)
【答案】断句:(1)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2)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译文:(1)使百姓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器械都不使用,使老百姓爱惜生命而不远离家乡。(2)人们以他们所吃的食物为甘美,以他们所穿的衣服为美好,以他们所住的房子为安适,以他们的风俗为快乐。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或以春景写冬景)的两句诗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出了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的诗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4)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6)“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或极力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三、(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①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吴、楚以此大隆。吴公子光又率师与楚人战于鸡父,大败楚人,获其帅潘子臣、小帷子、陈夏啮。又反伐郢,得荆平王之夫人以归,实为鸡父之战。凡持国,太上知始,其次知终,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穷。《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楚不能之也。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侵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禘③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八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乾侯。鲁昭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鲁国皆恐,则是与一国为敌也,其得至乾侯而卒犹远。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微》)
【注】①臣妾:男女奴隶。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③禘(dì):古代帝王祭祀先祖的一种典礼。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过:过错
B.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拜:酬谢
C.国必危,身必穷 穷:处于困境
D.公怒,不审 审:仔细考察
【答案】A
【解析】动词,犯错。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D
【解析】A项,前者为连词,和;后者为介词,和,跟。B项,前者为介词,对于;后者为介词,被。C项,前者为连词,表承接;后者为连词,表修饰。D项,都是介词,凭。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能够体现“治乱存亡须察其秋毫”的一组是(3分)( )
①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 ②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③鲁人必拯溺者矣 ④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 ⑤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⑥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④⑤⑥
【答案】B
【解析】①④⑤不能体现“治乱存亡须察其秋毫”。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治世、乱世、生存、死亡,像可知又像不可知,像可见又像不可见。所以智士贤者都用尽心思去探求治乱存亡的征兆,以期做到明察秋毫。
B.子贡赎回了一个在诸侯家中做奴隶的鲁国人,但没有从国库中领取赎金;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却收下了人家一头牛。孔子肯定了子路的行为,否定了子贡的做法。
C.吴、楚两国边境城镇百姓因采桑姑娘游戏中的误伤事件而引起摩擦,后来事态逐步恶化,引发了两国军事冲突,楚国损失惨重,连楚平王的夫人都被掳到吴国。
D.季氏和郈氏因玩斗鸡引起冲突,鲁昭公听信了郈昭伯对季氏的中伤后率领军队前去攻打季氏,结果被季、仲、叔三家联合打得大败,逃到齐国,最终客死于乾侯。
【答案】D
【解析】率领军队前去攻打季氏的是郈昭伯而不是鲁昭公。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3分)
【答案】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细:细小的事情;“见之以细”的句式;化:发展变化)
(2)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3分)
【答案】季平子非常恼怒,就侵占了郈氏的房屋来增大自己的宅院。(归:使……归己,侵占;宫:宫室,房屋;益:增加)
(3)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4分)
【答案】不明白别人的心思,虽然地位尊贵,对于国家安定有什么好处呢?(达:通晓,明白;虽:虽然;安:国家安定;“何益于安”的句式)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在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嫠,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嫠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A项,由第⑥段可知,对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的描写是略写。D项,“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说法错误,没有运用想象;且第⑤段是从不同角度写太湖的,不是移步换景。
1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4分)
【答案】①“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②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③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
【解析】本题考查题目的内涵和作用。“太湖碎锦”运用了比喻,“锦”原意为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比喻花样繁多而美好的东西,也指色彩鲜明华丽。联系全文内容可知,题目包含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碎”则凸显了作者从局部着眼对太湖景观的描写特点。题目的作用主要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形象的比喻也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赏之情。
14.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5分)
【答案】赞同。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嫠峰“云气滃然如蒸”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髙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
不赞同。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本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的奇景。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悟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首先要理解所给语句的含义,“远眺”时一览无余,可得总体、宏观之美,又能略去无数瑕疵,朦胧之中富有诗意。“近观不如远眺”即为此意。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看法,就是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不能脱离文本。
五、(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锄
李 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留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A项,选项对这个开头的解读,有三个点是不准确的,其一为“孤僻”,六安爷与村人态度不同,但他是以温和的口气来回应村人善意的劝阻,所以六安爷并不“孤僻”;其二为“分歧”,用这个词语来描述二者的不同,有些夸大;其三是“埋下伏笔”,下文的写作围绕六安爷的锄地展开,并未纠缠于他与村人的不同,“伏笔”也就无从谈起。C项,就小说的主题来讲,其重心乃在于对“人与土地”这一关系的摹写,不能因为推论的合理性就将对小说主题的解读简单地“跨越”到“环保主题”上去。题干特意使用了“深化”一词,就是为了让考生领会这一层意思。E项,“平静固执”可以视为对六安爷性格特征的整体概括。所谓“平静”,指的是六安爷接受了失地、失明的现实。作为一个老人,他似乎并不抗拒这样的“命运”,或者说他最大的“抗拒”也就是不求收获只要耕地“过瘾”,这种态度说明了他饱经沧桑;而所谓“固执”,则是指他不听从别人的劝告,不愿像别人那样坐享清福。从这一点来说,也可以认为六安爷是“保守”的,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但都不够准确。
16.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综合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作者以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农具为中心,来展示传统“风物”在当下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落败”,从而表现传统与当代之间的文化撞击。因此从小说的构思来看,以同时作为“物质”与“精神”的“农具”来命名,其实就是立意所在。人物与情节是围绕“农具”来设置的,这篇小说以“锄”为题再自然不过。六安爷与锄,这一对一辈子的伙伴,共同指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土地”,人、锄、地,可以说是这篇小说的三位一体,就像我们在六安爷锄地段落中读到的那样,当人在耕种,锄头翻飞,土地翻卷,感受到禾苗生产,田野空旷,日暮微凉,这种人的全部身心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和谐,构成了一种境界,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人从土地里刨食以谋生的意义,而成为人存在的本身的意义,也就是人所赖以存在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17.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着重考查考生体会作品重要语句、文段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结合上下文,不难意识到这一段有意夸张的文字起到了一种渲染衬托的作用:百亩园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在西湾村历史上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它造就了西湾村,繁衍着西湾村的子子孙孙,然而,仅仅经过了两年的谈判,它的命运就彻底改变了!这一转折之所以令人震惊,正是由于百亩园不仅仅是一块土地,它是西湾村的血脉所在,西湾村人将自己的根脉亲手斩断了。
18.“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7分)
【答案】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探究的能力。“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在文中出现了三次,非常明显,这是小说的“题眼”,是小说最核心的句子。题干中给出了两点提示,或者说两条途径,一条指向六安爷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一条指向小说主旨的表达呈现。面对村里人的劝阻,六安爷每次都是“平静地笑笑”“不紧不慢地笑笑”,然后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他并不打算听从村人,而是依然故我地去锄地,所以他的态度是固执而温和的,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六安爷的基本性格特征。耕作了一辈子的六安爷仍需要锄地“过瘾”的原因:一方面,百亩园即将变成工厂,六安爷将失去劳动场地;另一方面,六安爷的眼快要失明,他将失去劳动能力。一个劳动者即将再也无法劳动,只剩下一点可以“过瘾”的机会了,其内心该是何其悲凉?“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是一句悲哀的话,我们可以由此体会到六安爷内心的隐痛。
理解了六安爷这一形象,再提升到小说主旨是顺理成章的。小说通过刻画人物进行更深刻的反思,即“锄”在今天的意义及命运。
六、(6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喜欢引用来规劝世人。对这句箴言可作三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人要有自知之明。这大约是箴言本来的意思,它传达了神对人的要求,就是人应该知道自己的限度。希腊人大抵也是这样理解的。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之事?回答是:“认识你自己。”接着的问题:什么是最容易之事?回答是:“给别人提建议。”这位最早的哲人显然是在讽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好为人师者比比皆是。
第二种理解是,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世界的秘密,因此,都可以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世界。在希腊哲学家中,好像只有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接近了这个意思。他说:“我探寻过我自己。”还说,他的哲学仅是“向自己学习”的产物。不说认识世界,至少就认识人性而言,每个人在自己身上的确都有着丰富的素材,可惜大多被浪费掉了。
第三种理解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该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实现自我,真正成为自己。这种理解最流行,但未必符合作为城邦动物的希腊人的实情,恐怕是文艺复兴以来的引申和发挥了。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领悟?请把你的领悟写成一篇文章。可以编故事,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解析】材料给出了“认识你自己”的三种理解,实际上解释了这句话的内涵,也提供了三个写作角度;其中任一角度又可以从“认识自己”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认识自己,怎样认识自己三个层面进行思考。若写议论文可就其中的一个层面展开论述,也可以三者兼顾形成议论文的递进式结构。若写记叙文,需要生动叙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写出自己的感悟和进步。